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蝶变庐江副中心,寸土寸金喜迎大发展
•1905年修建陇海铁路。
•1908年修建津浦铁路。
•1933年修建宁芜铁路。
•1968年京山铁路、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相结合,组成京沪铁路。
•2006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部分路段提速至200km/h,京沪铁路安徽段宿州、蚌埠、滁州首次停靠动车组列车。
•2008年合宁铁路竣工通车,安徽省会合肥去往南京、上海不用再绕道蚌埠。
•2019年7月,合安九高铁开始动工建设,工期12个月,计划2020年竣工
自划入合肥以来,庐江便承载着转型发展的时代使命,走在飞速发展的道路上。如今合安高铁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其中重要枢纽的庐江高铁西站,建设倒计时也进入尾声。
2019年7月,合安九高铁开始动工建设,工期12个月,计划2020年竣工,一直牵动着庐江百姓的心。
如今合安高铁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其中重要枢纽的庐江高铁西站,建设倒计时也进入尾声。
据了解,庐江西站共有两层候车大厅,站房总长135米,总宽46米,建筑高度22.6米,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为焊接球网架结构,最大跨度39.2米,整个站房可容纳 1000名旅客同时候车。
效果图
高铁时代的来临,作为庐江城市向西拓展的第一阵地,城西板块是庐江连接合肥,辐射周边沿线城市的前沿节点,将成为提升庐江综合竞争力的新高地,城市拓展的新空间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政策落地,前景明朗,庐江向西再造新城」
城西新区作为庐江重点打造的板块,根据规划,将被打造为集产业、居住、商务、生态于一体的庐江城市名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重点规划建设的城市板块,其被定位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与合肥“1331”战略相吻合,随着徽州大道南移对接移湖路、高铁站的落地建设、新二中及中医院分院的落地选址、移湖生态公园的建设等等都表明政府重点发展城西板块的决心,每一座城市都一样,必定会打造一个新城市中心,那么从相关政治“动作”来看,城西板块未来将成为庐江核心区域。
「5大区域发展利好,大城西崛起在即」
一、交通方面
1、 徽州大道南延工程至庐江,未来庐江人可以在这条快捷通道上,极速直达合肥市区!
2、 合庐轻轨S4号规划从合肥地铁1号线南延,联系滨湖新区、三河古镇、 庐江县城,汇合多维立体交通枢纽,未来前景不可估量!
3、合安高铁自合肥西站引出,经肥西、 庐江、舒城、桐城、怀宁等市县,终至新安庆西站,全长162.58正线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的京港(台)主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三五"期间国家京九高速铁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方面
1、 庐江二中新校区,是目前庐江县政府最重视的工程,也是庐江首个开设国际班的国际学校。
2、 庐江第四中学新校区, 规划有18 个班,是庐江县最大的一所公办寄宿制中学。
三、商业配套
1、商业中心安德利广场、农贸市场及老城区方圆荟、华联、贸易中心等众多生活商业配套。
四、医疗配套
1、庐江县中医院、庐江县人民医院,庐江中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安徽省示范中医医院。
2、同时 中医院城西分院也已经规划落地,占地面积约 300亩,总投资约6亿元,设置床位1000 张, 打造首个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未来生活中为您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五、自然环境
1、天然氧吧—— 移湖生态公园 。
2、62万方的 苏家河湿地公园 。
3、 绣溪公园,园内设有坡地、湖泊、草坪、林中幽径等自然生态景观和慢跑道等健身功能区。
结合高铁站落地开工建设,控制高铁服务区、快速通道通车(徽州大道)、城市主干道合铜路等众多交通路网,四通八达,生活出行更加便捷。同时移湖公园生态环境落地建成,缔造环移湖的商务中心;未来的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城西板块的价值不可估量。
「城市封面作品,重塑时代人居梦想」
随着城西新区的建设推进, 近年来,越来越多品牌开发商相继进驻。
其中,以安徽长歌置业于2020年9月24日拿下的庐江城西高新区合铜路以东、望湖路以南,北临移湖路,西临主干道合铜路 LJ2020-15号地最为引人瞩目,其项目命名为“云麓大观”,以庐江首个 国际潮流无界住区为规划理念,旨在让庐江人民在生活观、价值观与品质观与世界同步!
