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望溪公园烈士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朱德、董必武、谢觉哉题词
在辽东山城本溪市中心,有一座花园山,背靠平顶山,前有太子河蜿蜒流过,保护和孕育着本溪这座山城。花园山被修建的如同花园一般,是山城人民休闲锻炼的好地方,人们也称为望溪公园。
在花园山的山顶有座巍峨耸立的烈士纪念碑,是凭吊革命烈士的理想场所。纪念碑的题词有朱德元帅、 董必武、 谢觉哉三人共同题词,四侧的白色大理石浮雕各有不同含义,怎么会有三位开国元勋的题词,大理石浮雕又各代表什么含义?今天一起来介绍下,及烈士碑修建经过。
本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本溪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因当时形势紧张,没有办法很好安葬,只能尽力择一块佳地安葬。烈士的坟墓数年后,有的变得荒芜,有些甚至尸骨裸露。
为使革命英烈安眠于地下,辽宁省民政厅于1956年冬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对所辖区内的烈士陵墓进行调查、登记并集中管理的具体方案上报省民政厅。
本溪市民政局通过一年多的调查,查明我市在各地的烈士陵墓有500余座,其中平山区桥头和高丽坟背(高峪)就有63座,市民政局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写成书面材料,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上呈省民政厅。
原文如下:
“本溪市民政局(57)民优字第22号,《关于修建烈士塔和烈士陵园的报告》经市研究确定,明年在游人较多的望溪公园原伪满纪念塔的旧址,修建烈士塔一座。
为加强对烈士陵墓的管理和利于人民瞻仰、凭吊,还决定明年在前进沟修建烈士陵园一处。分春、秋两期将市内分散埋葬的烈士墓加以迁移集中,上述两项工程中,烈士塔一项需人民币9万元,烈士陵园需人民币3万元,计12万元。
由于本溪市无力解决,特备文上报,请审准拨款,以便在1958年开工建设。”
民政厅很快批复了本溪市的方案,并将款项一同拨下来,民政局的同志欢欣鼓舞。一方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纪念塔和烈士陵园的设计图案,一方面开始整理烈士尸骨。许多妇女自发地组织起来,拿出自家本来不宽裕的布料,为烈士们赶做小被、小褥。民政局的同志,用双手把烈士的尸骨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从土里扒出来,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小火匣子里(小木棺)集中管理。
在花园山顶看本溪平顶山
本溪烈士纪念碑题词经过及浮雕的含义:
1959年元旦期间,中央领导来本溪视察,知道这件事后特别高兴。朱德委员长和中央其他几位领导,不顾旅途劳累,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一道登上山顶,亲自查看。
朱德委员长站在东瀛塔座上,看到背依巍峨的平顶山,左右群山莽莽,前面太子河浩浩荡荡,不住声地说:“好地方,好地方啊,你们一定要把烈士纪念塔建好啊!”
回到宾馆,市领导请求他为纪念塔题字时,他高兴地笑着说:“光让我写不行,他们几个会不高兴的啊。”
于是,朱德委员长提起本溪特产毛笔“万年王”,略加沉思写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董必武副主席接过笔写道“光昭日月”,谢觉哉院长写道“与日月同光”。
董必武题词
望溪公园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条战线义务劳动队伍,分三路进入预先划好的白灰线内。市政府两侧的山路是日伪时期所开,此次需加宽铲平。而重新立碑垂直下来的山路,需要重新开拓。
谢觉哉题词
随着东瀛塔底座炸毁的炮声,各个建筑队伍进入施工地 段。他们一边建设露天剧场,一边用砖混砌成399蹬台阶,30个平台,一座桥涵和一个竹凉亭。并且在顶端用灰石条砌成33级台阶。
立体建筑外分为五层,第一层用61根矮石方柱钻孔用铁索串成半圆形护栏;第二层是宽4米的板油马路;第三层,用青石板铺平长12米、宽10米的祭奠广场;中间用汉白玉石雕扶栏,四角分别有4座尖顶方体塔灯;第四层,上窄下宽对称各61蹬青石台阶;第五层,中央石台阶为21蹬,16根汉白玉石栏分四个出口,将7米见方碑底座,18公尺高的碑身围在核心。
飞夺泸定桥
底座为灰色花岗岩砌成,上有栩栩如生的四幅浮雕;正面的图案是飞夺泸定桥,两侧为东北抗联抗击日寇和辽西追击战,后面是解放平顶山战斗。碑身呈凹型,正下方有麦穗和齿轮石透雕花环。
抗联抗击日寇
辽西追击战
正面是朱德59年元月5日题词,左、右是董必武和谢觉哉的题词,后面是碑文,大意是向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致敬。
平顶山战斗
纪念碑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庄严。工程从1959年4月5日起至1961年10月1日止,历时二年六个月,耗资37万人民币大功告成。
历经岁月的洗礼,这里已成为山城后来人凭吊先烈,激励精神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