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㊺ 磐安御史倪千里“不惧权臣”被罢官 婺江源头“种德坊”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更是久远文化的非物质载体。

八婺大地物产丰饶、钟灵毓秀,许多地名的来历、含义,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特别是那些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背后有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其中不乏历代名人的清廉故事。

金华市纪委市监委、金华市民政局、金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金华晚报联合推出 “清廉金华·映象2021”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着力挖掘八婺文化精髓,讲述小邹鲁神韵,讲好为官做人道理,传播清廉文化,弘扬新时代地名文化建设成就,引领提升社会风气,打造“清廉金华”映象。本期推出

磐安御史倪千里“不惧权臣”被罢官

江源头“种德坊”

磐安县尚湖镇岭干村是婺江源头第一村,而倪千里的墓地就与婺江源头遥遥相望。在这青山绿水间,倪千里长眠于此,墓碑上刻着“世第流芳”。

在磐安县尚湖镇岭干村,穿过一条狭长的村道,一座约7米高的古牌坊矗立在眼前。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底金字的“圣旨”格外醒目,“圣旨”下方题有“赠起居舍人兼编修官倪千里”等字样。透过牌坊,可见一条长长的石阶。走上台阶,一转身看到牌坊的另一面,黑底金字的“馆阁名贤”四个大字赫然在目。

据《磐安县志》所述,倪千里因弹劾韩侂胄被解职,遂携次子倪允奎隐居于乌岩山下的倪村,在村中建“种德坊”……这古朴、威严庄重的古牌坊就是“种德坊”,于宋宝庆二年(1226)建造,素有途经该牌坊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俗,后来因被破坏,只剩基石,于2011年重建。

岭干村老一辈人谈起这座牌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种德”的“德”,其实就是教养和品德,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无愧于心,以德为先。这座古牌坊,还承载着倪氏先辈倪千里的清廉故事。

倪千里(1155-1225),字起万,号至庵,尚湖镇岭干村始祖,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南宋宁宗时监察御史,左正言兼侍读。祖籍河南荥阳,其曾祖倪记(字问之)为当时的朝中重臣,任左司谏职,嘉祜间以直谏忤帝意而谪判台州,从此全家来到浙江台州,不久又转徒婺州,定居于东阳岘西淡竹涧。

倪千里在当时才名甚盛,写的一些零碎文字作品,人人争抢着抄录。后他自立门户,接收学徒,讲学传艺,座无虚席,就连门外都挤满了向他求学的人。他积极进取,从知县升任御史,为官公正廉明,体恤民意,整肃纪纲,史称他“公馈不入门,私书不出国”。曾为百姓减免赋税,留有名言:“重催之害,一不已,以至于再,犹且不已。”

庆元年间,当时重臣韩侂胄专权,倪千里一次在朝廷中毫不畏惧地检举韩侂胄所犯罪行,触怒权臣被罢官。解职后,千里率次子倪允奎于乌岩山下建村隐居,其村名俗称“岭干倪”。他潜心于山读书教子,亦防权贵进一步逼害。

嘉定年间,倪千里又一次被朝廷召回,担任御史官职。不久,倪千里以年老辞官回乡,死后封赠太保,谥号“文忠”。后又恩赐监察御史,改谥号“庄定”。长孙倪叔清与次孙倪叔谟为纪念祖父功绩,在乌岩(岭干村)建“种德坊”。

倪氏是当时东阳的名门望族,自倪千里迁居岭干村以来,共出了7个进士,有“倪氏七进士”之称。岭干村内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飞檐古宅,即倪式家庙,建于宋代,记录了倪氏的发展历史。岭干倪氏后人骨子里,亦流淌着倪千里的血脉。

在倪氏家庙内,有一块题着“魁旗”的牌匾,还有历代名人录、族规和家训、文化廊、岭干大旗等,显露着这座村庄的深厚文化底蕴。岭干村人追思先祖、寻根溯源,希望后人谨记倪氏的家训与族规,传承先祖的浩然正气。

岭干村是婺江源头第一村,而倪千里的墓地就与婺江源头遥遥相望。在一条路边的小山坡上,建有“婺江源”的碑,石碑后方建有一凉亭,名为“婺源亭”。“龙乌一源青山水,千里婺江万古流。”凉亭柱子上的对联尽显气势磅礴。在这青山绿水间,倪千里长眠于此,墓碑上刻着“世第流芳”。

2019年,凭借天然的地势地貌,岭干村耗资1.5亿元,开发了凤崖谷景区,带动了旅游业发展,被游客冠为“华东小九寨”的美称,全年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了村庄发展。游客们在接受岭干村浓厚的人文底蕴熏陶的同时,也体验了一场穿梭在森林里的奇妙旅程。

(陈紫婷)

点 【在看】

分享给更多人

Hash:65f93f046d48456b6bf28d47412ce623ac2e23c5

声明:此文由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