(项目城市展厅)
目前“云麓大观”项目城市展厅已开放。开放当日,宾朋云集、星光熠熠。云麓大观携品质理想绽放,向城市展示崭新的时代人居魅力。
现场实拍
值得一提的是,“云麓大观”城市展厅有 2个区域,分别位于:
城市展厅:庐江县文昌路 文昌菜场向东30米
城市展点:庐江县安德利广场负一层地下超市出口旁
“云麓大观”是由安徽本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长歌置业开发,安徽四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北方国建控股集团共同投资。
(效果图)
作为长歌置业首入庐江的开山之作,云麓大观以前瞻视角首提“无界住区”的产品理念。项目规划由9栋小高层、11栋洋房,共967套住宅。容积率2.0,建筑密度约21%,绿地率40%,车位配比1:1.3。住区内部复刻纽约中央公园景观局,搭配建筑架空层泛会所以及钻石美学建筑立面,为庐江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现代人居。
(效果图)
项目周边情况
1、项目位于合铜路与望湖路交汇处,周边“三纵俩横”的交通路网——【三纵】:合铜路 、五里路及黄山路;【 俩横】:移湖路、望湖路( 密集的市政主要路网)。
2、 庐江第四中学新校区, 规模 18 个班、项目南侧有规划有 18 班幼儿园、庐江二中新校区。
3、苏家河湿地公园、绣溪公园、移湖生态公园、 项目自带近3300方的社区商业配套。
(项目区位图)
户型图展示
(部分户型图)
项目地址:合铜路与望湖路交叉口东南侧
综上,小编觉得“云麓大观”项目所在的城西板块作为庐江现代化、生态宜居的区域,处于庐江“城区东拓、产业西移,组团递进”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带,未来将是集交通枢纽、生态休闲、商务办公、高新科技、人文教育、医疗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是未来庐江发展的桥头堡。值得一提的是,从政府官方规划来看,城西板块的发展占据庐江主城区的很大一部分,也正在不断影响着整个庐江,真的是未来可期。
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人王鹏巍凭心 而生绚烂 寸丝寸金寸寸心头血 寸金
“丝品如人品”。“缂丝是表里如一的艺术,经天纬地,王者风范”,50岁的王鹏巍说这话时,很是沉着。假使你能暂且停下匆匆的脚步,只消在古老的织机旁驻足那么一刻,你定睛看且要用力想象——那丝丝缕缕的细线在穿“梭”往来、往来穿“梭”中凭空而生未来(也许一月,也许半载、一年)之绚烂时,像不像无形无色无味的时光竟自有了形色百味,那或单调或整饬的织布声,如同搅和着岁月褶皱里的光阴如水,又宛如极细极微的漏沙,从我们生命中一点一点抽离……
缂丝人就像蚕一样,一刻不停地吐丝,丝尽而终。
这样的人生虽至绚烂,亦无语凝噎。
在以“快”成就的某些“成就”面前,缂丝是什么,缂丝是牺牲、燃尽自己。至此,我也便理解了离开缂丝和织机的王鹏巍为什么常常显得“走神”、“落寞”……
在引领我们参观时,王鹏巍一下子又投入进去,忘了周遭,她一遍遍指导徒弟,“这根线剪掉!”其实不过是肉眼难见的毫厘断丝;“手要有轻重缓急,同样的色线,手劲儿不同,织出来的色调和光感都会不一样。”缂丝之绝,就在这“无中生有”、凭“空”而生绚烂……
作为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人,王鹏巍的思绪不得不时常在时光隧道中穿梭。中断千年的定州缂丝因她“回家”,而面对千年文化积淀的缂丝,她又常因一己之力何其渺小而深感不安。
经面上的画稿隐约可见,胸中的画稿天地可见。仅当匠人,绝做不好缂丝;纵使丹青好手,也玩不转缂丝。
凭心而生绚烂。谓予心如丝缕,只为时光可镂。
缂丝与王氏家族
说起家乡定州,王鹏巍满是自豪之情。缂丝是定州的“女儿”,她也是定州的儿女。这种精神血脉,神奇地将她与古老的缂丝文化一脉贯通。
定州市崇文街西邻文庙,东邻贡院,这里曾是苏东坡的州署衙门,王鹏巍创立的思本堂王氏缂丝艺术馆就坐落于此。王鹏巍师从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王建江(祖籍定州),成为第七代传承人。她说缂丝起源于定州,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我将定州传统缂丝工艺与南方工艺相融合,让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技艺在它的故乡重焕生机。”
十多年前,定州电视台《文化定州》栏目制作的“缂丝”专题介绍,让王鹏巍有一种“触电”之感,多年从商的她仿佛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当她了解到定州缂丝曾经的辉煌,以及“缂丝”工艺急需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之后,一连几天寝食弗安,“特别是缂丝曾和我们王氏家族有着那么深的渊源,小时候妈妈的织布声,声声在耳,我记得父母曾跟我说过,咱们王家有很多第一:先辈王灏编纂了《畿辅丛书》;我们家开了定州第一家照相馆;还有定州王氏缂丝……”
