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收藏!东光县三大古城历史最全面介绍!!

东光,借东方之光喻意。历史上的东光,历经两千多年,我们行走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庄,都曾经留下过前人的足迹。两千年以来,我们东光先后有过三处县治古城,一为临乐古城,二为茧城,三为古县城,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东光人应该知道,需要记忆的事情。

一、临乐古城(今耿家圈)

据推测:临乐古城,应该是东周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东光县的县治所在。隋唐因开挖运河,原县城偏东,所以逐步向西搬迁。

两千多年前,渤海湾海水东移,露出一块退海之地,出海打鱼之人经常见到有龙卧此地,沐浴日光,所以,打鱼的称此为龙地,说龙卧此地志在借光,以助龙气。便在这里建了些茅屋,以备龙用,龙临而乐。打鱼人在此居住,有神龙相护,到也安乐,后来人们越聚越多,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临乐。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赵国赵孝成王(网上有说是赵考成王,应为笔误)十年在今耿家圈(现属东光县龙王李乡)置临乐邑。

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赵国和燕国交换土地,赵国把龙兑、汾门、临乐(现东光)给了燕国,燕国把葛、武阳、平舒三个地方给了赵国。当时,为什么赵国和燕国要交换土地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大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后,赵国国力衰弱,重新启用了老将廉颇

燕国的丞相,叫栗腹,去了一趟赵国,回来后对燕王说:“赵家青壮年都死在长平了,小孩子还没有长大,现在是攻打的最好时机。”燕王把昌国君(乐间)的叫来,问他能不能打。乐间说:“赵国,是战国四大国,老百姓善于打仗,不能攻打,恐怕打不赢。”燕王就说了,“现在我人多,他人少,两个人打一个人,打得过他吗?”,乐间说:“打不过。”燕王又说了,“我以五个人打他一个人,打得过他吗?”乐间说:“打不过。”燕王大怒,不听乐间的,出动军队二十万人,战车两千辆,任命丞相栗腹、大臣秦将这两个人分两路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应战。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杀了栗腹,俘虏了秦将和乐间。

燕国敢打赵国,赵国也不是吃素的,乘胜追杀,第二年(也就是赵孝成王十六年),廉颇带着大军把燕国包围了。同时,赵国又派人联系魏国,一同攻打燕国,一连打下了三十七座池城。两年后,到赵孝王十九年的时候,燕国吃不住劲了,跟赵国和谈,说咱别打了。两国就互换土地。赵国当然不会把富裕的地方给燕国,从这里推断,当时的东光应该人口很少,属于荒凉不毛之地。

战国结束,秦灭之后,汉高祖刘邦(网上流传的汉高帝,即汉高祖刘邦)设置渤海郡,临乐属就属于渤海郡。后来地名虽屡经变更,但城址始终未动。

在2008年夏天,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称其规模和建制在全省内也属少见。

这块地比平地高出四五米,现在已有村中公路,也种着庄稼,有5个村庄落户遗址上。目前,城池北面100多米及南侧,均有坚固城墙矗立。遗址南北、东西各2000米,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文物普查队员在遗址剖面北壁、距地表深50厘米处发现,文化层厚度为3至4米,其中包含大量砖瓦碎块、红烧土颗粒及草木灰颗粒;遗物纹饰有绳纹、布纹等;可辨器型有灰陶绳纹瓦,灰陶敞口罐等。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据当地文物部门普查队员所采集的标本推测,该遗址应为汉代。

二、茧城(今东光县找王镇)

本人推测,东光县城从耿家圈搬至找王,按照古代记载和各种古迹所处的位置,汉代时县治应在耿家圈的临乐古城,找王地方村落稀少,是当时汉代的墓地。宁王母墓、刘缪王墓都在此处。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时,因为修河和以后的漕运,找王渐渐成为东光人口繁荣的地方,所以县治搬到此处是在情理之中。

关于茧城,最早的记载是在唐代。茧城的来源与一个人有关,她就是李楚媛,唐纪王李慎的三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女。做过东光县的县主,当时的东光县城就在找王。

在唐高宗总章年间,纪王李慎(网上有说是李靖的,应为笔误)有个名叫楚媛的女儿,相貌非凡,举止大方,风度娴静,并且勤奋上进,孝顺恭谨,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公元699年她被封爵,到东光县做县主。

她到位后,她看到当时的东光城碎砖乱瓦遍地,破烂不堪,便动手与百姓修整街道,修建房屋。后又看到当地百姓生活贫苦,就领导东光百姓兴办教育,植桑养蚕织锦,不久,东光县就绿树成荫丝织品、锦织品云集,外地商人纷纷来购买蚕茧和丝织品,一时间东光县城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车辆马匹,络绎不绝。因为东光县的蚕茧和丝织品颜色纯正,质地上乘,成为当时誉满华夏的精品,于是东光县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茧城。

三、古县城

据推测,东光古县城(今东光县城)建设时期应为宋代,据史料记载,铁佛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或许因为佛寺建设和运河的繁荣,县治西迁至此。

明朝时期,东光县城是夯土城,四面各长500米,城高7.5米,雉堞1260个。

时朝末期崇祯十三年,改建砖城。周围共六里地,城高10多米,雉堞一千个。城有四门,是两层重楼建筑。城池四角上各建一个两层重楼,城中间共建八座两层重楼。东门石额上写‘东阳’,西门石额上写‘西光’,南门石额写‘丽正’,北门石额写‘拱辰’。这是东光县城最宏伟的时候。明末战争之后,只剩下四个门的重楼。

清康熙十年(1671)曾修复,后来全部塌掉。

乾隆九年,改建土城,仍旧在原来基础兴建,城高只有5米。道光咸丰年间也塌掉了,1863年,1864年先后两次重修,规模比以前又小了不少,“四门各减一重”。

东光县城,城外有池,古代深3米,后来淤平。1868年(同治七年),县令李振林曾经挑挖过一次。至民国初年,城坏池平,古城不复存在。

自明朝洪武年间始,东光县城分为4铺、4营、4关。4铺:以城内十字街为中心,城东西南北4条大街为4铺;4营:两条街所夹城内区域为4营,遂成东北营、东南营、西北营、西南营;4关:城墙以外部分按其方位分为东关、北关、西关和南关

Hash:871c75f4805334dedd4a254165efd9a8ba499803

声明:此文由 爱在东光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