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一千多年的山都县遗址在邓州构林镇被发现,你怎么看?

导读:尘封一千多年的山都县遗址在邓州构林镇被发现,你怎么看? 南阳市汉代宛城遗址在哪里?有什么史书资料可查?

秦汉时期,邓州境内的古县城,比较著名的有穰城和山都,穰城后来被隋文帝名之为邓州,山都却销声匿迹了,关于它的旧址,众说纷纭,山都古县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先来看看山都的位置和历史。公元前272年,秦昭王往南扩张,置山都县,属于南阳郡。位于邓州南境和湖北襄阳北边的土冈交接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属于襄阳郡。西魏为山都郡治所,北周废,历时八百余年。依稀的古城模样,悠悠的护城河水,深厚的文化土层,一切都显示,这里曾经是一个古老的村落。邓州构林镇以南约五公里处的古村村,村民们耕作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大量硝土和古钱币。甚至还会出土一些刻有画像的很大的汉砖。现在的古村小学,就坐落在土城墙的一角,学校下面应该就是深厚的文化土层。

村子东南有白马寺,建国后,曾用作农大的学堂,现在已荡然无存。村子西北的高岗上,有两座高大的汉冢,墓主身份不详。其中一座上面建有道家祖师殿,以前人们叫古村殿。

听村民们讲,原来村子里有一块古碑,上面写着古山都三个字,石碑估计为明朝所立。据县志记载,“山都”为一种动物名,是狒狒的一种。可能原来此地有很多这种动物。

不过,据本地人代代相传,很多人都称此处为马武城。马武是南阳胡阳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元勋,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光武帝建国后,封马武为山都候。

从此,马武就和山都县有了不解之缘。马武原为更始帝的侍郎,与光武帝一起屡破敌军,官拜振威将军。(上面为邓州构林镇古村的马武像)

勇将归心。光武帝还没有扯旗单干的时候,很赏识马武,一次置酒高会后,很从容地说,我如果有了骑兵,就让你来带领。马武说,我愚笨,怯弱,恐怕难以胜任。光武帝道,将军久经沙场,习于战事,哪里是我这样的文官所能比的!一句谦虚的话,让英雄从此归心。

更始帝的尚书谢躬被光武帝诛杀后,马武率众投降刘秀,并谢绝继续率领自己过去的兵马。后来,刘秀,马武在并肩作战中失败,马武多次返回冲陷敌阵,两人才得以逃脱。

仗义敢言。光武帝即为后,马武被封为侍中,骑都尉,山都候。这时,马武真做了刘秀的骑兵元帅,侍中为皇帝的近臣,出入皇帝身边,马武性格正直,经常当面评论大臣的长短,得失,无所顾忌,武帝常引为笑谈。

马武为骑兵元帅,屯兵北方时,因滥杀军吏免官,被下令带上自己家人回到自己的封地山都。晚年,又被起用,率军四万,大破西羌兵。

悠悠岁月,苍苍古城,一千多年弹指一瞬间,历经沧桑之后,如今只剩下文化土层和古老的传说,昭示着往昔的风流与繁华。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考古发掘不断推陈出新,成绩斐然,这是我国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是好事。

南阳市汉代宛城遗址在哪里?有什么史书资料可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亲口说的,不允许被质疑、被否定、被篡改。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

二、《汉书—地理志》记载“宛,莽曰南阳”

三、诸葛亮《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记载“(曹操)困于南阳”。

四、《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五、习凿齿《襄阳记》“南阳城南九十里”

六、《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 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绣奔穰,与刘表合。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张绣驻防宛城,绣亦不是南阳郡守和章陵郡守,这里的南阳当然指宛县和章陵县两地,而不是整个南阳郡与章陵郡二郡及其诸县。

七、张衡《南都赋》记载“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八、总结一下南阳和宛的关系吧:

1、《汉书—地理志》“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载王莽新朝(8年—23年)时宛县就被命名为“南阳县”,早于诸葛亮(181年—234年)作《前出师表》(227年)“躬耕于南阳”和《后出师表》(228年)“困于南阳”200年;早于习凿齿(325年—413年)之命名“南阳城”300年,早于隋朝(581年—618年)之命名“南阳县”573年。

2、其实,早在战国时,宛就被称为“南阳”。《大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3、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后出师表》有“曹操……困于南阳”,这些“南阳”都是指南阳县(南阳城)而非南阳郡。

4、西晋、东晋,宛明确被称为“南阳城”,如习凿齿在《襄阳记》云“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

5、东汉三国,不仅“南阳”可以指宛,南阳郡也可以指宛。《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秦置,雒阳城南七百里”就是明证!!

