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广州的闹市街头

曾经的“泗儒书室”

广州早期中共党组织活动的旧址杨家祠

如今“藏身”在一家老国企的大院内

杨家祠的命运几经风雨、跌宕起伏

这里曾被改建为员工宿舍

其重要地位鲜有人知

不过,

如今杨家祠已着手开始

修缮恢复原貌

即将在5月初开门迎客

而在修缮过程中,人们却发现了意外惊喜。在祠堂门头看似是水泥砂浆层的墙上,工作人员发现了多处清代壁画!这让这座本身充满历史价值与红色价值的建筑,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一幅幅清代古画也在修复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真容。

清代壁画

杨家祠的灰色水泥墙壁下

竟是一幅幅水墨壁画

今年1月,杨家祠重新启动修缮之际,发现了一个意外惊喜。在杨家祠门头,有几处相当精美的传统壁画。“由于壁画的表层涂了乳胶,从外观看以为只是灰色水泥砂浆层,没想到湿洗后,发现上面另有玄机,这里原来是被灰沙蒙住的传统壁画。”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文物保护保管部副主任孟育东惊喜地说。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壁画。

目前,文保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对这几幅壁画进行修复,现场,工作人员用喷枪将药水慢慢地注射到壁画上,将乳胶一点一点清理干净,渐渐地,墙壁上的墨色山水才荡漾开来,让人看到壁画本来的清晰模样。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壁画。

壁画绘制时,绘制的颜料里面会加入一定比例的桃胶或鹿胶,以防止颜色的脱落和风化。杨家祠壁画表面有一层明显的乳胶层,推测是后人在壁画修缮时加入,胶体时间长了之后变色,因此才会一度以为壁画是水泥层。”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壁画。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教师凌杰告诉记者,在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不能破坏原有的墨色层次,因此,要一点一点去喷洒药剂,预计这个月之内,这些壁画都将 “重见天日”。

专家解读水墨壁画

经考证来源于清末民初

凌杰介绍,在杨家祠门头共发现了5幅壁画,其中正面门头有3幅。如今在修复之下,已经有两幅画逐渐显露出真容,从这两幅壁画的题字看,分别可见“东波笠屐”和“雁塔题名”,而另一幅则只留下“贤弟孝”三字,不过可以看出主题都是鼓励学子上进。“古祠堂的壁画大多会以相同题材的主题来作画,例如春夏秋冬系列,或是孝敬父母系列,杨家祠的壁画主题都是围绕学业,可见杨家的诗书传统。”

清代水墨壁画《雁塔题名》

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的胡斌、陈锴生和莫惠雯等几位老师同样对这几幅有所研究。据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雁塔题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据说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们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耀。“雁塔题名”也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而“东波笠屐”更为有趣,其中,东波的“波”字,或应为“坡”,由于白话方言中,苏东坡常被念成苏东波发音,所以题名应为“东坡笠屐”。这样的话,这幅画描绘的是苏东坡谪居海南时着斗笠木屐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流放到海南儋州后,一天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雨,便向附近农家借得竹笠和木屐以避雨,但穿戴起来甚是奇怪,惹得当地妇孺争笑,连狗也对着它吠叫,苏东坡只是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后人引此事,赞美苏东坡旷达乐观。自宋以来,历经元明清及现代,创作和研究《东坡笠屐图》者不乏其人,用此表达宋代以后的士大夫所向往的“耕读传家”生活状态,一方面参加进士考试,一方面参加农耕生产。

清代水墨壁画《东波笠屐》

凌杰告诉记者,这两幅画都是以人物作为点景的山水画,画风是仿唐宋风格,简约而有意境,有“仿元章老人笔、樵西赖川氏”的题字(米元章即米芾,米芾擅长山水和书法,创有“米点山水”),综合各方面的考量,估计是清末壁画。“这几幅壁画不像很多祠堂用的是灰塑或彩色壁画来表现,而是单墨色画,题材也用的是文人题材,可见屋主尚文,因此,杨家祠上方绘制此画,看出了杨家的诗书传统,寄托了屋主希望子子孙孙都能在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愿望。”

他介绍,从这两幅壁画中可以看出笔墨技巧娴熟自如,构图平远。经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员翁泽文初步考证,《雁塔题名》作者为清末民初广府壁画画师陈灼文,南海人。在这幅画中,山峰与山丘的皴法自由灵动,晕染为主,用笔轻松而有笔力,人物点景十分到位,墨色同样是浓淡干湿相宜,山体多用披麻皴,凉亭和屋落布局颇有空间感,虚实清晰,有云气,有柔润的文人气息,整体水平比较高,只是在细微处,如进入大雁塔的竹门结构有些许瑕疵,但总体画面完整秀雅,意境别致。而在《东坡笠屐》中,树屋多用中峰勾勒和点叶,高山的披麻皴也是湿润的中峰,其余侧峰行笔较多,落笔看得出酣畅淋漓,意境较浓,很有南方湿润清秀的风景,用笔意服务意境。

这次发现的清代水墨壁画

给杨家祠又增添了丰富的考古价值

实际上

这座深处广州闹市的古建筑

从来不乏厚重的历史价值

从泗儒书室到中共据点

它承载着广州一段又一段

峥嵘岁月

杨家祠

既是杨氏宗祠

又是泗儒书室

在广州闹市区的越华路上,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藏身了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百年祠堂“杨家祠”,毕竟就连地图软件也不会显示这个地方。这里原是香山县(现珠海市)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堂,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杨氏子弟在广州读书的邸舍,如今被称为“杨家祠”,又名“泗儒书室”。

