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团结乡旅游建设 毕节市乡村旅游

导读:毕节团结乡旅游建设 毕节市乡村旅游 1. 毕节市乡村旅游 2. 毕节市乡村旅游收入数据 3. 毕节市乡村旅游地有哪些 4. 毕节市乡村旅游的优势 5. 毕节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6. 毕节市乡村旅游的威胁 7. 毕节市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研究的论文任务书 8. 毕节市乡村旅游村

1. 毕节市乡村旅游

振兴毕节的乡村产业,应该在“六个特色”上下功夫。作为乌蒙山区的毕节,长期以来,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900万毕节人开始脱贫,走向小康。但由于长期的经济文化落后,其基础并不稳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人才上,毕节都是无法和其他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的。要振兴毕节,我认为应该充分挖掘、发挥毕节应有的优势,努力避开劣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即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旅游、特色餐饮、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等“六个特色”上下功夫。把每一个“特色”都努力做好,振兴毕节将不再是梦想。

2. 毕节市乡村旅游收入数据

自然环境 水库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库周围,以改善环境,提高库区周围的空气湿度,降水增多,有利于天然植被的生长,增加在长江河上游的深度扩大通航能力,促进水运发展; 经济发展 该水库水产养殖,增加收入,发展旅游业;水电站的建设可以增加,以促进当地的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

3. 毕节市乡村旅游地有哪些

不是,他是一个市级派出机构,是属于正处级单位,因此,金海湖新区是县区级单位,他位于云贵高原之巅,哪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旅游景点众多,吃的也多,少数民族众多,以前是七星关区和大方县的管辖,为了加强特色城镇打造,才确立位旅游科技新区

4. 毕节市乡村旅游的优势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实施绿色畜牧养殖,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实现资源化利用。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和农村能源改革。

建立农业信息化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推进蔬菜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监测工作,开展生物措施防治农林病虫害。推广使用农家肥、配方肥等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打造有机食品生产。

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业的链接融合。发展民俗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工程,进行生态涵养恢复。

发展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新型产业

5. 毕节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是一个省县 毕节市 包括很多地方 像我们毕节金沙也是一个县 县里面的乡 当然是农村 不能直接说毕节事是农村 毕节的发展越来越繁华 农村的条件也越来越好 农民不像以前一样 那么辛苦 只要肯努力 一般都是小康家庭 哪个城市都有农村 现在的农村发展也很好的啦

6. 毕节市乡村旅游的威胁

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剑桥中国明代史》

真的是这样吗?

吴叔虽然是优质旅游领域加V创作者,但由于深耕云南、特别是昆明旅游背后的人文、历史内涵,尤其是对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云南统领者沐氏家族有一定的研究,愿意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回答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沐氏家族世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云南?二、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的基本权力架构及演变;三、沐氏家族世镇云南的权力构成及跌宕起伏;最后小结:沐氏家族的“权利”,一个独特王朝的另类。

现分述如下:

沐氏家族世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 云南?

之所以要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沐氏家族的权力,与云南在明朝不同时期的地位、社会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理解了云南明朝时期的基本概况,才能更深刻理解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权力情况。

我们知道,1368年正月初四日,明太祖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虽然当了皇帝,但这个时期,元朝的军事实力依然是强大的,明朝政权依然是不稳定的,甚至元顺帝都还好好的活着!明朝只不过是取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而已。

元朝的实力,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南,其中的西南,主要就是指云南。定鼎中原的明朝,其实是时刻受到元朝势力南北夹击的威胁的。

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首先做的就是消灭元朝势力,展开平定天下的四方征战,其中主要就是北伐北元。

北伐战争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蓝玉部明军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消灭了北元主要势力,取得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标志性胜利。

比起北伐,明太祖的南征平定云南,就相对轻松多了。

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

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

在曲靖白石江战役中,身先士卒的沐英大败北元平章达里麻率十万军队。达里麻大败被俘,明朝军队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

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取得云南省会昆明,并不是征战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

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大理。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

自此,云南大部分纳入明朝版图。

云南基本平定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

这就是沐氏世镇云南的开始。

我们知道,元朝势力在云南实际统治的,也就是滇池地区。云南西部是大理段氏统治,其他地方的实际统治者,就是前面说到的“诸蛮“。

虽然明朝大军平定云南一路摧枯拉朽,高歌猛进,但大军不可能永远留在云南,王师班师之后呢?云南是不是又会一夜又回到解放前呢?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在明朝大军还在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注意是省会昆明!

