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国陶都之殇“看中国产业转型之痛
2018年7月25日,为了解佛山工艺陶瓷发展现况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的情况,我们来到了石湾陶师祖庙附近的自营小店,有幸与稻田陶艺的曾华(化名)先生进行针对性探讨谈话。
曾先生从十八岁开始以学徒的身份接触陶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当过学徒,也做过销售商的他,对于佛山工艺陶瓷的现状较为熟悉,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通过与曾先生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石湾陶瓷已有超过百年的制陶历史,其陶塑技艺极具岭南文化风情。作为民窑陶塑,它将秀美外观和实用主义相结合。近几年来,花盆、鱼缸、水果、花座等制作技艺在石湾发展了起来。其中以荔枝造型等具有岭南特色的水果类石湾公仔最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其次,我们也了解到佛山陶瓷发展存在产业转型之痛。这般精巧的陶瓷公仔,近几年来的销量却呈明显的下滑趋势。据透露,这种下滑趋势与国内外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大众购买力下降和日趋攀升的人工成本密切相关。曾先生坦言,陶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近几年来的经济情形使人们的消费变得愈加保守,陶艺零售品的利润也越来越微薄,进而导致越来越多投机商家抽离陶艺零售,个体陶艺卖家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环保排污标准提高、部门政策标准不统一、检查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对生产厂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打击。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安全生产检查不严谨、企业消防评估标准不明确等现象可以说是不利于为佛山石湾陶瓷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内外问题的共同作业下,过半的中小企业、厂家或作坊倒闭破产。如此情况,从好的方面来说是对陶艺市场进行了“净化”;但我们也意识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削弱了佛山工艺陶瓷的市场活力。
在行业不景气现象的背后,实质对佛山工艺陶瓷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与进行结构性优化的拷问。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后,面临着内外需不足等一系列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渴望通过结构优化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无论是从企业还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坚持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原则,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建立有利于工艺陶瓷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让他们稳步走出转型升级之痛。
通讯员:王子健 李瑞
龙兴之地晋源奏响产业转型乐章 产业转型
本报讯(记者李尚鸿 通讯员杨润德)12月8日,太原市晋源区举办了题为“世界大唐龙兴遗产旅游圣地、环太原休闲商务旅游基地”旅游专题讲座。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必虎就区域旅游产业规划、发展路径、策略实施等研究成果作了系统讲授和分享,讲座融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和启示借鉴意义。
讲座结束后,晋源区做出了“厚植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建设旅游产业强区”的动员部署。具体内容包括:有效整合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方向,以品牌提升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驱动,加快旅游业全要素升级增效,打造赴晋旅游的集散地和目的地,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实施大景区开发工程,连片规划建设以晋阳湖片区、明太原县城片区、晋祠片区、西山旅游带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大景区;实施品牌提升、产品提升、旅游设施提升等计划,大力推进蒙山大佛景区改制、明太原县城修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障好晋祠景区、天龙山景区、太山龙泉寺、太化工业文明遗存展示等市重点项目建设,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二是实施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工程,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乡村主题园、农耕文化园、休闲农庄,推进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赋予促进农民致富的增长点。实施古村落遗存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加大程家峪、店头、赤桥等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开发力度,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品牌。实施创意产业集聚工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新品牌,以梦飞动漫文化产业园为引领,引导文化企业向晋源集聚,将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产业优势,打造创意文化旅游产品生产集散地。实施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工程,激活挖掘张氏、王氏始祖文化和豫让忠义文化内涵,讲好“晋源故事”,传播好“晋源声音”,以此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塑造文化强区新形象。
晋源区文物旅游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分别为晋祠、天龙山石窟、晋阳古城遗址、龙山石窟、明秀寺、晋源阿育王塔、晋源文庙、太山龙泉寺。长风文化商务区、奥体中心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标建筑坐落区内,人文古迹、自然风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彰显了“唐尧故地”、“三晋之源”的独特魅力。全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委员会正紧张筹备,《晋源区旅游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正加紧规划,“晋农之窗”旅游集散中心等综合旅游市场建设正加速推进,道路交通、旅游住宿接待和特色餐饮体系建设功能正加快完善,初步形成“大旅游、大发展、大联动”的格局。
乐陵枣博会开幕 全产业链模式引领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20日电(李玉胜 贾鹏 郝坤)以“绿色健康,枣赢未来”为主题的2015中国(乐陵)红枣暨健康食品产业博览会9月19日在乐陵红枣博览广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家企业展示1000多种红枣、健康饮品和红枣加工新设备、新技术,吸引了36000多名参展商、采购商、经销商及游客参会。
此次枣博会为期三天,将持续至9月21日。不仅有东道主自家的乐陵金丝小枣,还吸引了山西稷山板枣、新疆和田枣、陕西黄河滩枣、河南新郑大枣、新疆楼兰枣、河北阜平大枣、山西太谷的壶瓶枣、河南灵宝大枣、山西骏枣等全国十大名枣齐聚乐陵。开幕式当天,现场直接交易额超过5000万元,达成购销协议金额3亿元。
乐陵是中国金丝小枣之乡、国家级金丝小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现拥有50万亩枣园,2000多万棵枣树,年产金丝小枣1亿公斤。乐陵市委书记鄂宏达说,“乐陵枣博会,就是要为全国红枣产业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全产业链共同努力,让整个红枣产业真正‘红’起来。”近年来,乐陵市对丰富的小枣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接二连三进四”,大力推广有机生态化种植,不断延伸小枣产业链,提升小枣附加值。
如今在乐陵,枣树不仅是生态树,更是摇钱树、产业树。“今年,乐陵金丝小枣资源综合利用的年产值可达20亿元。”乐陵市市长曲锋介绍,在乐陵,小枣不再仅仅是一种食品,从枣皮可以提取价值18万元一吨的枣红色素,枣肉可以制成枣茶、枣汁,最后的枣核还能制作活性炭,把金丝小枣“吃干榨尽”,这要比传统生产增加附加值十几甚至几十倍。
乐陵市通过强企联合、科企联姻、招大引强,大力培植发展小枣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资源转化率和附加值。目前,乐陵已发展小枣深加工企业400多家,年加工小枣8000万公斤,研制开发出10大系列140多种枣制品,60多个品牌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加工营销收入达50亿元,小枣加工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高附加值加工业。
乐陵枣农种的是小枣,卖的却是品牌、风景、文化。乐陵市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开发与枣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了以枣林游览区为中心的生态游、以枣乡红韵主题公园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游等旅游品牌。开辟建设了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冀鲁边革命纪念馆、百枣园等20多处文化旅游景点。同时,加大开发以枣木为主的工艺品、以枣树为主题的书画作品,使小枣与小枣加工产业以及高端文化旅游服务业得到了快速融合发展。今年前8个月,乐陵50万亩枣园已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1%。
据了解,乐陵市以小枣为主题的节会已举办了26届,自2012年始,从传统的金丝小枣文化节升级为中国(乐陵)枣博会,并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是山东省政府批复举办的重点展会,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引导支持的展会之一,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红枣及健康食品产业交易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