王鹏巍是定州西关王氏家族第二十代传人,河北民间工艺美术(缂丝)大师。王鹏巍先辈第十四代传人王灏和儿子王延纶两代人历经36载,耗巨资,搜集畿辅文人作品173种,刻版2530卷,记录了河北一带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王氏家族一向致力于研究与传承定州古老文化,因此,王鹏巍从小就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先祖王灏呕心沥血编撰的《畿辅丛书》,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作为王氏后人,我们深感光荣,也身负使命。”王鹏巍说。
王灏,字文泉,河北省定州西关人,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居定州。他生于1820年,卒于1880年,清咸丰年间中举,诰授中宪大夫。主要著作有《畿辅丛书》《括斋文集》《畿辅文微》和《畿辅地名考辑刊》等。王灏性格豪爽,孝亲爱友,热心办教育,主持家政二十多年,凡本家亲戚、内外族人和乡邻子弟等,都倾力而教育之,如同家人子弟一般……王灏三十岁中举之后,致力于编撰《畿辅丛书》达30年之久,在丛书编辑的同时,出资用仿宋体雕刻书版。书版由枣木制成,约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2厘米。在王灏1880年去世时,丛书已全部编撰完成,尚有一部分书版未刻完,由王灏之子清末进士王延纶继承父业,于1886年将书版全部雕刻完毕。全书订成四百本,全套木刻书版共三万八千余块,专置于后花园十间瓦房内保存。此后,丛书刻版又经王灏子孙后代60余年精心保管,1947年定州解放后进行土改时,由于丛书刻版属文物,所以当时对收藏丛书刻版的十间瓦房和全套刻版未做任何处理,仍保存原处。但定州当时还受到国民党军队进犯的威胁,为使丛书刻版不受战火破坏,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明确指示,要妥善保管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在1948年将全套书版运到老根据地河北省阜平县。后经多次辗转,只在“文革”期间丢失了一千余块书版。“文革”后期,三万七千余块木刻书版转到定州市博物馆收藏至今。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局同意,拨专款40万元,由河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畿辅丛书》,并委托香港三联书店向国内外发行。
王鹏巍可以说继承了祖辈的人文情怀,她对缂丝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并将弘扬传承缂丝文化作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织中之圣寸如金
缂丝,素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等盛誉,不仅贵比黄金,且曾为皇家垄断。因此围绕缂丝的冷知识还真不少,撷其要者,略述如下。
“雕刻的丝绸”
中国古代字书《玉篇》释“缂”:“织纬也”。宋代庄绰《鸡肋篇》、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论》等书均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则写为“克丝”;清代皇家著录宫廷书画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中均记作“缂丝”;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本字应当是“缂”,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
王鹏巍介绍:缂丝通常以素色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蚕丝作纬线,艺人缂织时以若干装有各色纬线的舟形竹梭和竹制的木梳形小拨子,在缂丝织机上按预先设计并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轮廓,不断地变换梭子来回穿梭织纬,分块缂织,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因此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之上,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缂丝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使两面图案一致。各色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而并不贯通织物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因而被誉为“雕刻的丝绸”,是中国独有的古老丝织工艺,被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织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采访时,正巧徒弟手上的一幅作品刚刚完成,王鹏巍举起来向记者展示,其上有三个连续的团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不足人脸大小)都需要半月左右才能织成。其费时之长,用工之巨,织造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定州缂丝
