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惊现的武松墓,里面竟然是空的,真正的武松到底在哪
在小说《水浒传》当中,大家除了喜欢探究武松的功夫以及武松的爱情外,最关键的就是武松的历史原型了。但实际上,《水浒传》中的武松完全是一个艺术创作的人物,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此人。听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很感到诧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肯定会有人会说,西湖边上有武松墓,这就证明武松确实存在啊,然而西湖边上的武松墓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是个彻彻底底的景点,而它的创造者正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到杜月笙和虞洽卿。杜、虞二人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都信奉道义,而《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武二郎正符合他们帮会的形象,于是二人情怀大爆发,在抗战前夕于西湖边建了一座武松墓,题墓碑为“宋义士武松之墓”。而建立这个墓的意义,一方面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宣传。因此,这座武松墓说白了其实是一座空墓,自然不会埋葬着那个我们所崇拜的打虎英雄。
而要探究武松的原型,我们姑且只能以历史上与之同名同姓的人里去找线索了。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有关武松的赞诗也写得含含糊糊:“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这句诗的后两句比较直白,意思是说宋江起义的三十六人中,这个叫武松的小伙子吃喝玩乐、杀人越货之事都干,但以他出家人的身份,这种行为对其确实是极大的反差。也就是说,《宋江三十六人赞》可能是最早为武松设立形象的作品了,这本书本身野史性质很浓,再结合《宣和遗事》中武松真空的剧情,我们也很难给武松安排合适他的“戏份”。
到了《水浒传》中,武松就成了主角之一,并且作者施耐庵为其安排的结局是征南中被包道乙断臂最后于六合寺圆寂,也算是为了这位嗜杀的大将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归宿。自此之后,有关武松的剧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尤其是在清朝,学者有关武松的考证达到了疯狂的状态,朱梅叔在《埋忧录》中先是说找到了武松的墓地:“国初时,江浙人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然而尴尬的是,如果武松出身不凡,那么这个仅有四个字的墓碑是否过于简陋,或者说这更可能是个和水浒武松同名的“无辜人”罢了。
周恒之在《西湖茶余录》里的描述更夸张,还把小说里武松断臂的片段搬了进来:“石碣既得,武松当葬其附近,于是四周深掘,获一巨人骷髅,缺左臂,盖必武松也。”自然,本来就是小说塑造的剧情,也被所谓的学者继续玩坏了。按照《水浒传》中武松的设定,武松是河北清河县人士,以他的出名程度,《清河县志》中应该对其有所记载吧,而遗憾的是,各个年代出版的《清河县志》中都没有关于武松的字眼。
所以,武松只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创造的虚拟人物罢了,由于对他的设定过于贴近生活,才让我们总想在历史上找到武二郎的影子。
Hash:6137d7132724abc3f1489d5ba00c361d57ceffc4
声明:此文由 原始人说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