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六万,守住昆明,才稳定了局势。

云南这种复杂的局势和局面,正是沐氏家族权力的主要来源和存在依据。

此外,除了面对平定之后内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之外,由于云南是徐霞客笔下的大明王朝西南“极边之地”,是边疆,还要面临着“外部”的复杂局面。

明朝初期,征战交趾(越南),沐英的二儿子沐晟因外战拓疆有功,得到了沐氏家族世袭的“黔国公”封号,这是沐氏家族荣誉性质的追封王号(沐英黔宁王、沐晟定远王)之外最大的权势标志;

到了明朝中期,有史学家认为的拖跨大明王朝、沐家在其中经历了权力兴衰变化的四次“麓川之战”,也在云南;

明亡之后 与南明小朝廷相始终的末代黔国公沐天波,除了要与各路“豪杰”周旋之外,还要忍辱负重地与外邦周旋,以至于在“咒水之难”中被缅兵挟持外出,夺刀抵抗至死。

这就是明朝时候的云南,就是沐英和沐氏家族世镇的云南。一开始就不是什么“旅游天堂“,始终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有句话说,有“为”才“位”,才有“权”。

沐氏家族的权力,就是这样一个责任与权力相适的权力,而不是朱元璋分封给他的子孙藩王们“养猪”一样,鱼肉百姓、混吃等死的权力。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的基本权力架构及演变;

在认识了云南沐家“世镇“的云南基本情况,了解沐家在云南权力的实质之后,在具体分析云南沐家的“权力”之前,还有必要学习一下明朝的基本权力机构以及演变。

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承宣布政使司。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

权力方面,明朝的国家组织架构类似于一个金字塔。

皇帝本人位居金字塔的最顶端,是所有权力的汇集点。金字塔的三个面分别代表:行政、军事、监察。每个面又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中央、省、地方。

这回就是大明王朝的基本情况。

具体到地方,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分设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军、政、司法权力。

这样设置的初衷,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

但到了后来,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

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后逐渐被巡抚制度代替,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当然,提到大明王朝的权利架构,我们始终绕不开的还有宦官力量,也就是后人深恶痛绝的“死太监”。

在明朝,镇守本来是武官的职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

镇守都是总兵官担任,少数地区为副总兵,分守多系参将担任。明代各个边镇及省一级的地区都设有镇守总兵官。

明朝皇帝对这些掌握一方一省兵马大权的总兵官,自然是不能放心的,他们认为最便捷而又可靠的办法就是派其亲信的宫奴去监视,于是便有镇守太监的设置。

永乐八年, “敕内官马靖往甘肃巡视”。马靖正式的名义虽是巡视,但赋予他的职权如同镇守,这就是明代最早的镇守太监。

英宗正统时,不仅边镇和内地省一级地区派遣宦官去镇守,甚至府一级地区也派遣宦官去担任分守。

土木之变以后,景泰帝朱祁钰对镇守太监不仅不减撤,而且对宦官“各边防守之寄,益周于前”,如各方面有险要者,“俱设镇守太监、总兵官、巡抚都御史各一员”,人们称之谓“三堂”。

镇守太监的职权,原来主要是监察军事,在边镇上的作用固不用说,在内地也往往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或平定地方藩王的反叛而采取军事行动时设置的。

