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打卡胜地|尚武崇德 且看东安
“打不过东安”一直流传在湘南。
三国时期,古老的峨眉拳传入东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东安出了100多位有名的武将,席宝田统帅的“精毅营”成为湘军三大主力之一,有“湘军一百年,三分有其一”的美誉。
东安武术源远流长,传奇人物众多,武术流派也五花八门。2月9日,记者走访了东安武术的部分传承人,试图通过他们的娓娓道来,揭开东安武术的神秘面纱。
善武弥漫烟火味
作为东安武术发源地之一的水岭乡,位于东安县西北边陲,紫水河上游,依山傍水。当地群众尚武,常有习武健身之好。当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在驱车从东安县城到水岭乡的路上,一路水汽氤氲,颇有韵味,更为武术之乡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也让记者多了几分见到武林高手的期待。
然而,当记者见到正在菜市场卖牛肉的水岭乡文家拳第三代传承人文杰时,还是大吃一惊。真实的武林与电影中情节大相径庭,没有刀光剑影,武术并不是这些传承人生活的全部,而是生活之余的传承。
“我没有专门找地方练功,一般就在超市前、菜市场、塘坪前练武,有时候兴致来了,路边也会武一段。”文杰很是坦然。“水岭文家拳属于少林门派,包括拳术、棍术、剑术等,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变化多样。我5岁就开始跟着爷爷练武,我们家祖辈都练武。”文杰告诉记者。
在这里,武术与江湖的厮杀相去甚远,而更多的武术传承者把刀口上的行当,融入了生活。
在紫溪市镇,此时的东安拳唐家班传人张开胜,正沉浸在自己承包的200余亩油茶今年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中。张开胜八岁开始习武,1980年师从唐家班掌门人唐新中学习形意拳和散手,1983年,张开胜在紫溪市镇创办“开胜武术拳社”,先后培育唐家班门徒1200余人,2019年成为东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传承人。
“我们学武术的,就是做事有毅力,不怕失败。”张开胜告诉记者,2014年他承包荒山200余亩,种植优质油茶,几年来先后投入60余万元,遇到过资金、技术等很多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几年来辛苦耕耘,现在200亩茶林长势喜人。于张开胜来说,东安武术,习武强身健体、磨砺意志才是根本。
步伐稳健、进退自如、简朴多变……在东安县城各大公园里,时不时能看到一位已经古稀之年老者将一双铁尺武得十分流畅。他就是东安拳唐家班另一位传人滕顺生。现年72岁的滕顺生,东安县太极拳协会代理会长兼秘书长,东安县武术协会东安拳研究院秘书长,是大家口中的“大师兄”。
“铁尺是流传湖南各地的一种奇门短兵器,套路不一,打法也不尽相同,铁尺是内练气、外练力……”谈起武术,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滔滔不绝。“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武术能够强身健体,别 我年纪大了,但是我身体棒棒的!”滕老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武术传承人并不是靠武术为生的,武术只是他们的一种精神依附,深深地融入他们的血脉里。
习武融入百姓家
2020年,对于文杰来说,有了一个新身份——“网红”,他在湖南省首届乡村文旅网红大赛活动中荣获了‘湖南十佳网红’称号。
“成为‘网红’的确很意外。”文杰笑道。他告诉记者,平常没事喜欢玩玩抖音,上传一些练武的视频,没想到当选省十佳“网红”。文杰的视频号里,有时候他武的是一根木棍,有时候武的是一条长凳,有时候一把扫帚也武得风生水起,有些视频还是他七岁的小女儿拍的,并没有经过细细打磨处理,却吸引了众多观众点赞。这或许,正是东安武术的独特魅力。
“作为南方武术最具特色的一种武术类型,东安武术最令人回味的就是,它以五个步点为基础,进退都限制在七个点内进行动、静、攻、防等各种手法、腿法、身法的套路活动。我还会邀请一些武术传人拍些对打视频,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视频看到东安武术,爱上东安武术,为东安武术的推广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文杰表示。
为了拍好武术视频,“大师兄”滕顺生特意去买了台6000多元的手机专门用来拍摄。让东安武术走出去,这些武术传人正不遗余力地努力着。
与此同时,在武术的推广宣传上,当地政府部门也是花了大力气的。
气势磅礴的舞龙耍狮、刚柔并济的“东安拳”……2020年12月6日,东安县第五届武术文化旅游周在东安县舜皇山盛大举行,开幕式上,东安武术的一招一式尽显风采。为全面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东安县积极举办“武术旅游文化周”活动、万人同练“东安拳”活动、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大赛、国际拳王争霸赛、“龙腾狮跃闹元宵”等大型活动,全面推进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六进”工作,努力把东安县打造成国家级武术培训基地,让东安武术成为全国武术之乡的“精品板块”。