定州自古为边防要地,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同时也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贸易交流之地。缂丝文化与定州有着深厚渊源。据《定州市志》等史料记载,定州缂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缂丝的前身为缂毛,来源于西域少数民族的毛织品,自汉代开始传向中原内地,至唐宋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北宋时期,定州缂丝技艺达到巅峰。两宋交替,在北宋达到鼎盛的缂丝技艺由定州随宋室“偏安”而南迁到苏杭一带,并在那里继续发扬光大。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缂丝之艺一直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之说。
据宋代庄绰《鸡肋篇》:“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巧夺天工
缂丝的工艺流程包括: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主要有: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不可少的。
宋代的缂丝,在技法上运用环缂、平戗、木梳戗、披梭和笃门闩运戗等方法,使画面色彩浓淡自如,给人以美的享受。
难以仿冒
古玩行最怕打眼,老百姓最恨假冒伪劣。而相对其他艺术品或商品而言,缂丝可谓难以仿冒,因为造假的成本和难度太大。仅一块手绢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渐变色,工艺要求极高,费时费工,由此几乎杜绝了造假的可能。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中的巅峰,为历代帝王御用。与其他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由于缂丝使用特殊的工艺制成,其强度远超其他丝绸类工艺品,历代存留至今的丝绸艺术品,唯缂丝保存最为完好。
缂丝工艺在唐代即已登峰造极。上等宫廷缂丝作品,多使用纯金线、纯银线以及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材质缂织,再配以部分手工刺绣,作品雍容华贵,美轮美奂。
最长的古代缂丝
织锦、刺绣、缂丝早已成为织绣拍卖领域的“三大主力”,其中又以缂丝为最。2004年,《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在中国嘉德春拍创出3575万元高价;2006年,《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更是以8050万元的天价成交;2008年1月6日北京文久国际拍卖的《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以7205万成交。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长1714.5厘米、宽31.6厘米)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古代缂丝作品中最长的一件艺术品,也是收集《兰亭序》历代拓本最完整、史料最丰富的缂丝手卷艺术作品。具有缂丝工艺史和书法绘画史等多种艺术史料价值,其缂丝工艺之精湛,色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同类传世缂丝手卷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
以梭代笔
王鹏巍介绍说,缂丝不像普通织物,可以一梭到头,而往往需要在一个纬度上变换多次不同的纬线颜色,需要高度熟练的技巧和艺术修养,对花鸟虫鱼的生长规律,山水风景的态势变化,人物故事的情节动作,线条勾勒的刚柔曲直,色彩配置的浓淡过渡,都具有一定的认识,随物施梭,灵活掌握,纬线疏密松紧均匀恰当,不失分寸,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
