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丨浪漫乡旅 心安之处

观山水美如画,近赏乡村处处景。近年来,乌审旗统筹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不断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经济。一个个美丽乡村竞相绽放,点缀着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幸福画卷,为全域旅游锦上添花。

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毛乌素沙地腹部,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总人口13.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0%。先后荣膺全国文明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旗等称号,获评“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地”“中国精品文化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县”。

辽阔蓝天与苍茫大地牵手,蒙元文化与农耕文明共融。乌审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鲜明的天然特色和文化特色,古今相承、人景合一的草原人文与天然景观,让这里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和“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

人文历史厚重。早在7-14万年前,“河套人”(鄂尔多斯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成吉思汗九斿白纛静穆矗立,见证着一代天骄的雄图伟业;文学巨匠萨冈彻辰在这里著书立说,留下了经典巨著《蒙古源流》。拥有全国唯一一座以书为祭祀对象的“书敖包”,块块石头上都刻满了草原深处农牧民的文化理想和信仰;组建全国唯一一支以马头琴为主弦乐的专业多声部交响乐团,成功奏响国家大剧院,千人齐奏《万马奔腾》成为经典,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喝彩。鄂尔多斯第一个党小组在这里成立,高岗、毛泽民、宋任穷、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热土上战斗生活,革命遗迹和革命精神弥足珍贵。“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乌审人民用执着和汗水创造了变茫茫沙海为大美草原的绿色传奇。

生态自然优美。水土气候好,湿地近10万亩,自然风光秀丽壮美,既有小桥流水的精致,又有大漠孤烟的旷达,四季四景,全域皆景,素有“塞外小江南”的美称。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2.8%,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在320天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1℃,PM2.5年均值接近三亚海口拉萨,是游客理想的避暑休闲度假胜地。萨拉乌苏沙漠大峡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沙漠大峡谷,美丽的萨拉乌苏河九曲盘转、迂回涤荡,两岸郁郁葱葱的植物遮掩着河道,金沙碧水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察罕苏力德原生态游牧文化体验区水草丰美,自然风光独特,察罕苏力德祭祀古老而神秘,苏力德文化传承最为完整,马背的情愫、草原的胸怀勾勒出优美的画卷,是体验民族民俗文化的首选之地。百年老柳林、千亩马兰花、万顷沙地柏蔚为壮观,徜徉于此,绿水绕村、曲径通幽。

绿色物产丰饶。乌审旗1000万亩草牧场、6万头肉牛、100万只鄂尔多斯细毛羊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产品,55万亩农田通过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目前,境内无定河大米、巴图湾鱼、禾如玉西瓜等19种农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绿色农畜产品达15种,培育出皇香猪肉、无定河大米、博然祥和源蜂蜜、巴图湾鱼等一批名优特产品。是体验田园风情、享受绿色生活的理想之地。

依托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近年来,乌审旗按照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要求,抓项目、夯基础、强服务、促营销、树品牌,着力打造全域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和全国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逐步形成了“绿色乌审·漠中草原”的总体旅游形象。目前,境内交通设施完善,兰嘎、阿小等4条一级公路和蒙华、新陶等3条干线铁路穿境而过,规划建设通用机场1处,立体式交通脉络正在逐步构建。现有旅游饭店12家、旅行社3家、各类景区(点)37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处(萨拉乌苏、察罕苏力德)、AAA级景区2家(陶日木庙、乌审召)。

牢固树立全域发展理念,使旅游成为社会投资的重点、群众消费的热点、经济增长的亮点,努力打造“四季四景,全域皆景”宜游绿色乌审,成为旅游形象独特、产品丰富、业态发达、功能完善、服务优良、品牌知名度高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和历史文化寻踪、民族风情体验、沙漠峡谷探秘、生态草原观光的休闲体验基地。

坚持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和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乌审旗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富民惠民产业来抓,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和提升乡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通过培育发展系列乡村旅游品牌,树立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形象,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为现实。

