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江东工匠”名单出炉,这20位,有你认识的吗?
在我们身边,
匠人无处不在,
他们是各行各业
从业者中,
“倔强”而“执着”的那一部分人
日前,大江东总工会
公布了首届“大江东工匠”认定结果的通知
其中
李捷等10名同志被认定为首届“大江东工匠”
施代君等10名同志获得“大江东工匠”提名奖
名单如下
快来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
希望获得荣誉的同志再接再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再创佳绩。集聚区广大职工要以“大江东工匠”为榜样,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为实现“两个再造”目标做贡献。
来源: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总工会,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0571-56700400
郏县三苏园有五个一,来这里领略苏东坡大江东去千古文采 大江东
芒种时节,烈日炎炎,来郏县三苏园景区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一对从武汉而来的老者说,第一次走进郏县,是为三苏园而慕名而来。——在美女导游静怡的引领下,我走进了三苏园,她告诉我,三苏园有全国五个一,一个寺祠合一的古代建筑;入选《中国奇树大观》的第一奇树思乡柏;国内四大回音建筑(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四川“石磴琴”)之一的蛤蟆踏;国内唯一的元代三苏塑像;国内唯一的一座百人同书“大江东去”的东坡碑林,五大名碑,侍读学士、续《资治通鉴》主编毕沅碑;宋苏适夫妇墓志铭碑;宋司农少卿苑中《题二苏坟》碑;元至顺二年礼部符文碑;清三苏先生佳城图碑。有了这五个一,足以让你流连忘返。
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他一生坎坷,曾多次在地方为官,足记踏遍全国各地,而这位旷世奇才最终选择了河南作为他永久的休憩之所,就是在河南郏县一个叫三苏园的地方。三苏园景区位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这里因安葬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及其父苏洵的衣冠而闻名,为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所景仰,是凭吊千古文豪的圣地。
公元1101年8月,得赦北还的苏轼因旅途劳顿病重而逝。一代文豪就此陨落,按照苏轼生前遗愿,其子苏过扶着父亲的灵柩来到河南郏县安葬。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接纳了命运多舛的游子。后来这又成为苏辙的归宿和苏洵的衣冠冢所在,三苏的鼎盛文风从三苏园吹送而出,这就是地处郏县西北处的三苏园景区。
早在1963年,三苏园区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主要由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东坡中年布衣塑像、金娃迎宾道、苏仲南夫妇墓、梁氏墓和三苏陵园等景点组成。
苏轼之墓到底在哪儿?民间曾有许多争议,当 1969年生产队在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确定了三苏葬郏的事实。苏仲南夫妇墓志铭现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三苏祠堂是元至正年间(公元1350年)郏县尹杨允拜祭苏坟时所首创。三苏祠堂内的三苏塑像为元代所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三苏泥彩塑像,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园区内的广庆寺不得不去。在东坡湖西北方向,始建于宋仁宗年间,后经元至顺年间改造而成,是一座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寺院建筑。主要由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组成。广庆寺其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它汇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
