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龙祥岛:祖泽家声湮水浪

一块美丽而神秘的绿洲,漂荡在乌龙江古螺江江面上,千百年来,“潮涨潮落默无闻,锁在深闺人不知”。这就是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闽侯龙祥岛。岛上居住着一支“水上神秘家族”——凤岗刘姓家族。据《凤岗刘氏族谱》载,其祖上因洪患兵祸,明初从凤岗刘宅(今仓山区金山刘宅)迁徙闽县螺江(今仓山区螺洲),明万历年间为避频发的乌龙江洪患旱灾,移居螺江南端的五虎山下门口村,清末民初因年荒等变故,又陆续回迁到螺江江中(今龙祥岛)蟹山洲一带谋生

上百年的洲野耕渔生活,这支“派沿丰沛源尧后,疆启彭城立汉基”,出自闽中望族的凤岗刘族人,“岸民”身份虽逐渐褪去,但他们在晨曦辉映下的水浪中,依然闪烁着贵气荣光。其后裔秉承祖制,昭穆有序,累世按南宋大儒朱子先生等先贤订题的字辈取名。他们敬祖崇贤,传承家风,厅堂正中供奉着《入闽始祖暨五忠八贤像》,两旁厅柱中书写着“大梁丰沛家声远,固始凤岗先泽长”等堂联。许多外乡人感到稀奇:“‘水上人家’哪来如此名望身世?”许多人知道的龙祥岛是“水上居民”聚居地,殊不知这支“刘姓家族”,却是肇汉皇帝刘邦和入闽始祖刘存的后裔。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

那么,他们祖上因何迁徙到萋萋荒岛呢?据《凤岗刘氏族谱》载:这支刘姓人家入闽始祖刘存,河南固始县人,嫡出汉高祖刘邦十三世孙彭城丛亭里官大夫刘茂之后。唐僖宗中和辛丑年(881),为避黄巢战乱,刘存率三子三侄在皖、赣、粤奔波7年。入闽后,初居漳浦6年,留居福州城里10年,904年定居今福州仓山凤岗里。刘存被称为“开发金山第一人”。刘存率领入闽的胞侄刘昌祖,因佐王潮、王审知入闽有功,官封司马参军;刘昌祖还是王审知的姐夫。作为开闽十八姓功臣之一,其雕像立于福州新店花山闽王纪念馆内。

刘存四世孙刘文济,官后唐殿中丞侍御史,生八子皆为官,以官名命八房。龙祥岛刘氏宗祖刘维修便出自“凤岗忠贤刘氏”大中房。明初,因洪、旱灾困扰,从福州凤岗刘宅(今福州市仓山区刘宅),迁居至几十里处的闽县螺江(今福州市仓山螺洲镇)谋生。

明万历十八年(1590)到二十年(1592)持续数月大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五月二十六日到八月六日接连两次200年一遇的洪患和之后兵灾动乱,刘维修后裔纷纷散迁各地,其中一支移居到螺江南端五虎山门口村一带,“开拓荒山,垦植甘茹”,与诸姓“友好相处,合制龙舟,建大王宫玄帝庙、周都督庙、尚书府,供奉门口华安境地头列圣”。这时,有刘姓族人到蟹山江边和塔礁洲上种植水稻、茭笋等农作物,在塔礁上建“獭灵小庙”。这一带便成为“凤岗刘氏螺江世系”发祥地。清嘉庆年间,螺江维修公后裔刘尔陞子刘谦六在五虎山下门口村开枝散叶。刘谦六妻生四男,妾生五男,命名头字皆“龙”字,时称“门口九条龙”。