但当军事行动结束后,这些镇守太监依然留任下来。到后来各个边镇及省一级的地区普遍设置了镇守太监,这时其职权就突破了军事范围而干预地方刑名政事了。

除担任镇守、守备外,宦官还被派遣充任矿监、税使,主管采办、织造等,帮助皇 在经济领域里搜刮劳动人民。

以上这些,基本就是大明王朝的“权力”排排坐、吃果果的分配情况。

云南自从并入大明王朝版图之后,已经不是蛮夷之地、更不是独立王国,尽管还有一些地方特色,但大的方面始终是在这些格局和架构之内。

沐氏家族的所谓“权力”,无非就是这些架构中,排个什么座位,分到多少果实而已。

沐氏家族世镇云南的权力构成及演变

总算,在绕了相当大的一个“圈”之后,终于要接近“正确答案”了。

有明一朝,云南沐氏家族拥有世袭爵位(先西平侯后黔国公),代表明朝皇室坐镇云南,世代充任云南总兵官,是法定的云南最高军事长官,也就是拥有兵权。

同时,因为特殊的地位,沐氏家族在云南的行政、司法、经济等领域,也拥有相当大的职权和影响力。

明朝,拥有地方军事权力的是都指挥使司。具体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沐家的袭爵之人,都是掌管都司的第一人,虽然未必一定是都指挥使的官阶,除了拥有管理地方卫所的权力之外,在云南,还有另外的职责就是管理、震慑地方土司土官。

由于沐英以及儿子的军事才能,所以沐氏家族在地方土司中享有很高的权势和未完,必经是打出来的。

《明史.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传》这样说:

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每下片楮,诸番部具威仪出郭叩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每大征伐,辄以征南将军印授之,沐氏未尝不在行间。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诸土司之进止予夺,皆咨禀。

除了手握兵权的威慑力之外,沐氏家族还掌管着土司的命运,就是“进止予夺”,土司的任命、认可、晋升等等权力。

控制和震慑了土司,也就是控制了云南大部分地区。而云南真正由朝廷任命的流官治理,纳入明朝权力三司权力体系的地方,还真的不多、更说不上大。

这才是沐氏家族在云南真正的权力所在!这种权力甚至对当时不属于大明版图的番薯国,比如交趾(越南)、缅甸、老挝、八百大甸同样有用!

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所以,有明一朝,沐氏家族的权力跌宕起伏始终都是围绕着卫所管辖管理权、地方土司的堪核管理权展开的。

尽管明朝早在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在平云南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后,就设置了“三司”,但在沐英、包括长子沐春时期,由于父子两人的能力和超然地位,这个时候的沐家,其实是凌驾于三司之上的,或者说都指挥司是在其他两司之上的。

沐家权力达到了顶峰。这样的局势在沐晟获封黔国公后得到加强或者某种合法化,比如沐晟还有太傅的头衔,这个时候的“三公”可不是后来的荣誉称号能比的。

这个时候的云南大事,其他两司是需要“请示”黔国公府的。

沐家这种超然地位,肯定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不可能长久。

所以到了宣德元年(1426年)进讨交趾失利之后,群臣都弹劾沐晟,明宣宗收回了他的宝印以示惩戒,。

正统四年(1439年),,麓川思任发发动叛乱,朝廷派来的威远伯方政中了埋伏而死,明军被击败。沐晟也退军,逐渐因恐惧而发病,到了楚雄之后逝世。

皇家的态度就是晴雨表,从来没消停过的明朝庙庭之上的争权夺利,再加上沐家很长一段时间 是人丁凋零、缺少杰出人物,沐氏家族的权力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各方权力趁机侵蚀沐家在卫所、土司管理上的权利。

以至于,天启二年(1622年)沐家后期的强势人物黔国公沐昌祚需要在在其孙沐启元事先贿赂专擅朝政的魏忠贤后,再经过其他官员奏请,要回到的是沐府庄租的征收权!

一个有赫赫威名的家族,竟然落魄到这个地步!更不要说其他权力了。

小结:沐氏家族的“权利”,一个独特王朝的另类

所以说,尽管沐家一度在云南权力大到形同藩王,尽管沐英是太子的养子,但沐氏家族始终不是藩王。

沐氏家族对云南的“世镇”,不同于元朝的云南王和梁王,也不同于后期清朝时候的吴三桂,其职权始终是受到朝廷在云南设立的巡抚、巡按、布政使、按察使等官,甚至是镇守太监的相互制约的。

尤其是,沐氏家族世爵的传袭、职权的低昂,更多时候,却决于明朝皇室的恩威;家族成员的功赏与罪罚,完全操纵在皇室手中。

所以说,沐氏家族的权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或者地方土司制,也不是大多数大明王朝地方的郡县制,完全就是一个另类,无法对号入座。