园内还有东坡碑林、东坡中年布衣像、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三苏陵园和三苏纪念馆。这里有奇声“金蛙迎宾”,奇树“望乡古柏”,奇景“苏坟夜雨”。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大江东去”的豪迈,“千里共婵娟”的深情。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朱德总司令对三苏父子在文学成就上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三苏在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上同样有着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苏东坡。他是我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这个让文坛永远光荣的大才子,他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他那份永远不变的诙谐,一直为后人所景仰。
大江东人要记住这段历史,南沙大堤的前世今生,素称“萧山长城” 大江东
素有“萧山长城”之称的“南沙大堤”,是萧山围垦文化的起源,是“围垦精神”的象征,是沙地文明的标志,她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因此,有着非常特别的历史人文价值,更是爱国主义教学、地理知识教育的最好读本。大堤东起益农闸,西至浦沿半爿山,曲曲折折伸展,有九曲十八弯之说,全长八十五公里。关于“南沙大堤”新湾至头蓬段的点点滴滴,我用文字作一个描述,把大堤的原貌作一再现,并就大堤部分堤段的保护措施作些分享。
南沙大堤素有“长城”之称,全长八十五公里,邻近我老屋北400米处,我少年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路行走过,印象极其深刻。
长城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防御敌人入侵。南沙大堤是抵御洪水泛滥,挡潮防浪,保护堤内居民和工农业生产安全的围堤。可以说是萧山围垦长城中的长城了。
据1987版的《萧山县志》记载,“1956年,十二号强台风袭击,河庄至党湾段大堤遭到严重破坏,新湾以东一带夷为平地,海潮涌入。灾后,经政府组织群众全面修复加固加宽,并分期分段抛石防坍,重点地段抛丁字坝、盘头,保护堤坡,制止江岸坍塌。现存南沙大堤全长85公里,其中有山5.119米,铁路、公路路基386米。”
说她是萧山围垦长城中的长城,一是就单条长度而论,她是众多萧山护塘长堤中最长的一条;二是从保护沙地人们这个角度出发,她也是最早最老最长的一条,她围护着303平方公里的江涂。由此,给她冠上萧山长城中的长城一点也不为过。
县志还记载:“南沙平原,本系钱塘江故道,近百年来淤涨成滩涂。后随着钱塘江主流北迁,江涂不断向外伸展,群众陆续围堤垦殖,逐步形成宛延南沙大堤的雏形。”这就成了“九曲十八弯”的大堤现状,给人别有一种沧桑之感。
南沙大堤,当年筑成时,为“面六高六(尺),面九高九(尺)”,后历经修缮加固。另据《萧山农垦志》记载,“1956年,十二号强台风过境,河庄至党湾段大堤遭受严重破坏……灾后县政府组织群众全面修复,加固加宽,抛石防坍。堤坝高程为10.2-12.2米,顶宽3.0-4.0米,外坡一般为1∶1.5-1∶4,内坡1∶1.5-1∶3”。
从以上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南沙大堤河庄、新湾、党湾段,最为风尖浪口,堤坝的高度和宽度,比“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宣统三年(1911),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高增宽”。
我所领略到新湾段的大堤堤顶,约4米左右宽,高在10米以上,远远望去,比横舍的舍栋高出许多。建造在大堤南侧的横舍和直头舍,背造大堤,似乎靠着一座长长的小山,对抵御猛烈的西北风吹刮,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我的童年、少年时,与这条大堤有着不解之缘,有过多次的亲密接触,曾多次长途跋涉在这条大堤上。因我的外婆家位于夹灶公社东村大队,现在归属益农镇。外婆家在“五码埠”的隔壁,与南沙大堤只一两百米的距离。
外婆家地处偏僻,我的童年时,根本没有公交车通行,就得靠步行前去。去外婆家,从新湾出发,过五七闸、十二棣闸,经先锋闸,然后过东方红闸,直到“五码埠”,一路沿着大堤走就行,全程没有叉道,既好认,又好走。童年时,常常和母亲一起走。我们母子俩有时走累了,歇一会儿,走走停停,一般得走上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外婆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末期,行走在萧山东片这条南沙大堤上,涨潮时分,能看到咆哮而来的钱江潮,此时此刻,附近的弄潮儿们背着“潮兜”,与潮头赛跑,双手紧握潮兜,时不时地向潮头刺插,与潮王爷争抢鱼鳗,分享大自然赐予的果实。
在黄梅大水期间,目睹长满水草、一丘丘的“沙头”,随着雷霆万钧般的潮水侵袭,潮水夹着巨大的漩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沙头底部淘空,顷刻间伴随着一声巨响,沙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沙地人对这种情形,管叫“坍沙头”。