清末民初,刘谦六后裔人丁兴旺,而门口村山田贫瘠,又逢荒年,穷则思变,需向外谋生。时逢乌龙江螺江江面大、小洲岛相续露出,有的可以宅居。于是,九龙房族人对山田、房产、农具等进行分配,各自四处谋生创业。大多数族人慕村前水岛“洲土肥沃、水草丰美、河珍丰富,亦耕亦渔”,开始置船和渔具,逐渐从门口村迁居到乌龙江螺江中的蟹山、塔礁诸洲生活。同时,这支刘姓族人又将门口华安境“地头列圣”用抽签方式分开供奉,居西头过洋自然村(小垱)的“上片刘”供奉巡天帝王、陈文龙尚书公、周大都督及部属柳七爷和杨三爷等,居东头门口村(大垱)的“下片刘”供奉玄天上帝、赵天君、三麻一二相公麻三太保及部属谢八爷和杨六爷等。“上片刘”龙船厝设置在门口村象鼻山下尚书浦岸上,“下片刘”龙船厝设置在门口村大垱。这两派刘氏族人每年端午节各自回祖居地举行“祭山祭神祭祖”仪式。当时没迁出的族人,守着杂田和番薯园。“上片刘”在蟹山、渡头一带山头;“下片刘”在岐头、浮岛山和门口山上。从此,他们漂泊在门口村和江中洲之间过着亦渔亦耕生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宗祠内的纪念堂

族谱记载的这段历史,现还留有遗俗和遗址:塔礁洲洲头刘氏大王宫在修建时,发现地下原庙砖是明代所制;每年端午节龙祥岛刘氏华安境龙舟下水后,还要划到五虎山下门口村祖居地“祭山祭神祭祖”;龙祥岛和塔礁洲刘氏村民与门口村林氏村民至今同属华安境,神位牌同奉门口华安境“地头列圣”;龙祥岛、塔礁洲刘姓家族和门口村林姓家族有关修庙敬神祭祖活动,三方都互相邀请,称兄道弟,视为乡亲,传承祖制和百年前传统。宗祖刘谦六善终后安葬在五虎山中坛元前山麓,每年清明节都有后人前往祭祀。1949年前,还存有门口村山上番薯园地,当时不少刘姓族人还到山上栽番薯。岐头山边几亩番薯园,在20世纪60年代由江中大队建了几座砖窑,十来年后停产,无人看管而荒废。此外,当年门口华安境刘氏族人与门口林氏村民共奉祀“大王宫”“巡天府”“尚书府”,今尚祀于螺洲大桥南端的门口村和过洋自然村。

族谱和福州文史资料还记载,同属于这支刘姓的“一武一文”,与宋代理学朱熹还有一段因缘:朱熹之父朱松在闽北时与崇安五夫里抗金名将刘子羽和胞弟文靖公刘子翚结交甚密。朱松病危时,将14岁的朱熹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翚、胡宪、刘勉之四人。刘子羽在崇安五夫里屏山为朱熹母子修筑紫阳楼,供养他们。朱熹受学于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三先生,历经4年,终于进士及第,娶刘勉之女为妻。成名后,朱熹为报刘家养育之恩,曾为刘子羽筹建“刘公神道碑”并撰文颂扬刘子羽,此碑现立于武夷山景区武夷宫内;朱熹还为刘家族谱作序写文,为刘家世次续题16字:“嗣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恭孝友,景用必昌。”即二十一世到三十六世次。龙祥岛刘姓子孙世代也传承朱熹所题世次,感念先贤,现传至“孝、友、景、用、必、昌”世次,可谓六代同堂。

至于《入闽始祖暨五忠八贤像》的“五忠八贤”说法,据福州史料、刘氏族谱和《榕城考古略》记载:“五忠”是刘家在宋时“殆于王事”的五名将臣,被追谥“忠简”的刘颌、“忠显”的刘韐、“忠烈”的刘纯、“忠定”的刘子羽、“忠肃”的刘珙。“八贤”是南宋时刘家八个理学先贤,即出生在福州仓山和长乐的刘彝、刘康夫、刘藻、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其中刘砥、刘砺是朱熹的学生。“凤岗忠贤刘氏”也由此而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闽都文化研究会”·刘长锋)

Hash:539d392cad0846bb6b9cfd43e9b34dda61603774

声明:此文由 林则徐纪念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