尤其是,封建社会的本质还决定了沐氏家族的权力,沐氏家族的地位完全来自于皇权,恩宠由人,始终是无法自主,无法自专的。

沐氏家族,始终是云南历史上一个独特王朝中的“另类家族”。


主要参考文献: 李建军《明代云南沐氏家族研究》

7. 毕节市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研究的论文任务书

1贵阳市第一中学

贵州好高中,贵州省第一所一类示范性高中、特大型寄宿制高中,多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具有百年校史,于1906年成立,已荣获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学校杰出校友:中科院研究所首任副所长秦元勋、中科院院士沈德中、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大陆第一位加州大学法学博士高准等。

2兴义市第八中学

兴义八中是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示范学校、全国国民语文应用能力实验校、贵州省一类示范性高中,创办于1996年,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称号。校园占地216亩,绿化覆盖面积超过100亩,每一幢建筑都处于树林环抱之中。学校曾被《中国教育报》赞为“让布依子女都上一本大学”的中学,被《贵州教育》称为“走特色办学之路”的中学。

3遵义市第四中学

遵义四中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面向未来阅读工程示范学校,是贵州省一类示范高中,位居“贵州高中排名榜”前十。2013年8月,学校将高一、高二年级部分迁至新浦新区,高三部保留。2015年7月,校本部改为初中部。学校杰出校友:原贵州省副省长马文骏、著名金属切削专家李儒荀、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幸克昭、加拿大皇家技术集团技术总管幸克昌等。

4遵义市南白中学

原名遵义县第一中学,2016年6月6日改为现名。学校始建于1956年,为贵州省一类示范高中,是贵州省首家“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也是全国20多所名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2017年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位居“贵州高中排名榜”前十。

5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贵州好高中,公办完全中学,贵州省一类示范性学校,拥有省级名校长1名、省级教育名师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22人,市级名校长1名、教育名师4人、名班主任1人;建立了省级名校长 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2个。学校在学科竞赛、研究型课题、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方面硕果累累,已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500余人次获奖,其中省级一等奖及以上获奖人数共170名。

6贵阳市清华中学

清华中学创办于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5月1日,是贵州省重点中学,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校园占地面积约128亩,有教职工200余人,专任教师17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2人。Maigoo。学校坐落在著名的高原明珠花溪,背靠雄伟的大将山,面临清澈的花溪河,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四季花香四溢,环境优美,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7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贵州师大附中始建于1901年,是贵州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全国首批科研兴教示范基地、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学法研究名校、贵州省教师现代化教育实习基地。作为贵州省最早创办的近代学校之一,学校一百多年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流体力学家易家训、教育家黄齐生、书画家谢孝思等。

8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贵州哪所高中好?遵义航天高级中学是贵州省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贵州省一类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已连续14年以上荣获遵义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奖(一类);学校占地面积242亩,专职任课教师中有研究生27人、正高职称8人、特级教师9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高级

职称96人,中一职称65人;学生公寓有2人间、4人间、6人间和8人间,配有单独的卫厕和洗漱间,24小时供热水和饮用水。

9铜仁第一中学

贵州好高中,市属完全中学,1938年创办,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贵州省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现有特级教师4人,各学科国家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4人,地级学科带头人8人;近几年完成了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3个,出版了30多期《铜中教育》《教育通讯》《思风》论文集,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比赛成绩突出,其中获省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8人次。

10贵州省思南中学

思南中学历史悠久,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名思南府官立中学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建校史,是全国首批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贵州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首批省级课改实验样本校、“贵州的高中排名榜”入选校。学校还是国防科技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的“优质生源基地”,是贵州省第二批名校长工作室和贵州省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挂牌学校。

8. 毕节市乡村旅游村

毕节的移民主要是明清时从中原一带迁徙来的官员、军队、商人、流民等。


这些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块历史悠久而又贫瘠落后的“化外之地”,改变了千百


年来人口构成的民族格局。在全省的许多交通要道关隘都出现了汉人,后来逐渐形成许多


或大或小的城镇,毕节市撒拉溪镇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明清时期进入贵州的移民概况


明王朝建立后,采纳刘基的建议,以卫所为单位将军队布防在全国各地,一般为“三


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比例。皆以田地肥瘠,地方缓冲为差。”


从明洪武四年(公元 1372 年)开始,相继在贵州设立24 卫和两个直隶千户所。按照当时


的军事编制,每卫有 5600 人,长官司为指挥使;下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


每个千户所 1120 人, 官司为千户;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为 112 人,长官


司为百户;百户所设总旗二,每个总旗下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 10 人。由于贵州是川