缂丝以梭代笔,挥洒点染,既能传达原作之神韵,又能表现胜于绘画的质感。由于缂丝工艺的特殊性,缂丝工艺与其他丝织工艺相比,在数量和品种上受到一定局限,主要分为生活用缂丝、观赏性缂丝和宗教用物(唐卡、经卷、袈裟等)三大类。在古代,缂丝实用品多见于皇帝龙袍、皇宫服饰、官员补子,而作为艺术品的缂丝,多是摹缂名人书画佳作。
而如今,王鹏巍注重创新和设计,不断学习,跟英国王储学院的老师学纹样设计,跟画家学习配色,练太极学气韵合一,和她的团队自主研发并拥有“缂丝”工艺的三个品牌:“思本堂” “净丝语”和“千岁丝”。“还开发了多种缂丝文创产品和衍生品,如手包、团扇、缂丝珠宝结合的饰品、企业logo、书衣、丝巾、男士商务衬衣、当代室内缂丝装饰、灯具、婚服、特色礼品等,已销往国内外,就连故宫文创店里也展出了缂丝服装。”
心如丝缕织镂时光
2006年5月20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中国唯一龙袍世家王氏缂丝的第五代、第六代传承人王嘉良、王建江父子等5人,历时三年复制了明朝万历皇帝的一件衮服,共用6000根孔雀毛、10万米金线……十多年前,王鹏巍放弃中国银行的工作,走上挖掘、研究、振兴缂丝文化之路,而她的师父就是祖籍定州现在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王建江。
求师路
谈起拜师求艺之路,王鹏巍情难自已,几度哽咽。据朋友透露,在艰难的寻师之路上,她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和坎坷,外出展览途中甚至曾遭遇车祸,也因这次车祸让她感受到缂丝在她的世界里比生命更加重要,缂丝已经融入到她的血脉里。记者一再追问,王鹏巍却只是笑而不语,不知道外表坚强的她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辛酸。王鹏巍说,缂丝技艺与王氏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全国闻名的缂丝世家‘苏州王氏缂丝’的祖籍就在定州,其祖先早年在定州以缂丝为生。‘苏州王氏缂丝’的前三代传人都是清廷匠师,第一代传人王金停专做宫廷龙袍褂子等缂丝,第二代传人王新定曾为慈禧缂制八仙庆寿袍和霞帔等,第三代传人王锦亭的作品《麻姑献寿图》曾在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得大奖。”
说起与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的第一次见面还颇有些“奇遇”之缘。当年王鹏巍到苏州游览考察时,本就有寻师之意,没想到正巧踏进了王建江的一间缂丝工坊,当得知王鹏巍是定州西关王氏家族后人时,王建江显得很激动,自述祖上便是定州西关王氏。王鹏巍也同样激动,两人被浓浓的乡情和亲情环绕着,聊了很久很久……
几次登门拜访后,王鹏巍大胆地向王建江老师提出“让’缂丝’回家”(重振定州缂丝)的初步计划,王建江当时笑而不语。王鹏巍是个性格坚韧的人,回家开始制订详细的计划,资金、场地、材料、人员等等,她不断与王建江老师沟通,当传承“王氏缂丝”的方案逐步成熟后,王建江才终于首肯。之后,王建江向王鹏巍引见了自己的父亲——苏州王
氏缂丝世家第五代传承人王嘉良,当时王老先生已年逾古稀,他特想回定州老家看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建江被王鹏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立志重振定州王氏缂丝的决心所打动,终于答应收王鹏巍为徒。
北宋末年,缂丝制造中心从定州迁移到苏州,时隔千年,缂丝又从苏州“回”到定州。王氏缂丝,一南一北、珠联璧合,共同助推缂丝走向世界。自幼在母亲的织布机旁长大的王鹏巍在经纬交错中谱写着新的人生交响。
丝丝真情
由王鹏巍牵头和组织并经王氏家族四代人商讨、集资成立的河北定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定州思本堂缂丝艺术馆)成立后,缂丝终于“回家”了。万事开头难。而对于缂丝传承来说,每一步都难,每一刻都不容易,王鹏巍心里犯难的事真是数也数不清,可她从来不说怎么难怎么苦,从她提炼总结的缂丝八字“心经”——“丝丝真情,表里有道”中,大约能窥见她内心的那份执着和坚守。“缂丝织造时正面朝下,因此在织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拿镜子对照,缂丝独特的织造工艺浑然天成,剪掉线头后两面一致,好比做人要表里如一。缂丝千年不坏,骨子里就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曾是帝王专属,所以做缂丝要有大国工匠的精神,必须要一’丝’不苟。”
缂丝技艺“易学难精”,缂丝产品市场又过于“小众”,不仅人才难得,而且从事缂丝在付出与回报上的巨大落差也很难留住人。没有信念,没有坚持,没有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好缂丝的。