杨家祠

杨家祠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当时祠堂西边为杨家祠道,紧邻两广部堂(现广东省民政厅),东边为新丰街,前邻司后街(今越华路),后边是兵营。前座面阔13米,进深9.5米,前后座都有带阁楼的耳房(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的小房间)。

早期党组织活动重要据点

开办“注音字母训练班”培养干部

事实上,自修建以来,杨家祠与周边大小马站的许多书院祠堂的功能相似,主要也是让到省城广州赶考的杨氏子弟有个落脚的地方,直到这里走出了杨匏安。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居杨家祠,这里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的红色据点。杨匏安牺牲后,其妻子吴佩琪携子女由上海迁回杨家祠居住。

杨匏安与其妻子吴佩琪。(资料图)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国政介绍,杨家祠最重要的是其红色历史价值。广东最早的中共党组织成立时没有具体的活动地址,由于杨匏安和杨章甫都是广州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成立之后的第一批党员,所以杨家祠变成了一个主要活动据点,中共广东区委和团委的很多重要会议是在此召开的。

上世纪20年代,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后,杨家祠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杨匏安、杨章甫、谭平山、谭植棠等人都当起了教员,虽然他们教的是注音字母,但注音的内容却是进步的文章、书刊。

“华南明灯”杨匏安

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曾在广州生活10载

1918年,杨匏安迁居到广州,在广州生活了10年,其中和堂叔杨章甫一家人在杨家祠住了7年。王国政说,刚到广州的时候,杨匏安在私立时敏中学任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同时打几份工,生活很艰苦。从1919年5月到同年12月底,杨匏安为《广东中华新报》写了近10万字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文章。

党史研究专家谢燕章生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更是直言:

杨匏安烈士是我国现代历史上‘开天辟地’式的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和中共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是与李大钊齐名的重要人物。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杨匏安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翻译了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著述,并于同年写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世界学说》,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基本同时问世。所以说,杨匏安是我国南方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后人往往将“北李”和“南杨”并称。

杨匏安塑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签署任命毛泽东为农讲所所长的文件

报考黄埔军校先到杨家祠报到

王国政告诉记者,杨匏安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和谭平山等人都有交集。“北京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刚从台湾的国民党党史馆发现,杨匏安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任职的时候,与时任国民党农民部部长、共产党另一位早期党员林伯渠一起签署了一份文件,内容为任命毛泽东为农讲所所长。”此外,周恩来对杨匏安了解也很深,对杨匏安的的后人非常关心。在杨匏安牺牲之后,其子女生活得非常艰苦,周恩来当时一直在寻找他们,之后把他们送到延安学习成长,并走上革命道路

王国政透露,等到杨家祠正式对外开放后,将在杨家祠展出192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62号通告内容。“这份通告讲述了当时广州黄埔军校拟招收3000名入伍生,要求各地选择年轻的共产党员到广州来报考黄埔军校,其中通知里要求各地党员持介绍信先到杨家祠向杨匏安报到,然后由杨匏安再推荐至黄埔军校。可见杨匏安在党内的政治地位之高。”

虽然拥有如此丰富的考古价值与红色价值

但杨家祠一度被人们所忽略

还曾经被改建为企业宿舍

如今着手开始修缮的杨家祠

或将发掘出更多的历史价值

旧址修复

王国政告诉记者,以前,杨家祠除了有前座、后座之外,前面有一个草坪,以及很多附属功能。而当时杨匏安住的后座现在已经被拆除,现在只保存前座。“由于当时大家不知道它这么重要的历史价值,杨家祠没有得到重视,结果变成了企业宿舍。我们对陈家祠保护得很好,但是拥有很高红色价值的杨家祠没有保护好,现在手机地图上都搜索不到这个地方,是很遗憾的。”

杨家祠正在修缮中。

事实上,早在2014年,广州日报就开始关注杨家祠的保护问题。当时,本报对广州杨家祠早年失修的情况作了详细报道,呼吁有关方面给予关注,让杨家祠尽快恢复原貌。当时,谢燕章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就建言,广州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杨家祠是一处重要的见证地,应该让其恢复原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之一,给予它应有的文物保护待遇。

从去年12月起,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修复该旧址。今年1月,杨家祠顺利由广业集团移交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迅速开展清拆、修缮、布展等工作,制作了陈列展览供公众参观。孟育东介绍,目前主要工作是先修缮好留存的前座,修缮工作主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将把杨家祠打造成一个红色宣传基地。杨家祠开放后,可作为党员干部宣传教育活动基地,举行党员活动、党组党日等主题活动。

常设展览将主要介绍杨匏安在广州的这十年经历,杨家祠作为红色据点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介绍曾到杨家祠参与活动的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的故事,如周恩来、陈延年等人。

杨家祠预计5月初对公众开放

感兴趣的市民朋友们

到时不可错过哦!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申卉、廖靖文、张姝泓 通讯员 张晓思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邱伟荣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邱伟荣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编辑:郑洪达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张晓宜

(本文由广州参考(gzcankao)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任何侵权转载行为,一经发现,将交由广州日报法务部门处理并追责。)

延伸到澳门,串起半个大湾区,广州这条地铁线要开挂?

今年游波罗,明年娶老婆!广州这场千年庙会明天开锣

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间9个小时,午觉令人羡慕?网友:震惊

太阳上线,约起来吧!广州4个最适合踏青的地方,逛吃逛吃……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营养专家最想澄清的5条传言!说多了,都是泪呀……

Hash:e6dc97cfd95eda840b68b0c87701ec8baa5fd61f

声明:此文由 广州参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