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长武窑洞世界:昔日古道贸易忙,今朝窑洞迎客来

陕西长武县十里铺村地处长武县城以西十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驿路车碾马踩、风吹雨刷而成深沟,因此也称为十里胡同。明末清初,流民沿胡同两侧挖窑定居,形成窑院和村落。由于过往商旅逐步繁荣,地方当局便在此设立驿递铺,以便商旅通讯,十里铺村因此而得名,号称“丝绸驿站”。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县上举行的十里铺窑洞文化保护开发落成典礼,当时时间紧迫未能尽兴游览。时隔一年多,为了再次领略丝路古驿风情,体验窑洞村落文化,吃上正宗的长武小吃……我和友人再次驱车来到了这个“丝绸驿站”。 虽时值夏末,凉意微微,但秋天的快感还远远没有到来,一行人裸露在阳光倾泻下的黄土地上,眼角眉梢都是汗水,炎热,仍然是这个时候的主体。

我们踏歌而行,循声而去,一排排窑洞新颖别致地排列在苍黄的塬面上,一群群帅气的长武小伙子和端庄漂亮的十里铺女子活跃在窑洞里外。歌声飘过原野,秀美装点高原,古丝绸之路焕发出的迷人风采让慕名而来的都市游子感到新奇和愉悦,更让我们对地老天荒的黄土高原感到执迷和向往。

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窑洞依山靠崖,取之自然,融于自然,这是建筑文化的根和中华文化的渊源。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不仅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也具有极强的稳固性。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生于窑、长于窑、居于窑、终老于窑,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留住了人们共同的乡愁

丝路民俗展馆以渭北高原泾河流域的农耕历史为依据,以犁、耙作为耕作农具,以石碾、碌轴作为加工农具,以簸箕、筛子作为日常工具,以大车、手推车作为交通工具,以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景观,再现了传统农业时代黄土高原农村生活场景,体现了黄土地上的先辈们不畏艰辛、勤苦劳作及勇于创造的精神。

质朴的大地,孕育了最纯真的乡情。古老的窑洞,蕴酿出了浓郁的乡愁。这些模拟黄土高原农家窑洞生活的场景,对于我这个出生于长武农村的八零后并不陌生,甚至是熟悉的。爷爷曾经挥舞起沉重的老头,利用下班时间坚持三年挖造了自家窑洞,窑洞具有春温夏凉、秋爽东暖的特点,我在小时候就和爷爷在窑洞稍作休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 ——眼前的场景仿佛再次把我带回了儿时,让想起了跟村里小伙伴们在窑洞捉迷藏打牌下棋的快乐年华。

沧桑变迁,窑洞建筑随着农耕文化发展不断进化。从宏观的整合美到微观的装饰美,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科学的生存智慧,无不展现着天人合一的生活图景,它们成为自然与历史相和谐的印记。重视窑洞文化遗存,爱护它,保护它,是一种社会担当,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据了解,十里铺还未开发前,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2015年以来,为保护开发窑洞这一特色乡土建筑,长武县丁家镇政府在大力挖掘十里铺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交通资源等基础上,结合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在窑洞集中的胡同北侧原址上,启动实施了“十里铺黄土高原窑洞文化项目”。项目以“窑洞+宾馆、会议、文化体验、民俗博览”为开发模式,聚力打造集窑洞院落、丝路驿站文化广场、丝路民俗展馆、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窑洞文化景区。目前,该景区吸引周边人群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开辟一个休闲憩息的场地,并为重要节庆活动提供一个集会场所。

丁家镇政府相关领导曾告诉我们,丁家镇下一步将依托区位、交通、产业、文化等优势,树立发展全域旅游业的理念,充分挖掘境内靠山窑、地坑窑、高窑、箍窑等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产业,保护好建筑遗产,传承好先祖文明,努力将十里铺窑洞文化景区打造成为长武的一张特色名片,为长武经济兴和对外开放增添新的动力。(文/刘一峰)

Hash:c747817916bde6b0dbc1d92161afd00b87b62e45

声明:此文由 屈远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