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莲寺、鸿雁湖、走西口民俗第一村、黄河系列(杭锦后旗篇)

引言—名字由来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

1942年,傅作义在河套地区实行新县制后,划出五原县临河县的部分地区,新建狼山县、米仓县。

1953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废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蒙汉分治,旗县并存”政策,将米仓县划归杭锦旗。但这一决策尚未实施,就因黄河阻隔,两岸交往不便,给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故随即决定以黄河为界,将杭锦后旗一分为二,黄河以南地区仍称杭锦旗,黄河以北地区命名为杭锦后旗。今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河图

黄河在东南角流经杭锦后旗,其它水系多为黄河引水渠。

宝莲寺

宝莲寺位于杭锦后旗城东北方向20公里处的蛮会镇。全寺总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寺院北行十余公里,是绵延东西巍峨耸立的阴山山脉;南望三十公里是奔腾汹涌的九曲黄河;西有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东有广袤的乌拉大草原,可谓是地灵人杰,物华天宝。

该寺始建于1938年,原名“净光寺”,系由银川山西河曲海潮庵寺的释昌生、释昌发二位大德开山,建有“大雄宝殿”一座,僧舍10余间,来往僧人平凡,香火旺盛。1958年当地大种水稻造成土地阴渗,随致寺院坍塌,一切活动俱停。三中全会后地方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于1994年批准重建。在市委、旗委、统战部、宗教局的关心支持下,以释藏宝老和尚、释藏文老和尚、李存良居士为首发起筹建工作,重新建起了“大雄宝殿”及东西禅房,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需求,恢复了各项佛事活动。

走西口·民俗第一村

走西口·民俗第一村为是巴彦淖尔市主要的四条旅游线路布局点之一。景区总用地1200亩,拥有一个小型的湖泊,岸线曲折芦苇丛生,野鸭野鹤成群,沙滩质地细软,疏林荒草间布,周边是无际的田园.果园风光,生态环境较为突出。景区根据环境特征可分为三个地块:沙滩疏林地块,湖泊地块和芦苇湿地地块。沙滩疏林地块位于湖区西岸北岸,占整个景区陆地一半多的面积,沙滩质地细软,是比较理想的娱乐用沙。间布的荒草基本为野生沙生植物,另有人工栽植的小白杨等乔木。湖泊地块位于景区中央,占整个景区三分之二的面积,湖水水质优良,水产鱼类丰富,其间散布芦苇小岛,湖岸岸线曲折。芦苇湿地地块位于湖泊南岸,地块内芦苇密布,吸引了众多野生水鸟来此栖息。

景区分为入口服务区、会议度假区、滨水休闲区、民俗体验区、户外拓展区、果园采摘区、湿地沙滩区等功能区。能够实现观光游玩、商业会晤等功能,设有农业采摘、湿地探秘、水上运动、民风欣赏等特色活动。

大碱湖

大碱湖位于太阳庙农场场部东北方向,距场部约2公里,占地面积约为1.5万亩。大碱湖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为4公里,现有水域面积约为5000亩,水深约为2.5米,背靠阴山山脉,四周被沙漠包围,湖水和沙漠交相辉映景色独特,常年有白天鹅、黑天鹅、白鹭、鸿雁、灰鹤、野鸭等候鸟在此生长繁殖,是发展旅游的理想场所。

鸿雁湖

鸿雁湖”位于杭锦后旗团结镇,背靠阴山、紧邻古庙,且处于蒙汉文化交界带,山水相映,寺庙梵音缭绕,大小湖泊与田野相连交错,周为100多个绿色蔬菜大棚有序排列。鸿雁湖又形成于黄河支流故道,以乌加河道与黄河相连,受到黄河母亲河的滋养,造就了鸿雁湖水草丰茂、鱼类众多、水鸟翔集的自然生态景观。鸿雁湖北面是连绵不断的阴山,其南是一马平川的河套平原,横亘东西的阴山犹如一个天然屏障,庇护着河套这块风水宝地。这里湖泊与田野相连,山水相映,地肥水美,常有鸿雁、天鹅等在此栖息繁衍,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巴彦淖尔是鸿雁的故乡,一首鸿雁唱响了全国,享誉大江南北。鸿雁不仅仅是一首歌,它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民族的,古老的。挖掘“鸿 ”的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打造“鸿雁湖”乡村文化旅游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巴彦淖尔的区域知名度,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全域旅游和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鸿雁湖也是杭锦后旗“冬捕节”的诞生之地,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冬捕节,每次活动都吸引各地的垂钓爱好者云集至此,大显身手,也吸引了多家媒体来采访报道。

河套酒文化

套酿的源头其实也可以追溯到黄河的源头。“河出昆仑”这是古人对黄河源头最早的定论。此后,几千年间,人们在古道西风和晓风残月中,苦苦探寻着黄河在母腹中即将临盆时的源头。因为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繁衍,息息相关。

在黄河流经的河套区域,与它相依相偎的古河套人不仅创造了众多的文化遗存,还逐渐学会了种植穄、黍、粟、麦、豆、谷等多种农作物。所以“饭之美者,阴山之穄”,在《吕氏春秋》中做了最早记载。以“庙子沟”、“朱开沟”文化为代表的原始聚落人群,它们以氏族为单位,傍山寻食,择水而居,遍及阴山南北。由于黄河的润泽,肥田沃土,所生产的粮食逐渐过剩,他们将熟食存放在陶罐内,日久而发酵,最原始的第一罐“套酿”就这样诞生了。

之后,同样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酿酒师祖杜康,在“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的神奇的自然过程中,也受到了同样的启发,发明了谷物酒的酿造。从此,古老的史籍中,便有了酒的记载:“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诗经.卷耳》)“昔日,帝力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之而甘。”(《战国策.魏策》)

在这样一种厚重的文化背景下,“套酿”的延续与发展不仅有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有确凿的佐证。在和林格尔发现的东汉墓壁画,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曾担任“西河长史”的官吏,在他的庄园内,就有运粮、礁舂、酿造的场面。在托县古城乡发现的另一座叫“闵氏”的汉墓中,其壁画上也用同样的手法,在存放食品的灶台上,排列着四个写着“酒”字的陶罐和酒瓮。

地方美食—双庙拉面

双庙镇地处杭后西部,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这里绝大多数都是民勤人,他们不仅勤劳、聪明、耿直、善良,而且饮食文化也十分丰 ,眼下就数拉面和发面馍馍名气最大。凡是在双庙镇土生土长的人们更是忘不了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美食,尤其是和当地的民勤人在一块吃拉面,别有一番情趣,再啦上几句民勤话更能显示出它的正宗来。

假如你来到双庙,当地人能用拉面招待你,那你的面子可真不小了。在当地有这样的习俗:“拉面、拉面,就是往住拉人”,过去农村相亲,小伙子或姑娘被对方看中了,家人才会为意中人做上一顿拉面,意思是要拉住,成全喜事。其次只有逢年过节,老人过寿,生日满月,贵客临门,才会吃拉面,表示最热情地接待或喜庆了。因此双庙镇将拉面作为接待贵宾的“压轴面”。

后序

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河套人”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杭锦后旗这块宝地不仅聚居着蒙、汉、回、满等十二个民族的劳动人民,而且凝聚了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中原三大文化精华,形成了农耕为本、独具特色的经济形态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色。杭锦后旗是巴彦淖尔“最美会客厅”,全区十大魅力名镇北国酒都。

大美内蒙、大美巴彦淖尔、大美杭锦后旗!

Hash:e83d97f177c2ad4c44bd1aced2b473e199f5fceb

声明:此文由 深度攻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