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重要遗迹
基本信息
金沙遗址“祭祀区”是古蜀时期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年代约当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50年),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古蜀人很可能最初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上面用土进行覆盖,下次祭祀仪式之后又将祭品掩埋。经过长约500余年的祭祀活动,至春秋早期,河滩基本填平。祭祀区宏大的场面真实体现了古蜀王国雄厚的实力,繁多的祭品承载着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但是,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这块金沙人心中的圣地也逐渐荒芜。
详细情况
发现60余处祭祀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的野猪獠牙、鹿角等。从这些遗存来看,金沙人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所使用的祭祀用品也有较大的差别。
第一阶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为主,还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时代约当殷墟二、三期(约公元前1200前后)。
第二阶段大量使用玉器、铜器、金器作为祭品,第一阶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则很少使用,时代约当殷墟三、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
第三阶段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阶段大量使用的玉器、铜器、金器象牙的数量骤减,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850―前650年)。 基本信息
在金沙遗址东北部黄忠村一带经过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一处大型房屋基址。占地面积逾10000平方米,气势宏伟,规模巨大,布局上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根据房址的面积、布局结构和周边的出土文物综合分析,推测应该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金沙遗址的宫殿建筑。
详细情况
大型建筑基址区位于摸底河以北的黄忠村“三合花园”地点,在该区域共发现房址17座、窑址17座、灰坑300余个、墓葬13座等重要遗迹。该区域房屋的修建相当考究,墙体是挖基槽埋柱子的木骨泥墙式结构,基槽宽约0.5米,槽内小的木骨洞排列规整而密集,大柱洞间距约1.4~1.5米。其中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宽近8米,揭露长度54.8米,至少有5个开间,面积430平方米以上。 基本信息
在金沙遗址里,广泛分布着一般性生活居址,说明当时社会的人口已非常密集。在这些生活区内,发现了大量的灰坑、陶窑、水井、水塘、墓葬等遗迹,使我们对金沙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了一些了解。
详细情况
一般居址区位于金沙村的“兰苑”、“金沙国际”、“博雅庭韵”等地点内,分布较广,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居址内通常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等遗迹。房址基本上为西北-东南向,构筑方式均为木骨泥墙式建筑。这类房屋的面积不大,多在20平方米左右。由于没有直径较大的木柱支撑,房屋容易垮塌,重建的次数较多。考古发掘时我们只能看到沟内密集的木(竹)骨洞。在居址区房屋的周围发现了大量的灰坑,坑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器及大量石器。其中有些灰坑非常规则,成排分布,内置一些体型较大的陶器。有的坑中还埋藏有大量完整的陶器,有的坑中夹杂有大量的草木灰。陶窑均为小型的馒头窑,其结构很简单,主要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几部分组成,多呈前低后高的斜坡状。最大的居址区发现于遗址西南部的“兰苑”地点。 基本信 息
在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墓葬,既有成片的墓地,也有零星分布的墓葬。说明一部分人死后就埋在居住区的附近,更多的则埋入集中的墓地。根据墓葬情况分析,当时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层和等级划分。
详细情况
金沙遗址居址区附近已发现了1000余座墓葬,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这些墓葬大多数是居址区废弃之后形成的,因此墓葬大多打破居址。各墓区内都有一定的规划,排列有序。以“燕莎庭院”地点的墓地规模最大。墓葬均为西北-东南向,头向西北或东南,以东南方向为主。墓葬分一次葬和二次葬,盛行二次葬。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也有少量俯身葬和屈肢葬,还有的死者双手抱于胸前。约半数的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数量也不多,一般随葬的为陶器和石器,极个别的也有一定数量的铜器和玉器。从发掘的墓葬情况看,随葬品规格、数量、等级等不算高,但仍可看出当时的社会有明显的分层与等级划分。
Hash:971425568ccaf6ac4e0ac103968ba951c9352573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