埇桥区探索这种新模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新血液!
在传统观光旅游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埇桥区不断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内涵,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在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开创新的形式、注入新的血液,让“诗与远方”真正走到一起,推进全域旅游优质发展。
古村保护让历史遗存“活”起来。坚持“保护先行,适度开发”的原则,围绕找出来、护起来、用起来三个环节,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并加强保护,力争把文化旅游培育成为新的支柱行业。对涉故台、老海寺、乾山、龙脊山、林探花府、贡山、扶疏亭、福音堂、小山口遗址、大运河遗址公园、古台寺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投入资金650万元对全区10个历史文化村落历史建筑开展保护利用,全面整合原有的陈旧基础等设施,创建了“甜美关湖”“孝贤闵祠”“生态桃园”“文化永安”等一批文化特色村。
传统文化让乡村旅游“热”起来。利用皖北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村院落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建设休闲农庄、特色农家乐、采摘篱园等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共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人家等800多家;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特色民居等600家左右。休闲观光、垂钓、餐饮、登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已初具规模,2018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同时,采取景区+农户、景区+能人、景区+电商等方式,有序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促进3000余人绿色增收,每人增收千元左右。
活态传承让非遗文化“火”起来。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并将非遗融入全域旅游,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7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4人,区级非遗传承人42人,涉及核雕、剪纸等领域。每年不定期举办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对十番锣鼓、马戏、泗州戏、花鼓戏等非遗项目节目和剪纸、糖画、面塑、核雕等民间制作技艺和织布、手工纺线、糖画、剪纸等传统手工艺进行展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对带动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效果明显。
拳头产品让旅游品牌“亮”起来。依靠“马戏文化”“孝文化”“书法文化”“烧鸡文化”的品牌效应,加大对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老字号纪念品、特色手工艺品开发支持力度,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擦亮埇桥旅游品牌。持续开展徽香源烧鸡、夹沟香稻米、药闫粉丝、鑫甜甜叶菊茶等旅游拳头产品进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活动,提升全区旅游资源附加值。在一大批拳头产品的带动下,2018年,全区共接待游客702.98万人次,综合带动收入62.66亿元。(邵林)
来源 | 宿州埇桥发布
编辑 | 徐婧雯
Hash:45bb9c49092a2cab36c97ed60b454e0310b085b9
声明:此文由 宿州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