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关丨一处历史悠久的“秦”“晋”古渡口
文明永和
在永和县城西35公里的南庄乡,有一处历史悠久的“秦”“晋”古渡口。百年前,这里车水马龙,商贾如云。传说这里曾是永和旧县城的遗址,城墙、烽火台、禹王磴、守关犬、前城坪、后城坪等遗址保存完好。村内危岩奇石,妙趣天成,长达数千米的凤雅长廊千姿百态、造型各异。这里地势险要,沙滩宽广、气势雄浑,与关门楼、吟诗亭、红军崖、望河楼等景点,形成系列旅游景点群,被誉为“黄河文化第一村”,游客可乘秦晋快艇一日游,亦可牵毛驴沿河百里走,尽览黄土高原风情。
永和关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无处不现“和”的音符,受黄河文化的熏陶,永和关村依照“五行”相生原理而建:村前是黄河,河边植有一株古槐,古槐上边建村,村子上是地。其寓意为:水生木(古槐)、木生火(人烟)、火生土(土地)、土生金(致富)、金生水(循环往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跳动着“和”的音符,共同演奏着“和”文化的协奏曲。
▲ 古槐祭祀。村中有一棵古槐树,被称为祖槐。祖槐树身粗壮,根部分开又合长在一起,树高6丈,枝桠长得层层叠叠,葱郁茂盛。传树上有蛇,昼伏夜出,护佑老槐。树下有供奉的香火,树身有挂飘的红布条。树身已空但不显衰败,树龄400余年但不显老相,依然透着蓬勃的生命力。那一年,黄河发大水,满村的人跪在树下祈求河神佑护生灵,被称之为“黄河文化生命树”。
▲ 将军石。在通往永和关村的半道旁,有一块巨石,中立崩塌从直立崖壁上滑落下来的岩块,形似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守护着黄河,故称“将军石”。据“将军石”原水平层理及向北倾斜的角度测算,这块巨石在滑落过程中直立转动了约35°。远远望去好像一个身穿盔甲的大汉,它寓示着秦晋之好的开始。
▲ 黄河文化古窑洞群。古窑洞群依山而建,面向黄河,窑洞是纯粹的石窑,一丁点砖、瓦、木料也没有,分为下院、新院、墩台院、后院等几个院落群,院内窑接着窑,自成一体;而院又连着院,以石门相通,相互关连。一排排窑洞简洁而又整齐,一个个院落古朴而严谨。
▲ 白家大院的夜晚。永和关人都姓白,而且同一个祖宗,在永和关旧址上,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白家祠堂,门上镌刻一幅楹联,上联是:世世代代莫忘同根同宗同祖;下联是:子子孙孙牢记互谅互帮互助;横批:千秋万代。
▲ 黄河风蚀壁画。黄河岸边的长石砂岩和泥岩由于含钙质高,黄河水不断的冲蚀及溶蚀,会将局部岩石溶失而形成了凹槽、洞穴及透亮的“天窗”被河水溶蚀形成的孔洞,逐渐扩展成洞穴。而后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河床成为高高的峭壁,再经过风力的雕凿,这些洞穴就成为了壮观的“浮雕”长廊。
▲ 永和关观看黄河落日。这里有“崖陡可住人,水大不伤人,山水共养人”的奇特现象,宛然一幅山水人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要过永和关,先找白老三,吃上两碗面,送你上渡船,有钱给几个,没钱下次来”,这首民谣体现了永和关人纯朴可爱、与人为善的品质。
红军崖
从永和关村乘船北上,大约1500米左右的黄河东岸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红军崖”。
就在这个崖高千尺,直立如削,水流湍急,乱石如磐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令人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1936年5月,12名红军战士,在掩护大部队回师西渡任务后,于拂晓前赶到黄河岸边,不料被敌人发现,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从高崖上滑下,躲在崖下的一个石窟中,与敌人对战,有六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余战士愈战愈勇,打死敌军数人,弹尽粮绝,纵身跳入奔腾的黄河……
随着黄河大桥的建成,随着沿黄公路的开通,永和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已经出现新的景象。黄河岸边那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经时代变迁的那个黄河古渡,透着浓厚文化气息的那片古窑洞群,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将放射出长久迷人的魅力。
Hash:8a3dd9737e136c0013a5e4ed9bf36856b9ec1160
声明:此文由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