“当时很难找到缂丝机上的梭子、竹筘等工具,师父给提供了一台旧织机,仿照定做了第一批织机,还有一千把梭子。刚起步时,每天都要消耗大量蚕丝线,还有其他各种成本,但我一直坚持定州孩子免费学习,对外地学生也只收取基本食宿费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缂丝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鹏巍大胆创新,先后主持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定州特色和宇宙题材、敦煌题材的缂丝作品,如承载定州古城历史文化的《千年不倒树》《定州塔》《贡院》《定州故事》《中》《融》《韵》《雪景中山》《宇宙》《星空》《飞天》等。每年来思本堂体验学习缂丝技艺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其中有七八岁的孩子,也有六七十岁的长者,王鹏巍都认真讲解,将缂丝工艺中“丝丝入筘”工序让大家体验,感悟缂丝就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思本堂的缂丝作品也走出国门,相继应邀到世界各地展览交流,许多外国友人慕名来到思本堂拜师学艺。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王鹏巍策划研制了“思本堂缂丝服装饰品私人定制”项目,同时设计开发出缂丝旗袍、缂丝礼品、缂丝饰品、茶文化系列等多门类、多系列实用并适用的文化创意产品,使缂丝这一昔日皇家垄断的国之瑰宝真正走入民间、走进生活、走向未来。
恒久流传
京津冀地区的非遗活动,王鹏巍都积极参加,家长带着孩子常常流连于她的展位,体验和感受缂丝的魅力。王鹏巍的徒弟中有不少是聋哑孩子,她总结了一套培养聋哑孩子的独特教学方法,希望孩子们能用灵巧的双手创造财富。在思本堂缂丝艺术馆,记者看到几位温婉沉静的女孩专注地坐在缂丝机前,心手如一,宛若天上织女,王鹏巍说她们都是自己的聋哑徒弟……“除了工作,徒弟们每日还要诵读《德道经》,绘画,学习舞蹈。缂丝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缂丝表里如一、丝丝入筘的工匠精神分享给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让他们在学习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里,也能懂得踏实做人、认真生活的道理。” 她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帮助1000名聋哑孩子学习缂丝技艺,传播丝织文明。
绚烂的缂丝中,蕴藏着朴素至理。“近几年,我们在科技创新上持续投入,所有缂丝产品不仅坚持选用优质材料,还加入了纤维记忆元素,在产品设计上引入了欧美现代派和抽象派的艺术风格,打破了传统缂丝的局限性;同时根据产品的不同使用特性和客户需求,经纬线的运用也随之而变,缂丝艺术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2015年10月19日,“2015京津冀残疾人就业创业活动”在石家庄举办,“净丝语”定州缂丝文化体验馆听力障碍女孩薛璐参加展演;2015年7月,文商中国年会暨第二届“寻找中国文化创意好项目”评选大赛上,“定州王氏缂丝”夺得冠军;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河北省第四届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在石家庄通乐城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河北定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受邀参加;2015年10月24日至26日,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定州王氏缂丝”参加了此次博览会河北馆的展示。
2017年申报的京津冀缂丝展览项目“丝中之圣 缂丝艺术作品展”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成功在2018年——2019年3月底完成八场缂丝艺术专场展览,“更加广泛地让人们了解了缂丝文化,弘扬了缂丝精神!感谢国家艺术基金,感谢这个美好伟大的时代!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中国必将闪耀于世界舞台!”王鹏巍激动地说。
文明之花绽放古今
王鹏巍说,从“读懂”缂丝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定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定州缂丝的传承和发扬当中。而“读懂”两个字看似轻松,实则是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专著中撷取有利于缂丝传承的精华和营养。王鹏巍是那种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坚持传承祖先智慧和丝织文明的人,决心用一生去不断努力,传播缂丝文化,弘扬缂丝精神!
