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 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四)——西汉兴蒲江大堰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四)

西汉蒲江大堰

西汉时期,湔江口的穿凿首次将都江堰灌区向成都平原西北部拓宽了,蒲江大堰的修建,开启了成都平原开水门引水的历史,与都江堰等无坝饮水工程相比,甚为特殊,进一步泽被了成都平原南部的地区。

蒲江大堰引水拦河坝(图片来自网络)

蒲江大堰 ,渠首位于今成都市新津区岷江支流南河与岷江的汇合处。南河旧称蒲江江、邛江、邛水等,因而此堰得名蒲江大堰,后又称通济堰、通津堰、远济堰、馨堰等,最显著的特征是“六水门”,所以又被形象地叫做“六水门”。水门即古代对水闸的称呼,是建在河床或河湖岸边用来控制水位的一种建筑物。蒲江大堰的渠首建有6个可以上下开关的水门,可根据天气变化、物候需要控制放水量的多少,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农田灌溉、居民用水需要。

通济堰风光(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关于此堰,历代文献多有记载。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卷3:“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门。有朱遵祠。”《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论》卷10:“朱遵,字孝仲,武阳人也。公孙僭号,遵为犍为郡功曹,领军,拒战于六水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卷33:“(武阳县)籍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元316年,秦灭巴蜀,设立巴郡、蜀郡。始置武阳县,隶属于蜀郡,辖地相当于今彭山、新津、眉山仁寿(部分)、井研一带,县城在今彭山县境内。汉武帝后,武阳县改属犍为郡,是犍为郡最重要的经济大县,蒲江大堰的兴建,应该也与武阳县的这种历史地位有一定关系。

关于此堰的兴建时间,大多认为在西汉时期,但也曾有过争议,如宋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4中论述:“建安年间创始”,即认为此堰是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定成都后委任的犍为太守李严始建。然而,从史料记载来说,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县志》卷33记述:“馨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孙述借号,犍为不属,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是也。”公孙述于建武元年(25年)称帝于蜀,从以上所列文献可以看出,在公孙述据蜀前,六水门就已经存在;从命名习惯来说,西汉时期,朝廷中奉常的属官之一为“都水”,职责为管理“渠、堤、水门”,水门为当时对水利工程的称呼之一,所以此工程必兴建于西汉无疑。

兴建至今,蒲江大堰已有两千年左右历史,因此也被誉为成都平原第二古堰,仅次于都江堰,并与都江堰并称“岷江两大灌溉工程”。在两千年左右的漫长岁月中,岷江河床升迁流变,蒲江大堰也曾出现过引水、防洪困难,1993年,水利部将其评定为四川省唯一一座“Ⅰ级”老损工程。2004年,蒲江大堰渠首引水改造工程启动,经过将近一年的施工,古堰恢复了活力。如今的蒲江大堰除了引水拦河坝,还有溢流坝、汇洪冲沙闸以及信息化自动监测控制等设备,不仅能保证灌溉用水,还有效解决了排沙、防洪等问题。

作为孕育古蜀文明的岷江两大灌溉工程之一,蒲江大堰功劳卓著,至今还是成都平原重要的生态环保用水设施,泽被着成都平原以南的岷江沿岸百姓。

本文参考:《成都通史•秦汉三国(蜀汉)时期》(罗开玉、谢辉);《新津有座西汉古堰,泽被苍生近两千年》(水城新津公众号)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一)——开明治水患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二)——战国分二江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三)——西汉穿湔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Hash:6bc393d8ae214bd7a9ee072f38faf8ebbb5857eb

声明:此文由 方志四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