可见,南阳郡、南阳县、南阳城、宛,可以指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东汉南都帝乡(宛),

“躬耕于南阳”不容被质疑、否定、篡改。

作为立志科普地方史的写手,我来回答。

最近和朋友们讨论问题,提到汉宛城遗城,不过说起细节,似乎很多朋友知之甚少,很多介绍也比较模糊。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在哪里查资料,索性我自己查一查。

一:史料记载的汉宛城《水经注》卷三十一:(氵育)水又南迳宛城东……,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宛城,今郡城周六里有奇,盖元时所更置,其小城、大城之址,湮废久矣。

按这些记载看,南阳城在(氵育)水,也就是白河的旁边,有大小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南角。现存地几个版本的南阳府志里,也提到南阳城,规模很大,后来因为隋唐时期邓州治所在穰,南阳仅为县治,南阳城缩小只有西南一隅,还说有废墟一处,这个记载应该很靠谱,现在的南阳市区确实能找到城墙遗址若干处。

东汉末年,朱俊负责平定宛城一带的黄巾军,讲朱俊自带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韩忠退保小城乞降,这是比较明确提到大小城的历史事件,与上述记载吻合。另外感慨下,黄巾之乱,是宛城衰落的最要节点,以后的宛城不复当年风光。

南阳报业传媒发的南阳市不同时代古城墙图,供大家参考。从这里看,后来的南阳城还没有汉代南阳城大。

二:考古发掘宛城范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发掘,发现了三处城墙遗址:

蔡庄东北一处,向西、向南分别有1000m和800m,高1至4m不等,这应该是 宛城的东北角;

尚庄附近一处,残高1.5m左右,这应该是宛城的北墙;

景穆街南侧一处。在琉璃桥西60m处仍可见到城垣遗迹,应该是宛城南墙;

没有发现西墙,但是学者推断,应该跟明清的西墙位置差不多。

考虑到南墙东为温凉河,城市的东南角很可能被水冲毁,所以东南角的具体情况就说不清了。估计大城约4平方公里,小城0.77平方公里。

其实看这些报告,位置仍然很模糊,网上居然也没有具体的图。我到相关的期刊上找来,供大家参考。

此为具体方位图

推测大城的三种可能图

此图为我手绘,具体位置有少量偏差。

二:考古发掘的几个重要点1、手工业作坊遗址

遗址在瓦房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面积达28000平方米。有治铁、制陶、铸铜等,从周代一直延续到东汉,以汉代最为重要。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史记货殖列传》对南阳郡很是称赞,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盐铁论》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这时期的南阳孔氏家族,很可能是被秦始皇迁过来的有罪之民后裔,世代治铁为业,在南阳为巨富,结交权贵,游走诸侯之间。 你可以类比下七八十年代的武钢、宝钢集团。考古发现算是对这些记载的映证。

2、新莽钱范

钱范,是铸币的模具。王莽曾经在六大都会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商业活动,保证物价稳定,设有交易丞、钱府丞各一人。而钱府丞应该就是管理与钱币相关业务的,这使得我们怀疑,钱府丞也会管理铸币业务。你可以理解成人民银行,在六大都会设立分行,管理金融问题,且南阳设了一个铸币厂(想想大名鼎鼎的沈阳造币厂)。南阳多处发现钱范,自然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3、还有古井,古墓等,就不再赘述。

后记:

目前网络资料不多,讲的不是很清楚,而且缺少地图。想了解的,建议大家到维普、知网上查到。

Hash:cfcdd4a6eccaaf7ce4bdc56675d084cb73b3789c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