滇咽喉,西南锁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五个千户所之外又增设外守御千户所。根《贵


州省省志·军事志》记载 “贵州都指挥使司所辖贵州卫,贵州前卫,及其以西的 “上六卫”


(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安),以东的 “下六卫”(龙里、新添、平越、清平、


兴隆、都匀),西北的 “西四卫”(乌撒、毕节、赤水、永宁)和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所,


有屯兵 161588 名。”另外,湖广都司所辖的“边六卫”(偏桥、平溪、镇远、清浪、铜鼓、


五开)和天柱千户所的兵员未见计录,如果按编制计算,也应有34720 名。神宗万历年间,


又在黔北遵义设立威远卫,崇祯时又设立敷勇卫,镇西卫。共有官司兵 16800 名。”三项


合计明代先后进入贵州卫所官司兵总数为 213108 名。这 20 多万卫所军人实际上就是 20


多万个家庭。因为明朝卫所官兵一律注入军籍,世代袭替,称为军户。为了保证军队兵源


不绝,稳定官司兵安心服役,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朝中央政


府规定军人携带家室,一人在军,全家随往。载:“有妻在籍者,就于结领内


备开妻室氏姓年龄,著令原藉亲属迸去完聚。”没有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如果当时平均


每户家庭以上 4 口人计算,那明朝到贵州的军事移民就有80 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其它性


质的移民。


明末清初,贵州战乱,社会很不稳定,是移民的禁区。直到康熙年间才安定下来。于


是又有大批移民进入贵州。第一批到来的移民是军人,他们是随从东北和经山西、


陕西和四川到达贵州的。如毕节市吴家屯 的吴氏家族,后有一支移迁至撒拉溪等地,他


们都是随平水西、乌撒时留下的。但因为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他们都不


承认自己是跟随吴三桂留下的,都称自己是明代从江浙一带迁徙来的。吴三桂平水西、乌


撒后,汉人猛增。据记载:“黔西州汉庄二百四十六,计二万八千六百六十


九户,计十二万四千三百二十五口”威宁州汉人“多江南、湖广、江西、福建、陕西、云


南、四川”人。雍正帝后,又有大量流官及家属进入贵州。如乾隆年间就有董朱


英,顺天府人,于乾隆 19 年(公元 1754)来毕节任知县。而董朱英只是当时进入贵州流


官中的一员。请代移民没有明代来得猛,来得快,他们大都零星,稀散状态。断断续续的。


二、汉族移民与撒拉溪镇的形成


撒拉溪镇,位于毕节市西面,距县城 38 公里,明代设堡,名撒拉堡,请代属县之西


里辖地,故名撒喇(拉)西(溪),又称撒拉溪,民国时设高溪乡。撒喇之名最早见于史


册是在明代。“撒拉”是彝语的音译,其意为回民曾居住的地方。今撒拉溪镇内的一些地


名,如野鸡嘎、麻花嘎、雄嘎、裸凶嘎等。“嗄”是彝语,其意为树的丫技。野鸡嘎其意


就是彝族中一个以野鸡为名的家支。可以看出撒拉溪是许多彝族聚居点。据 《贵州古代民


族关系史》记载彝族的 民是在汉代从云南进入贵州西部的。使当地大量的濮人迁徒和演


变成其它民族。彝人的先民就成了黔的主要民族。自明代以后,其居民的民族成


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汉族移民逐渐增加,时代的移民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通过“调