在七十年代初,行走在这条南沙大堤上,却又有另一番景象,1970年,这南沙大堤外搞起了军民联围,驻军的指战员们大多驻扎在五七闸至十二埭闸堤坝间的内侧,依堤而居。这里驻扎着一个骑兵连,有时经过这堤段,能看到一匹匹的军马,成排拴在专门的拴马架上。有时看到军马的马腿被吊起,几个战士围在一起,在更换马蹄下面被磨坏的马掌。因年幼,对此看得很为惊奇,这里成了我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说到与南沙大堤的渊源,我还因另外一个因素的存在,而此又多了一个接触的机会。1971年,我姐夫家搬迁围垦四工段。去姐夫家,就又得走南沙大堤。外婆家的方向,是位于我家的东南方向,而姐夫家则是我家的西北方向,选择走最近的路,都是南沙大堤。
去姐夫家,我从抢险闸到头蓬闸,再从小泗埠闸,到达蜀山闸,然后再从一号围垦的土路行进,才能到达目的地。如从外婆家附近的“五码埠”,到去姐夫家的蜀山闸,这一程的南沙大堤,紧紧连在一起,约二十五六公里路,我想占整个大堤的三分之一,应该不会有多少差错。
曾在八九十年代,我用摩托车在这九曲十八弯的大堤上,有过许多次的骑行,因它的高度,你可以放眼广阔的视野,领略一览无遗的围垦田园风光;因它的弯度,你可以充分感受到驾驶技术的娴熟和驾驶的乐趣……堤边绿树成荫,修竹参天,让人如沐春风。
对于南沙大堤,我有着与众不不同的深刻印记,因为她曾在我的童年、少年,被我用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过,留下过一串一串的脚印,品尝了甜酸苦辣,见证了风霜雪雨,由此对南沙大堤有着非同寻常,不能割舍的情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部队”、“兵团”进驻后,大堤上铺了石子,成了公路,常有军车过往。八十年代中期,浇上了柏油,成了萧山东伯利亚首条柏油路。
1970年的11月和1971年1月,解放军某部、南京军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和萧山县的13个公社,在新湾公社以东进行大面积围垦,号称“军民联围十万亩”。“军民联围”后,在丁坝外驻扎了解放军某部和南京军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六团、八团。在新湾公社以东的丁坝外新围大地上,进驻了驻萧部队和“兵团”,集聚了近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和来自宁波、杭州的知识青年。
这时的南沙大堤,由于外围的几次围垦,从一线海堤,退居为二线海堤,它顺理成章地进行了角色转换,当仁不让地承担起驻萧部队、“兵团”向外连接的生产、生活通道。部队、兵团一车车的建设物资,从方千娄到头蓬,再从头蓬上南沙大堤,沿着窄窄弯弯、颠颠簸簸的大堤一路东行。一时间,大堤顶层陷入一道道深深的车轮痕,像草木灰一样疏松的沙土,堆积在大堤的表面,天晴一遇汽车经过,瞬间扬起一场犹如长龙一样的沙尘暴,紧随着汽车的尾部,一路滚滚而去。此时,在路边的行人和附近耕作的农民,时时经受飞尘的袭击。
70年代中期,萧山的公路管理部门,目睹部队、兵团这个重要阵地的陆路唯一通道,不堪重负,有时两车交会,时常发生交通事故,遂将大堤用人工肩挑手扛,挖低几米,把堤顶部分的沙土,绑贴在堤坡两侧,路面拓宽至七八米,并在两侧路肩下,种植了槐树,对坚固路基和防止堤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堤挖低后,在堤顶铺上一层三四十厘米厚的石块和宕渣,通过压路机来来回回地碾压,压实后撒上细小的石子,俨然成了一条“公路”。但这时,头蓬至新湾的这条公路上,在新湾公社建华大队和新龙大队的中间,建有一座抢险闸。抢险闸的桥面,差不多仅容一辆五吨解放牌汽车通过。闸的东西两边短短的四五十米路程,既有两处陡坡,又有三处急转弯,成了这条通道的瓶颈,制约了日渐增加的汽车量,影响来往车辆安全、顺畅通行。
事在人为,相关部门在大堤拓宽期间,同时对抢险闸的桥面部分,也作了相应的拓宽,在原来的基础上,差不多拓宽了一倍,并在急转弯处,作了最大限度的取直处理。陡峭的坡面,随着大堤的整体改造而降低,这个瓶颈被迎刃而解。后来,汽车的通过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安全行驶也有了较好保障。
七十年代末期,紧接着萧山公共汽车,在头蓬站为终点站作了延伸,头蓬站告别了终点站的历史。公共汽车线路,沿着这条南沙大堤,设立了新湾公共汽车站和萧山第一、第二农垦场公共汽车站(1975年起,兵团归属萧山地方管理,“八团、六团”分别易名为萧山第一农垦场和萧山第二农垦场)。
八十年代中期,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这一方热土上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各类企业遍地开花,企业自备车也日益增多,这条由大堤改造的土公路,已远远不适应当地的发展需要,改造这条土公路,在历届乡、县人代会上呼声强烈。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这条公路的改造,摆在了公路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上,不久铺设成柏油马路。从此,这个萧山东伯利亚拥有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这个区域的居民出入,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
