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吗?
回答是肯定的,中华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们出自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艺术大师及民间艺人之手,风格特点各异,题材内容广泛,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
潮汕剪纸更是中华剪纸艺术之林中一枝独秀,多年来,不少已故的剪纸艺术老前辈的名作在民间艺术展中,,珠玑满目,奇珍荟萃,让艺术爱好者叹为观止,其中不乏一专多能的名师,他们精湛的技艺令人为之翘指。
2015年底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举行了“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间工艺大观”展览,馆藏精品中有原普宁县艺人苏友文、王维丰合作的剪纸作品《绣花》,现代人物剪纸《绣花》18厘米见方,是用剪刀铰制而成的,于1960年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历经五十多个春秋仍完好无损,
《绣花》创作于1951年,当年由王维丰牵头组织成立普宁县“陇头美术组”并任组长时与苏友文合作完成,作品与传统剪纸完全不一样,它表现的是潮汕姑娘心灵手巧、穿针引线绣花的现代人物题材,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向大家介绍。
自古以来,潮汕姑娘的刺绣手艺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或在花规上下飞舞绣花针,或手中晃动连着丝线的钩针,或在艳丽绸缎上串珠成花,这舞动在手指间的艺术,凝结了潮汕女性的柔美和细腻。这幅剪纸创作于人民公社化时期,正是以农闲时姑娘在家绣花作为表现内容,采用外轮廓对称的自由式构图,也就是相向的两个人物形象用线条“勾勒” 轮廓,轮廓内并无任何衣纹线条,装饰的纹样也不相同,并非常见的对折剪;用物体轮廓线进行整体连结,构成一个既无边框,但又结构紧凑的团块。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用侧身、“五分脸”,靠动态和肢体语言配合,眼睛、手指和花规上纹样有准确投向,将感情的呼应展现出来,体现了剪纸的艺术情趣。画面上相向而坐的两位姑娘,各留着扎绸花的两条长辫子,头上还装饰花朵,身穿短袖上衣和长裤,脚着布鞋;一只手拿着绣花针在花规上绣花,另一只手在花规下引线。地板上的花纹图案、坐着的圆凳子和中间后面摆着插花瓶的花几,一切都显得古香古色,与人物形象身上的花、花规上的花都巧妙地融为一体,和谐统一,使“绣花”的主题显得尤为突出。就剪技运用来说,除了人物头发和长裤是“阴剪”外,其它都是用“阳剪”线条刻划,横直、斜弯、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疏密适度,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既丰富了画面,又使其显得很活泼,体现出了刀味和纸感。老艺术家在处理好人物的黑白关系上有其独特之处,用“黑裤配白衣”产生理想的对比效果,为不使上衣白的部分太多,显得单调 轻浮,用“阳剪”勾勒花朵和藤蔓图纹,充实空白;而长裤为避免黑的太多,就用“阴剪”刻划花朵,适当以“锯齿”、“月牙”等打破沉闷感,恰当处理好黑、灰、白的关系,使之装饰性更强,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细赏作品可见老前辈既继承传统,又不乏时代气息,将传统的民间手艺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彰显着独特的艺术理念与审美情趣,给人以一种新的艺术感受,也值得当今的年轻剪纸艺术家们学习和借鉴。
据了解,两位老艺人早已离开人世,目前很多人也不认识这两位民间艺术大师。
图:绣花《剪纸》,作者: 苏友文 王维丰
剪纸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绚烂多样的中华文化之林中的奇葩。民间剪纸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中国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我国原生态的民间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制作群体是以广大农村妇女为主体。在具有剪纸传统的村落社会,剪纸花样被作为“女红”的一个重要内容得到保存和传承。大凡女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家中的奶奶、母亲或姐姐就会向她传授剪纸的技艺。她们不受商品价值观念的制约,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她们心灵手巧,剪她们生活中熟悉的、吉庆的和喜爱的事物,剪她们心目中最向往、最美好的事物,她们“剪”下生花,创造了艺术美的天地!
Hash:dcf0f7f6bb297a2db3c41a481596b10f4e8cd1e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