北填南”“调北征南”把大批汉人移入贵州,在贵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仅毕节


卫就有 6641 名官兵。按照明朝规定,这 6 千多名军士就是 6 千多户家庭,如果当时平均


每户以4 口人计算,那么到毕节卫的军事移民就有两万多人。而毕节、乌撒等卫的屯军是


跟随颖国公征云南梁王时留下来的。许多人来自同一地方,又居住在同一地方,在居住地


有田舍坟地,又有学校和寺庙、祠堂。在乌撒卫(今威宁一带)置 5 个户所,分置 48 个


屯,屯下设堡,总共有二百余堡。据记载。“这些人都是跟随傅友德将军一


起南征西平候沐英的部下。战事结束后,沐英驻守云南,世代袭职直至明朝灭亡,沐英这


支回民军队则驻守威宁卫48 个屯。”在今威宁中水、牛棚一带仍有他的后裔。在毕节卫,


则留 “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据 记载”洪武 14


年留绥远将军杨盛驻守毕节卫。而杨盛的族人主要定居在七星关以北河谷坝子地带 (今杨


家湾街上),据说此地原来未定名,就因杨氏家族在此地居住过,后便取名杨家湾。另外,


从今撒拉溪镇汉族大姓顾氏族谱也可以看出。上载:“始祖成公,由前明洪武


二年奉命征讨填黔,授征南都指挥之职,躬膺王命。统率王师,自吴入黔,其后平服有功,


封镇元候进征南将军,遂久镇南疆……”。后与七星关守城将领之女韩氏结婚,为顾氏入


黔始祖。顾氏主要居住在撒拉溪镇街上以北的小树林、达木桥,木瓜冲,野鸡嗄等地。


就在卫所官兵来黔屯戍的同时及以后,其它性质的外省移民也相继而至,编入匠藉的


手工业者随军在卫所股役,他们与军队一起居住在屯堡。还有一些工匠被遣到贵州为官司


府服役,主要集中在官司府治所。有的则为贵州开驿道,筑城堡,建军营,架桥梁,造兵


器,制农具。众多的谋生机会吸引他们。他们的谋生手段以及他们的服务对象决定了他们


不能定居在土著人最集中的区城。而往往依傍军事移民生活圈,如撒拉溪的徐氏、路氏。


徐氏家族大部分是这一时期从四川迁徙过来。则路氏是从江西随军而来的。他们大都是匠


人,会做很多工艺话。徐氏主要居位撒拉溪街以南永星村,以西的兴隆村及以北的柏山村,


路氏家族则主要居住撒拉溪街上,因为他们与顾氏家族有亲属关系,理所当然受到顾氏家


族关照。故顾路二氏几乎占据整条撒拉溪街。


商人的嗅觉最为敏捷的,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个移民村庄,尤其是那些贩运食盐的巨


商,他们运用政府“开中”制度,不再从中原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远卫所以换以“盐引”


而是直接组织移民到贵州屯种缴粮。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0)“命户部募商人于云南毕


节卫纳米中盐,每米二斗给浙盐一引,三斗给川盐一引”①在今毕节市长春保镇青丰村,


明代的丰乐堡,单从当地旺 卯氏宗谱来看,他们当初以祖上显赫的权贵为荣就不为奇了。


其祖以贩盐入黔,募民屯垦,历经几代,家资巨重,富甲一方,成为当时毕节一带名门旺


族。卯氏另有一支族人以行医为生,后移居撒拉溪卯家地。以其精湛医术在毕节一带路很


有名气。撒拉溪镇的钱氏,其祖在明朝贩盐入黔,定居在撒拉溪,置地田产,为撒拉溪的


最大的地主。占有撒拉溪镇大部分坝子地,其房舍今还在。有二座两重四合院,四合院傍


有一座石彻碉堡,粮仓二座。解放后,一座为撒拉溪小学校舍,(现在大部已被毁),另有


一座为撒拉溪公社办公地(现还在)。两座粮仓则分给穷苦志百姓(现也不存在)。而大批


的移民则是因为家乡人稠地少,无地可耕,响应政府“移民就宽乡”的政策来到贵州的。


卫所“征南”移民把他们称作 “填南”移民。平坝河谷的肥田沃土大都被军屯的移民和商


人占有。土著人居住的贪瘠荒野地区他们又不愿去,而且自己势单力溥,又不敢贸然前往。


因此多选择靠近屯堡的地方居住。这类移民来自不同地区,也不是聚族而迁,更不可能聚


族而居。而是既有“蜀中,江右之民,也有中州流寓之孙。”总之,他们居住分散,如撒


拉溪成氏,也是这时从四川迁徙而来的。他们人丁单溥,往往与大姓杂居在一起。


从这些移民定居点来看,他们以毕节为中心据点,然后在其四周分散,如毕节以北的


田坝桥,以东海子街,以南朱昌,宋伍,以西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等地。这些移民中,