凭借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区位自然气候优势,乌审旗把乡村旅游作为引领全旗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在“农(牧)、土、俗”上细挖掘,在“新、奇、特”上下功夫,将乡村生态环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打造以“科考研学、沙漠探秘、采风写生、民族风情体验与康体养生、田园采摘、农牧区生活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精品乡村旅游长廊和各具特色的农牧(渔)家乐休闲体验群。

旅游与文化融合。加快对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重点抓好一批以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和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表演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使之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如“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族民俗风情节”“成吉思汗察罕苏力德那达慕”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节庆活动,让游客在游中乐,乐中游。

旅游与体验融合。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带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抓好嘎鲁图镇农业采摘旅游基地、无定河流域农业旅游基地、苏力德苏木现代畜牧业旅游基地的培育。以乡村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乡土文化、特色餐饮、土特产品等为载体,推出欣赏民间文艺表演、趣味活动、娱乐竞技、特色佳肴、商品展览等系列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优美的草原风景田园风光中沉醉。品七彩田园味道,与农人同享收获喜悦,诗意栖居。

旅游与产品融合。在乡村旅游中做参与性强的高端旅游产品,通过“做一天蒙古人”、享受一天“游牧民族生活”以及祭敖包等主题旅游乐活动项目,将农牧家乐融入体现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新概念产品和线路。将体育、文艺、游戏、舞蹈等休闲娱乐活动融入农牧家乐各项活动,包装一批亲近自然、体验生产生活乐趣的旅游活动项目和产品。

旅游与农业融合。依托萨拉乌苏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园和纳林河风情古镇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和农牧民发展休闲养生度假村、家庭农牧场、生态创意园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园等业态形式,实现“户户有特点、村村有特色”乡村旅游接待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乌审旗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升级版,实现农旅融合、以旅兴农。

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全旗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发展成为城镇近郊型、景点依托型、园区带动型、农牧业观光型和民俗特色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2015年,乌审旗乡村旅游发展在全区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作为全区旗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进行推广。

全旗现有以“土、特、纯”为特色的农牧(渔)家乐120家,星级农牧家乐50家,其中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3家,市级典型示范户10家,旗级星级农牧家乐27家,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4个。其中,“沙沙滩生态农庄”“牧人牧家乐”“无定河避暑山庄”“天思旅游度假庄园”获批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成功引进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成为图克镇、无定河镇乡村休闲游的新亮点。

体验纯正的民俗风情,感受别样的休闲生活,品尝特色蒙汉美食,净化心灵的乡旅之约。通过近年来的融合发展,如画的风景、厚重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多彩的风土人情已成为绿色乌审对外开放、吸纳游客的金字招牌。2016年,乌审旗乡村旅游完成投资2000万元,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1500余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达到2200多人,星级接待户户均增收15万元。

高远蓝天云蒸霞蔚,圣洁湖泊澄明碧透,徜徉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胸怀和大地一样宽广。有一个快乐的地方,她就是近在心灵的绿色乌审。作为第二届鄂尔多斯美丽乡村旅游节的主会场,乌审旗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紧扣“发展全域旅游,畅游美丽乡村”主题,以体验草原风情为主要内容,认真筹划、精心设计,重点推出草原实景演出和主会场体验活动,让广大游客体验乌审自然之美、品味乌审美食之味、领略草原民俗风情。如今,在这草原最美的季节,乌审旗已敞开热忱的怀抱,欢迎四海宾朋来此做客体验、休闲度假。同时,将以此次美丽乡村旅游节为契机,进一步丰富旅游项目,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接待水平,突出旅游特色,塑造旅游品牌,努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新形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文/刘生梅

部分图片来源于乌审旗摄影家协会

栏目:乌审旅游

编辑:乌兰

转载需经得同意并注明出处

Hash:7bdb0ef438cbcb034a6fba12b95bad93bbb9a7bd

声明:此文由 乌审旗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