东安武术是从娃娃开始抓起的,但凡在东安读过书的,对东安武术都不会陌生,每个学生都能武上几段。为了推进武术进校园,东安编练了一套适合学校推广的东安拳,在校园里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传承,该县68所中小学全面推广武术进校园,近500名专兼职体育老师变成了“武术教练”,6万多名中小学生都成了东安武术的传承人。
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沉时分,东安县随处可见一群群的武术爱好者,练拳舞棍,修心健体。全县常年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人数达12万余人。东安的广大地域在农村,多数人口在农村,东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也源于农村。该县建设了26个武术特色村,川岩、鹿马桥镇等乡镇的舞龙舞狮,水岭、新圩江等乡镇的“黑 虎拳”,井头圩、端桥铺等乡镇的“东安 108 棍”,石期市、横塘等乡镇的“东安岳家拳”,紫溪市、大盛等乡镇的“耍耙、 耍凳”等武术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行走东安大地,随处可以感受到东安武术的铿锵脉动和飞扬激情。
传武崇德少年志
传统文化的继承,无一不是一代传一代,无一不是师傅带徒弟,言传 教。
近年来,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东安武术传承后继乏人,一些武术绝技、绝学等濒临失传边缘。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武是十分辛苦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我现在没有带徒弟,一般都是自己练,有时候带孙女练一下,也不强求她。”曾经开过拳社的张开胜告诉记者,现在正式拜师学武的人慢慢减少,大部分东安武术传人也不再广收徒弟了。
东安武术的传承尤其是武术传承人的培养,成了东安武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东安武术的传承上,梁伟红是出了大气力的。”大师兄滕顺生一语道破天机。1974年的梁伟红出生于东安黄泥洞林场的大山深处的一个武术世家,从小就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武校学成归来后,1998年,他创办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体制的湖南省东安江东文武学校,每年在校学生达六七百余人,而这里也是东安武术最重要的传承人才培养基地。
“我觉得东安武术的传承还是要加大力气。”记者见到梁伟红时,他正好从山东参加完武术春晚回来,这是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学武术确实很辛苦,我们当时学武是吃了大苦头的。每天练功时间久,布鞋底一下就烂了,没有钱买新的,只能寄回家让家人补好了再寄过来。尤其是练基本功,现在很多孩子都坚持不了。还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学武术之后没什么好出路,中途放弃的大有人在。”梁伟红有些担忧。
“尤其是有时候看到好苗子,千方百计想要把他们留下来。”自创武校以来,梁伟红帮助贫困学生100余名,资助学生生活费20万元以上。“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其实选择很多,可以当职业拳手,可以开武馆、当武术教练,也可以去部队。尤其是现在好了,这两年我们开设了高中部,去年十一个人参加高考单招,都上了大专线,还有两个考上了重本。通过参加高考,这些武术学生在大学学习了更专业的武术知识,学成归来就是武术专业人才了。”梁伟红介绍。
“学武先学做人,习武先习德,练功必练忍。”这是梁伟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注重学生的武德教育,认为具备良好武德,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才能将中华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下一步,我准备着手整理东安武术的历史,把前辈们的故事都记录下来,形成体系,让东安武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梁伟红表示,东安武术要长长久久地传承,不仅仅要重视武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武术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对东安的各个武术流派以及历史名家进行搜集整理。
多年来,生活在湘江上游一代又一代的东安武术人,用一招一式书写出东安武术的精彩故事,各呈异彩,各有千秋。也许,始终拥有一颗行侠仗义的仁者之心,习武强身健体,磨砺意志,这才是东安武术的精髓。
江东文武学校暑期学员摆出“武”字造型,齐练武术基本功 严洁 摄
东安县水岭乡文家拳传人文绍弟带领村民练拳 唐俊 摄
武术传人梁伟红正在教学 严洁 摄
武术传人滕顺生正在参加比赛
武术传人张开胜正在进行武术表演
东安第五届武术文化旅游周开幕式武术表演 严洁 摄
Hash:1d3757f8c8ce3300348cebddd87df9ad4a24724b
声明:此文由 今日永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