继后,萧山的公共交通实行双轮驱动,运送旅客公共汽车与私营汽车相结合,这条大堤公路,自然成了接送新湾、兵团、部队、围垦垦种居民和指战员的黄金通道,开通了招手即停的中巴车。
中巴车虽方便了居民出行,但为争抢头蓬客源,常在这条道路上,上演生死时速。他们从新湾共和桥始发,过新湾老公交站后,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在九曲十八弯的大堤上,充当赛手,与时间赛跑,视险情而不顾,有的乘客被甩出座位,有时与交会车擦肩而过,常常险情连连,事故频频。
近年,大江东区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梅林大道、江东大道、红十五线、左十四线等纵横交织的路网,进行了互为贯通,这条历经风雨沧桑、承载主要道路功能的堤顶之路,同样身退一线,只起着一种辅助作用。这对于见证萧山历史、萧山围垦、萧山奇迹的人们,给予了一种最好的安慰,因为这个有着人文价值的大堤,该让她歇息了。
(南沙大堤新湾段,摄影:张祥荣)
一条路,一段情,一种记忆,它都会有N个故事组成,它让你去回忆和思考,去想像未来的路又是如何。而由饱经风雨的南沙大堤改造而成的路,注定了它有更多的故事,让我们从时光中再积淀,把既有的大堤文化,给予后来者细细聆听和领略。
大堤具有特别的历史人文价值,前些年,政府作了砌石护堤,但近年因建设需要,部分堤段被征挖,网友建议仅存堤段应加强保护,当地政府有所规划。
这一条倾注沿江百姓血汗、写满故事的“长城”,是萧山围垦文化的起源,是“围垦精神”的象征,是沙地文明的标志,有着特别的历史人文价值。近些年,新湾至头蓬段,当地政府作了抢救性的保护,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原型的基础上,在大堤两侧的坡肩边,砌上了块石,以防大堤沙土流失,促进堤面稳定。
然而,在再造一个新杭州中,“大江东”建设如火如荼之时,新城建设与“长城”保护不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2010年1月建设的江东大道,穿越新湾境内,新湾段被征用200米左右。2014年新湾街道红星、创新两村因整体征迁,2015年动工建造的红星、创新两村安置房,征用了南沙大地近300米。2016年10月经公告,位于南沙大堤以南的新湾街道建华村300余户居民,又将整体征迁。
再造一个新杭州,征迁是硬道理,征迁与保护是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在新湾街道建华村征迁动员令发出后,一位热心沙地人文的网友——“江城子恋歌”坐不住了,生怕更多的沙地人用血肉筑成的“长城”被征挖,把具有特别的历史人文价值的大堤被征挖,保护南沙大堤刻不容缓,确保现存新湾段很重要。
“江城子恋歌”的呼吁性文章上传后,很快新湾街道就规划、建设、保护等方法措施上,在相关公众平台上作了完整的回应。笔者辑录几段,以告知热心南沙大堤的人们。
在大堤保存上,“新湾街道将保留这段‘长城’的‘原汁原味’,保护这座象征沙地文化的‘长城’,新湾率先行动。新湾段沿线有东海禅寺和抢险闸围垦遗迹,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大堤两侧高耸入云的水杉,见证着这段古大堤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沧桑。”
在相关规划上,“以南沙大堤为轴,新湾将打造集民宿、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漫生活区’。此外,新湾街道也明确将以生态保护为宗旨,以‘美丽新湾、漫生活廊’为主题,在城市综合体内部规划了‘一纵两横两片区’景观带。”同时,“在南沙大堤两侧将打造佛教文化园和美丽乡村精品区两大重要片区。整个景观带设计和实施中将植入‘漫生活’和‘轻度假’理念,打造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休闲综合体”。
新湾将南沙大堤保护与开发并存,打造宜居、宜游、宜玩之地,值得其它堤段的借鉴,保护南沙大堤功在当代,传承围垦精神利在千秋,围垦精神将永放异彩。
(来源:萧山日报,文/余观祥,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0571-56700400)
爆料联系☞QQ:1377854812(同微信)
商业洽谈☞手机:18758170095(同微信)
人才招聘☞手机:13738146326(同微信)
有事儿找东姐☞手机:15869004378(同微信)
另可发送“招生”、“办事中心”、“楼市”、“租房”、“地铁” “拆迁” “微交友”、“求职”获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