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蒲江•每周一宝——武庙

武庙之设,源可滥觞至唐朝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于国子学立孔子、周公庙各一,四时致祭。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尚书·大传》称其:“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画像

玄宗时期,武庙专设,其地位、礼仪与文庙相比。开元十九年(731)四月诏:“宜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尚父庙一所,以张良配享,春秋二时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每出师、命将,辞讫,发日,便就庙引辞,仍简取自古为名将,功业显著、康济生人者十人,准十哲例预享。”与高祖时不同的是,武庙祀主成为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姜子牙,并增加张良配享、十将预享。肃宗上元元年(760),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德宗建中二年(781)议定以张良、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为武成王庙十哲,增名将六十四人从祀,其中有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

姜子牙画像

至此,专祀武成王太公望的武庙之制形成。

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四年(963),于东京建武成王庙。随后,十哲剔除吴起、白起、韩信增入管仲,从祀之六十四人退二十一人、新入二十四人,其中关羽、张飞如旧。终宋一朝,武庙之祭基本依开国之制。

元朝立武成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枢密遣官行三献礼。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以太公为周臣,不当祀王位,去太公“王”号,罢武成王庙祭。翌年,定历代名臣三十七人从祀太祀殿。武成王庙制,自唐代至明初,历时六百余年,遂告废止。

关羽画像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名将,称万人敌,蜀汉封为“寿亭侯”,谥号“壮繆”。宋代,关羽地位日隆,哲宗赐当阳关羽庙额“显烈”,徽宗相继封“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高宗加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泰定帝,加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关帝庙”于南京鸡笼山之阳,以五月十三日为祭祀日,太常寺官祭。明成祖时,于北京正阳门内建“关王庙”,明世宗封“义勇武安王”,明神宗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崇祯皇帝加封“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明代,武庙之祀主转为关羽,其祭祀与崇拜,渐入神界。

桃园三结义

满清入关,顺治时建关帝庙于地安门外,岁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时,敕封为“协天伏魔大帝”。雍正时,敕封关羽三代公爵,制造神牌安奉,增春秋二祭。乾隆时,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翰林院撰祭文,遣官读文告祭,太常寺备办祭品,工部置办牌位坐数,大殿与正门用黄琉璃瓦。嘉庆时加“仁勇”,道光时加“威显”,咸丰时加“精诚”“绥靖”,关帝庙挂“万世人极”匾额,成为与文圣庙对称之武圣庙。同治时加“翊赞”,光绪加“宣德”,至此关帝庙号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个字。

清人视关羽为保护神与军神,关羽祭祀与孔子祭祀处同等地位被列入国家祭祀,全国各地遍立关羽庙,称“武庙”或“关帝庙”。

清代,蒲江城乡设立之祭祀关帝的庙宇,可考者有:蒲江县城武庙、寿安镇关帝庙、庶宁镇关帝庙、杨沙湾关帝庙、松华镇关帝庙、高河场武庙、西来关帝庙、太清观关帝殿、大塘东岳庙大兴关帝庙、复兴三义庙。其中,风貌犹在且保存至今者,唯有蒲江县城武庙。

今天,位于蒲江县城大北街中段的武庙之设,始建之年久不可考,重修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二十六年(1761),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蒲江县志》县城图

张应曾,字若谷,号琴川,乾隆十八年(1753年)增贡,江苏昭文(今属常熟)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任蒲江知县。下车伊始,他视察蒲江武庙,“见庙貌狭隘,上雨旁风”,于是决定重新修葺武庙。他招徕僧人明远为香火主,募集资金,并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禄。蒲江乡绅踊跃捐金输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冬天,武庙重修兴工。蒲江广文王昂、王椿和县尉吉柱负责,庠生安如嵩、李瓒、刘文连、曹秉吉等人参与,工程于乾隆二十六年六月(1761)竣工。张应曾欣然为之作《武庙碑记》,新修之武庙“庙貌巍然,墙垣周匝,前楼台高耸,富堂峙立,终则殿宇宏丽,绕以廊庑,后则崇圣祠三楹奉神之三代木主焉,且既勤朴斲,又涂丹艧,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据乾隆《蒲江县志》记,关帝庙“治北,乾隆三十二年邑令张应曾重修。”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载,武庙“治北,乾隆三十二年建祠。”乾隆三十二年(1767),张应曾再次修建武庙并建祠。武庙的祭祀,“每岁仲春秋,照部颁吉日致祭仪,注与文庙略同,后殿与崇圣祠相类。”今《蒲江县志》“祭关帝”云:“清代,每年仲春、秋,按礼部所颁吉日,知县率众官员至县关帝庙祭关羽,祀典与祭孔典礼同。”每年的五月十三日,全县城乡各场镇举办单刀会,演戏庆祝关圣帝君。

