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年古城 白龙江边一座神秘古王都之谜
大山深处,白龙江之侧,山岗高耸,群山环抱,一座古城赫然在目。这里曾出土了无当司马印。这里据说一度为宕昌国的都城,而如今古城寂然,静听白龙江日夜流过。
舟曲新区处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四周,群山环抱;低头,一水环流。绵绵群山如同相互交错着的双手,合拢在一起,将这个小镇捧在手心中。清晨的阳光洒在山坡上,泼在悬崖上,营造出非常强烈的光影效果。天空瓦蓝,即便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兰州蓝。可这里的天,依旧蓝得让人心颤。
宾馆对面的山坡,相对平缓一些。可在我们眼中,也是非常陡峭的,仿佛人站上去,稍不留神就会滚下来。可就是在如此陡峭的半山腰上,竟然有一个村落,村落边上则是重重梯田。舟曲的气候,已经接近亚热带气候了。当兰州的麦子才长出一尺多高时,这里的麦子已经收割了。远远望去,山腰的农田,散发着淡淡的黄色,好像是麦子收割后的麦茬。忽然,似乎是某个约定的时刻,村庄的上空飘起缕缕炊烟,沉睡的小村,猛然活了过来。
盆地中央是一座新鲜得不能再新鲜的小镇,宽阔的马路一尘不染,偶尔有缓缓驶来的洒水车,将一粒粒闪亮的水珠,洒在马路上。街道上静谧极了,偶尔传来学生的读书声,为小镇增添了无限生机。
那个白龙江边的华年古城,就是偶然听到的一个消息。到舟曲的第二天早上,查阅有关资料时,忽然看到了一条令人惊奇的消息。这个资料上说,在距离舟曲新区大约33公里的地方,有个华阳(华年)古城,那里曾出土过一枚无当司马印,这是汉魏之间的铜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那个时候,这里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戍守之地。这份资料还提到,华年古城曾为宕昌国的王都所在地。
如此充满奇幻的地方,距离我们所在舟曲新区的距离又是如此之近,一定要去,不去才是最后悔的。随即,我将这个消息告知了省楹联学会的副会长廖海洋,没想到,他对这个古城也非常感兴趣。我们的想法得到了舟曲文联主席李白成的大力支持,他热情地给我们安排了车辆和向导。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华年村。同舟曲的不少村落一样,这个小村是人们在白龙江和大山之间的空地上建立起来的。一边紧挨着白龙江,一边靠着海拔三千多米的大山。我们要去的华年古城就在白龙江的对岸。给我们带路的窦先生,长期在舟曲文博系统工作,多次到这里进行过调查,算得上是轻车熟路了。
廖海洋见此地势,惊叹道:“这不就是以山为城,因河为池吗?”这里是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道,汉代李广曾率军到舟曲。人们评说,这座古城军事地理位置极佳,不仅仅控制着整个河谷地带,也是进出青藏高原的门户。这样看来,民间传说中,这里一度是宕昌国的王都所在,并不是空穴来风。
宕昌国是北魏时期,陇南地区出现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在这前后,陇南地区曾出现了五个古国。宕昌国是以今天的宕昌县为中心,控制着今天仇池山以西,天水藉河(古代称席水)以南,东西达千里,南北达八百里的地方。今天的陇南山地,都以交通不便号称,更不要说公元五世纪了。当时,森林更加茂密,河水更加湍急,人们往来更是不便。
这里究竟是不是做过宕昌国的王都呢?人们还都在争论中,有人认为,宕昌国王都在今宕昌一带,也有人认为,这里也曾一度做过王都。人们的理由是,在当时战乱不断的条件下,王都也多次发生变动。而且这里曾出土过一枚无当司马印,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物证。
人们考证,这个无当司马背后还另有玄机,似乎应该是北魏时期,仇池国武当氐镇南将军杨保宗镇宕昌政权时遗落的掌印。而华年古城曾经是宕昌羌忽廉女王所居住过的城池。
太阳渐渐西斜,农人开始忙碌了。山间一块坡地上,一户人家正在忙碌着打碾油菜,而在他们附近的高台上,村民在为修建新房而忙碌着。这里的人们利用山谷间丰富的石料,将尺许见方的石头运到半山腰,然后再顺着纹路,錾开成约1.5厘米厚,形状各异的石板。这是他们制作房屋的基础材料,相当于其他地方人们所用的砖。房屋的框架早已浇筑就绪,几个人忙碌着錾开石板,几个人在脚手架上,将一块块石板立起来,按照自然形状排在墙上,形成美丽的花纹。
舟曲气候湿热,用立着的石板砌墙,美观漂亮,且通风透气性比较好,算是当地典型的建筑模式了。
窦先生详细解说了这座汉代城池构成。自然,城池的规模不仅仅局限于山包上,山包上的古城残迹只是古城最核心的部分。其它城墙和遗迹都被岁月所湮没。整个古城的城墙,在鸡冠山的山腰中蜿蜒分布,城址东西宽450米,南北长390米。至今我们还能看见山间的烽火台遗址。古城现存卧龙山烽火台及残垣两处,南残垣高6米,长21米,东北残垣高1.6米,长3米,城垣均以板状石块和砂土垒筑而成。而“无当司马”铜印和青铜镞,就是在距离我们不远处的一块农田中发现的。
岁月久远,当年,雄镇一方的城池,如今只剩下这些残存的遗迹,诉说着往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