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怀!南通海门古迹成市民游览新去处

原标题:海门古迹成市民游览新去处

“都这么大岁数了,再去外地旅游恐怕体力跟不上,不过在海门转转,寻找些‘历史遗迹’,也蛮有乐趣的。”今年71岁的施祖茂,前日见到记者时,正在余东镇古街上转悠,望着修葺一新的石板街,他感叹了许久。一眼望去,记者发现了很多与施祖茂一样的“访古”游客。

“身为海门人,多看看海门的景点,心里有种自豪感。”老家在临江,如今在合肥工作的张峰,激动万分地说。由于常年在外工作,张峰见识了很多知名景点,可是时间一长,“千篇一律”的“套路”让他产生了疲劳感。今年春节前夕,他突发奇想,想回海门“寻访古迹”。在余东古镇,张峰和家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郭利茂银楼、震丰恒布庄、武进士故居等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凭着自己平时上网积累的知识,他给家人当起了“导游”,每到一处介绍相关历史,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参观了程氏大门堂、张氏私塾、范式宅院、姐妹井等历史遗存后,张峰更是感慨“百闻不如一见”,他说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他难忘。得知当地政府对余东古镇加以保护并进行改造的消息后,张峰说:“家乡有如此吸引游客的景点,一点也不比外地的名胜古迹逊色,尤其是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尽管石板街没有外地景点那么长,但张峰和家人还是一逛就是几个小时。

“来到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沧桑变化几十年,一切都变了样,但惟一不变的是我们心中共同的记忆。”来到青龙码头旧址时,今年40岁的龚益军不由得激动了起来。打小就乘轮船去上海的他,对青龙港码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码头外的大门旁,龚益军掏出手机不停地拍摄,想留住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总觉得在这里留下过什么,但又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龚益军依稀记得,第一次在青龙港与父母乘船去上海的情景。“父亲扛着蛇皮袋,母亲牵着我的手,我手里拎着茶叶蛋,从‘青龙港客运公司’的牌子边走过,在人群中穿梭后,来到浮桥码头,登上江申轮,开始一段美妙的江中旅行。”龚益军边说边沿着当年的“路线”重走了一遍,可惜的是,那种感觉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但他说那种感觉很真切。

张謇纪念馆、刘陈氏节孝坊等地,游玩的市民们都向记者流露出了“家乡情怀”:海门虽然不是旅游城市,但一些“古迹”还是值得玩味的,这些“古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海门人不断创新、积极开拓的梦想,在海门的发展历史上都刻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建平

(责编:唐璐、张鑫)

Hash:72865cd9249c01d8549796b7dd11b007600ff143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