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仙居专门打造了一条街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2019-02-13 07:5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张光剑

郑建昇 摄

2月12日,仙居县德信·留仙里非遗文化街正式启动。针刺无骨花灯、彩石镶嵌、九狮挪球等20多个非遗项目精品展示、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及群众参与非遗项目互动体验,吸引了大批当地群众及外地游客参与。据悉,德信·留仙里非遗文化街为全市首条非遗文化街。

仙居是非遗资源大县。截至目前,仙居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分别为灯彩(仙居花灯)、镶嵌(彩石镶嵌)、线狮(九狮图),其中灯彩(仙居花灯)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项目15项,市级非遗项目31项,县级非遗项目104项。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6名。

然而长期以来,非遗往往以被保护的姿态出现,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仙居县的非遗项目如星辰散落在各个角落。因为和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因而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吸引力不强。

郑建昇 摄

只有让非遗“活”起来,它才能火起来,甚至重新成为社会的一种新时尚。近年来,仙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等新三大百亿产业的战略,把文化作为打造城市品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通过民俗活动和文艺晚会,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形式,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非遗项目露出“庐山真面目”,使非遗传承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走近群众的生活。

去年开始,仙居把德信·留仙里非遗文化街作为文旅融合后重磅打造的一台非遗精品大戏,把非遗项目整合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一个特色街区,进行集中展示,让群众和游客零距离接触民间艺术瑰宝的魅力,从而让非遗“活”起来,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与产业化市场化推进的无缝对接,也是文旅融合的范例。

“以前见过‘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但没有做过,第一次动手做,感觉很不容易,也特别有意思。”来自温州的游客任雪华说,我和几个朋友都买了一对花灯带回去。

“非遗文化街给了仙居非遗文化一个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非遗文化得以积聚,以现代的方式展示和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这大大提高了传承人的信心,使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仙居县委书记林虹在参观非遗文化街时表示。她说,仙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非遗的挖掘和保护,同时积极探索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之路,不断让传统文化走近现代生活,从而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郑建昇 摄

Hash:00ffdd1e4871e07ade3d430e7cb58554e259ec98

声明:此文由 浙江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