以张氏人最多,分布最广,名气也最大。张氏主要居住在毕节城区,及以西长春堡,撒拉


溪、杨家湾等地。而张氏在撒拉溪镇内主要分居撒拉溪街南的桥边,张官屯,碰关,白家


哨,高山铺等地。据考证这些地名都是来源于明代的军事单位,因为时代军事单位有卫、


所、屯(堡)、关、旗、哨、等。正是这些地方地势险要。地处交通要道上。有很大军事


价值。政府才会在这些地方驻兵。而兵一担在这些地点驻扎。就会提供一些谋生的机会,


这样一来,就有匠人、商人、流民向这些地方靠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汉族移民聚居点。


这些据点由当初的军事中心逐渐转变为或大或小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来发展为大小不一的


城镇。如撒拉溪便是其中之一。


三、移民对撒拉溪等地的影响


外地移民源源不断而来,给闭塞的蛮荒之地带来先进文化。他们大都来自同一地方,


又居在同一地方,想把自己从故乡带来的文化较为全面带入移居地,同居在一地,又有能


力将带入移居地文化保存下去。所以他们创建书院,设立私塾。一心想把子孙培养成通文


墨懂诗书的知识分子,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明万历年间,兵备道陈


性学在毕节青螺山建青螺书院。乾隆年间,知县董朱英修建松山书院。与此同时,一批乡


镇私塾也在乡镇兴起,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办私塾。这些书院,私塾成为传播儒家文化


和思想阵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界名流。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创办私塾,


收人为徒,教以书礼,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当地人, 们在乡间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如哪家修坟立碑,要写个碑文;过年过节,要写个对联,“家神”“土地”,亲朋友好


友去世,要写个祭文。都要靠这些人。而毕节张氏,名气最大,贵州省第一名进士张谏便


是毕节人,其家族在清朝就先后出现了 5 名进士。张九鹏自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其子张元


履于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接着张元履的三个儿子也中进士,他们是张凤枝(乾隆六十年),


张名技(嘉庆六年),张本枝(嘉庆七年)。其次为毕节路氏。路元升,字南征,清雍正中


岁贡生瀛州长子,少聪敏,有志好学,尤喜诗文词赋与程朱理学。由文林郎中雍正丙午科


解元。乾隆元年丙辰科成金德榜进士。其曾孙路孟逵于嘉庆十九年中进士,路孟逵的两个


儿子路璋(道光十六年)路璜(),也中进士,路横的儿子路朝霸又于光绪


二年中进士。他们虽处空乡僻壤,遵从祖训,也刻苦功能读、博览群书、一举成名,使其


子孙后代在屯堡军事地位下降后仍能用知识再谋生存。而且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嘉靖)


描述写时的卫人“勤于耕种,不事奢侈”其欲勤俭,耕织为出,入有富菽粟


日用饶裕。”但是随着商业在边疆兴起他们也在改变。据 《毕节县志稿·凡例》《风俗》载:


“毕节之民,迁自中州诸巨族,皆前指挥千百户后,渊睦成风,耕读为业,士人有祖孙父


子数世青衿者,农人务本力田,有志死不入城市者,勿穆朴实,简陋异常,自开厂设局以


来,百货走集,五坊杂处,欲渐华靡,不类往日矣。”②


他们对当地影响不仅在文化思想上,还有宗教信仰,民俗节日,生活习惯等,撒拉溪


集镇以前以十二生肖日为期赶集。而十二生肖文化是随汉族移民从中原地带迁徙而来的。


在宗教信仰和民俗节日上,如原撒拉溪镇的人是不信佛,也不信仰观世音菩萨,也不过端


阳节。他们大都还停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自明代以后,他们的生活习惯逐


渐开始改变,家中也开始恭奉“家神”和“土地”,还会跟汉人交易,学做经商,汉化程


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据 《大明统一志》载“黔西北高寒地带的威宁、毕节自设卫


所以来,民风渐变,土人以牧胡羊岁两剪其毛以为毡而资贸易。”③


总之,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然而历史是不能模糊的。因为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任


何成功者都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为此,我持着客观态度做了以上探析。然而限


于本人学识有限。有很多东西值得商榷。但也为小镇建设献上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今天,


撒拉溪镇已成为毕节市一个重要的集镇,不管是“征南”移民还是 “填南”移民,又或是


土著人大都无本质的区别。都应为小镇建设和发展献力献策。共同建设自己家园。

Hash:7eb6a03fdee76dd0889f1c3e27a378036234aa36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