汉唐初兴
二十世纪初,曾在亚洲进行过三次探险考古的英国文物大盗斯坦因所著的《新疆之地下宝库》中,推测缂的工艺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上往返的丝织品中,主要有绢、绸、锦、缎、绫、罗、纱、绮、绒、缂等。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缂丝腰带,据考证是公元7世纪的舞俑腰带,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缂丝实物。在蒙古出土的汉代“山石树”丝织残片,其织造方法即为“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汉魏之时便已有成熟的缂丝技艺。
据王鹏巍介绍:缂丝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缂织技法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遣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将缂丝作为最为贵重的面料用以制作腰带、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从缂丝的织造中我们可以略窥汉唐时期中国巍巍大国的风范。
唐宋高峰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启诸后世,是目前公认的缂丝织造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其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这些摹缂正如卞永誉所言:“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至北宋晚期,受皇帝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宋代,缂丝最负盛名,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
宋代的缂丝名家沈子番是定州人,靖康以后,随皇帝迁都临安(现杭州),缂丝就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尤以朱氏的技法最佳,使得中国历史上著名艺术理论家宋徽宗赵佶对她极为推崇,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明清辉煌
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产生极大影响。明代初期,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生产。但宣德时期,随着国力增强,禁令渐弛,摹缂名人书画之风日盛,“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而名噪一时。
王鹏巍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谓一时之冠。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进献朝廷,用于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明万历到清康雍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控制着,缂丝也成为皇权的象征。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因而缂丝在清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
清代缂丝均采用缂、绘结合,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是大量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晚清以后,随着国势衰弱,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缂丝现状:
王鹏巍介绍说:缂丝艺人现在从业的人员很少,行业总和也不超过500人,大多年龄都在45岁以上,年轻人很少,这极大影响了缂丝传承。我们在做缂丝产业链条的整合,不管南方缂丝北方缂丝,都是中国缂丝,真心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能让缂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发扬光大。我们现在努力让年轻人接触缂丝、亲手体验、热爱缂丝,使缂丝艺人“代代有传承”,我们已经与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美术学院、职业冀中学院等多所高校以及市特殊教育中心达成共识,研发了微型古法缂丝教学织机,让缂丝工艺进入校园;还与“一带一路”雅昌艺术网意大利画家路易·吉合作,创作了缂丝油画题材的一系列作品,融入当代家居装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希望通过90后、00后新一代年轻人的融入,以及科技的应用,给缂丝这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王鹏巍提出,缂丝要“立体”传承,多种方式都可以支持缂丝,来一趟思本堂缂丝艺术馆,认识了一个字“缂”,知道是中国古代的丝织文明,这都是传承!不管是购买定制缂丝作品,还是制作关于缂丝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书画作品,演出剧目,哪怕是来过的朋友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或者抖音、快手,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缂丝传承。去年,北京风雷京剧团松岩团长创作的京话剧《缂丝箭衣》成功在北京、台湾剧场多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强烈,这说明传统的瑰宝还是受到大家热烈欢迎。今后还将出版“缂丝”专题类书籍,目前已经协助郭福彬老师完成了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丛书《中国定州缂丝故事》,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爱心志愿者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缂丝艺术队伍中,使缂丝这一国宝级艺术,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王鹏巍说,缂丝曾是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献给世界的一份精美礼物,而如今它所蕴含的创新、创造和奉献精神必将超越时空、恒久流传。
(张琳 文 孙贺田 摄)
寸金桥公园的珍稀缅茄树有了新的保护措施 寸金
近日,热心网友发来照片并告知,寸金桥公园的珍稀缅茄树有了新的保护措施,并说关注缅茄树命运的市民都对此感到欣慰。此外,他还请“巡城马”转达对市相关方面负责任做法的谢意。
相关方面非常重视对寸金桥公园的珍稀缅茄树的保护。
收到此消息后,“巡城马”又专门前去寸金桥公园看过,并且采访了公园管理处的王松柏主任。
王主任告知,公园的主管部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特别是园林科负责人非常重视《市民呼吁救护好寸金桥公园里的这些珍稀树木》一文的建议,要求我们公园务必采取措施保护好缅茄树,而我们也立即对整个公园的缅茄树进行清点,并确定共有11棵。在此基础上,我们清除了围在根部的水泥(原先已留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只因树儿长大扩展到了水泥的边缘)。再就是,锄松缅茄树底部的泥土,随后增施更有利于树木生长的肥料等。
之前的情况。
现在的情况。
不少市民关注珍稀缅茄树的命运。
缅茄树籽。
市民陶笛女士利用缅茄树籽做成的工艺品。
王主任还表示:我们一定会通过有效的办法进一步保护好公园里的这些缅茄树,使其茁壮成长,成为我市珍稀植物和有价值的观赏树。
图文 | 马志军 周新佑 麦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