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刘访于武庙建春秋社学。

道光二十六年(1846),县令谈云重修武庙“房屋大小六厢,地基八亩,大铁钟一,铁磬二,有塑像及牌位,龛师一人,年给黄谷三石。”

清同治《蒲江县志》县城图

中华民国四年(1915),颁布关岳合祀典礼,通令以宋岳忠武合祀其间,武庙成关羽、岳飞合祀之庙,称“关岳庙”。蒲江“关岳庙”,庙内“陈圣像神牌,则为关羽、岳飞、黄忠、戚继光等,皆系武功素著,史传可表,民族英雄。”

岳飞画像

杨子元在《蒲江乡土地理读本》作“关岳庙说”,云:“关岳庙,合祀关壮缪侯、岳忠武王。侯浩气横天,扶西蜀,三分鼎祚。王精忠报国,撑南宋半壁江山。皆好春秋,皆以名将而兼儒家,皆元会十二万钟,尊天柱,立地维之大伟人。光争日月,气作山河,俎豆震东,瓣香军界。大中华国旗一日不倾翻於地球上,侯与王固一日不死矣。国竞时代,非武装不得平和,使皆如侯与王之赤胆包天,丹心贯日,泯内讧而御外侮,共和世界,巩如苞桑矣。呜呼,我手造民国之神圣军人,其步武而起。”

民国时,关岳庙祀典改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举行,由庙会首主办,县知事(县长)主祭,仪式简略,改行鞠躬礼。蒲江民间,盛行关帝会与桓侯会。关帝会又名“单刀会”,以蜀汉名将关羽应东吴之邀,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单刀过江赴会而得名,每年此日举办关帝会。屠宰业的行会名桓侯会。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谥桓侯,早年曾事屠宰,为屠宰业所尊,故名桓侯会。县桓侯会以县城武庙为会址,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集会敬神,聚餐。

民国蒲江县城图

民国十二年(1923),陶坤培接替汤和之任关岳庙首事,庙产“田年收租谷70余石,地、山林各20余亩”。十六年(1927),李家钰军长、廖为先旅长,鉴于庙宇房廊毁坏,合捐3000大洋,由刘安燧经办,经年余关岳庙培修完毕。二十五年(1936),陈居士驻庙翻盖大殿、后殿,培补倒厅,全年神会香烛炮祭品用钱12千文。二十七年(1938),公推孙羽丰为庙首事。三十年(1941),蒲江士绅捐田50余亩为庙产。

著名抗日将领李家钰将军

其时,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地方势力争斗不休,武庙资产不断侵吞蚕食。罗德宽任县长时,令拨谷10石交市政公所。周仲芹任县长时,拨庙产田10亩作市政公所修公园之用,拨谷10石作城工经费。吴善堂任县长时,令拨谷20石培修北门

民国三十年(1941)9月,崇圣祠倒塌。

民国37年(1948) 3月,县政府开办蒲江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培养合格小学师资,设校址于县城武庙,高举之为校长。当年招收简师1班,男、女学生60人。翌年春,学校易名为蒲江县立师范学校,招普师1班,收男、女学生60人。是年9月,县发生武装冲突的“九·六”事件,学生离校。10月复课,因学生人数少,学校并入蒲江初级中学,学校停办。

建国后,武庙被改为城关粮站加工厂用房,关帝会停办。

1988年7月20日,武庙被列为蒲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二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面阔三间23米,进深四间16米,通高10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壁上绘有山水、人物画。大殿具有一定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蒲江武庙

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国的文武圣人崇拜,蕴含“仁”“礼”“忠”“义”优秀文化内核。今天,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弘扬“爱国”“守信”“讲义”精神,蒲江武庙的进一步保护与价值挖掘,任重而道远。“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随着蒲江县人民政府维修保护设计的推进,武庙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成都文化地标之蒲江武庙

Hash:0c4e83be8bf01373ac3a2e25e01fbd632a7faba0

声明:此文由 蒲江文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