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文化如何活化?

缘于兴趣,看到这一提问题之后,我想了许多许多,思索良久,还是做出回答这一问题的决定。

如今,手机不离手,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立起了新的生活模式。碎片式的时间,被手机串联在一起,珍珠般显得异常珍贵,人们彻底被手机绑架了。

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习惯,更是产生新的语言的沃土。在这样的语境下,传统的文化受得了极其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传统语言,受到的冲击更大,坏死、替代、更新,令传统文化处在动荡与不安之中。举几个例子:崇拜者,早已被粉丝所取代;朋友一词的出镜率也很低,因为闺蜜一词比他更有情调;传统文化中的小姐,本来是大家闺秀的代称,如今却成为贬义词,用小姐姐来取代她,网民们反倒欣然接受。

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是,商品化、泛娱乐化、实用化,互联网所呈现出的这些特性,让传统语言再也无法坚守原来的语义,不得不在外延与内涵上,做出适应的修订。细细想来,这并不是传统语言的悲哀,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

除了语言,传统的思想文化,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也已经被叫板,忠与孝、节与烈,也都有了全新的解释,不再是原来的语义。

互联网的语境下,统文化如何活化?唯一的办法是必须要适应这种新的语境。这种适应应该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适应,变僵死为鲜活,变无用为有用,让传统的思想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给陈旧的词汇,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Hash:d9037851336ab9473f1d49d61e0151a4a5dc1e1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