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奇葩地名”由来(二)

25. 洪沟峪,雨季常发洪水

该村建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此沟内原有一座古庙,又因该地荒芜,人称此地为荒沟寺。建村后遂以此为名。因每年雨季就有洪水暴发,后改名为洪沟峪。

26.北马蹄峪,沟口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马蹄印

此村建于清末。因沟口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马蹄印,随借此去村名马蹄峪。1982年4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为北马蹄峪。

27.石厂,曾为采石场

清代末期,李氏从山东迁此居住,村南山上出大理石,过去曾有采石场。借此取村名为石厂。

28.粳子峪,该地涝洼,宜种粳子(水稻

明初,王、李两姓迁至此地,王家占滩,李家占山。因当时该地涝洼,宜种粳子,借此取村名为粳子峪。

29.牵马岭,相传康熙打猎至此牵马而过

清代初期王氏从北庄迁此立庄。相传,康熙打猎至此,因山岭陡峭,不能骑马,只好牵马而过。此后人称该岭为牵马岭。因该村位于牵马岭下,借此取名为牵马岭。

30.夹河,因小河被夹在村中

明初燕王扫北时,胡氏从山东阳谷县迁此占立村庄。宋氏也从保定迁此占地居住。原有一小河沟从村中流过,因小河被夹在村中,故取名为夹河川。后把小河沟改到村南,遂改名为夹河庄。后又简称为夹河。

31.上洪寨、下洪寨,和鸿鸭有关

明初,王氏从南京迁到玉田县鸦鸿桥,清初又迁此立庄。因此沟内有上下两个水坑,有数只鸿鸭赖此两水坑生活。该村位于上边的水坑旁边,建村时以此取村名为上鸿鸭寨。现简称为上洪寨。下洪寨位于下边的水坑,故叫下洪寨。

32.东岗、西岗,和土岗有关

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有三个军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围有四个落土岗,如四个龙头向四外张望。该村坐落在四个“龙头”中间的土岗上,如四条龙的龙身在此盘卧。借此取名为盘龙岗。后改为团头岗。后来人多村大,逐渐分成东西两片居住。位于西面的村子为西团头岗,此村居东,为东团头岗。现简称为东岗。

33.上十八盘、下十八盘,缘于十八道弯的小路

十八盘分上十八盘、下十八盘两个村。 下十八盘:明代初期,张氏从山东大柳树迁此立庄。村南有一山岭,岭上有一条十八道弯的小路,人称十八盘。因该村位于十八盘岭下,故借此取村名十八盘。明朝后期,该村之北又建一村,取名为上十八盘,故此村改名为下十八盘。

34.渔户寨,曾有人在此捕鱼为生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高氏由山西大槐树庄迁此定居。因位于长河西岸,以捕鱼为生,故取村名为渔户寨。

35.高家窝子,原名高家窝铺

该村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渔户寨的高氏曾在此搭窝铺居住,人称高家窝铺。后改村名为高家窝子。

36.下青杨树,因当时该地杨树颇多

建村于清初。该村与另外一村位于洒河东岸分南北居住。因当时该地杨树颇多,又因该村居南,地势较低,故取村名为下青杨树。

37.西龙湾,山水似龙状弯曲

清代中期建村。村西山脉连绵弯曲似龙状,又有小河随山曲流,借此去村名龙湾。1982年4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改名为西龙湾。

38.安家峪,姑子以此为家

建村于明初。传说有个姑子出家到此,当地人为她修了一座姑子庵,这个姑子以此为家,在这生活了多年,死后就葬在此地。借此取村名为安家峪。

39.刘王坎,刘氏、王氏建村高土坎子上

明代,刘氏、王氏迁此定居,因该村位于高土坎子上,冠以二姓,取村名为刘王坎。

40.白草洼,建村时四周都是白草

据查,该村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因当时村四周都是白草,故取名为白草坡,后改名为白草洼。

41.船庄,难民坐船漂游到此定居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滦河发大水,难民坐着一只船漂游到此定居,遂取村名为船庄。

42.巴家峪,本名八宝峪

该地北面有一山,名为黄牛顶,相传南蛮子从此山挖走八个元宝。后人在山下(即村北)修了一庙,故为八宝寺。从此,人称八宝峪。清代乾隆年间,王氏从丰润县大王庄迁此立庄。建庄后被叫成了巴家峪。

43.栗树湾子,靠河湾,有大栗树

据查,建村于清初。因村子西靠山弯,东临河湾(洒河),村中又有大栗树,故借此去村名栗树湾子。

44.白塔寨,村子后山曾建白塔

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因紧靠滦河,故取名为临河寨。明末在该村后山上修了一座白塔(传说是镇妖之用),遂改名为白塔寨。

45.王珠店,嫌原名“王猪头店”不雅改名

明末建村。原有一王氏在此开店卖猪头,人称王猪头店。清初,张氏(旗人)迁此占圈居住,因嫌名不好听,遂改名为王珠店。

46.顺水安,原名“顺水鞍”简化而来

清初建村。村边有一马鞍形的山岭,岭北之水入滦河,岭南之水入还乡河。故此取村名为顺水鞍。为了简便,后把“鞍”写成“安”。

47.平房子,建村伊始盖了三间小平房

清代末期,姬氏从丰润火石营迁此居住,盖了三间小平房,借此取村名平房子。

48.尹山,尹姓依山建村

清代,尹氏由上尹庄迁此居住,因村北面靠山,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尹山。

49.擦崖子,明代军官在此落马被岩石擦破

明代,时氏、李氏等守边军士在此落户。后他姓居民也先后迁此居住。万历年间修长城时,在此村北边,把一个检查官从马上摔下石崖子,被岩石擦破,遂在路边的岩石上刻下“擦崖子”三字。借此取村名为擦崖子。

50.莲花院,曾有莲花池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村。此地原有一个三亩大的莲花池,故叫莲花院。莲花院有东西之分。

51.八里铺,离三屯营演武厅八里地

明代曾在此设驿站(也叫铺)传递公文。此地离三屯营演武厅八里地,故称八里铺。

52.松木庄,曾有一棵大松树

明代建村。因当时村西有一棵古老的大松树,好像搭起的帐棚,故借此取村名松棚庄。清代改为松木庄。

53.烈马峪,传说康熙皇帝在此打猎时跑了一匹烈马

清末,杜氏从三屯营迁此沟定居。因清初康熙皇帝在此打猎时跑了一匹烈马,故借此取村名为烈马峪。

54.皇陵,打算建皇陵没建

清代初期,崔氏由山东迁此定居。当时村名不详。后嘉庆皇帝顺滦河捕鱼至此,见崔家姑娘长得漂亮,便封她为西宫娘娘,并答应回京后接她进宫。结果,嘉庆回京后,把接崔家姑娘之事早忘在脑后,崔姑娘愁苦而死。嘉庆皇帝得知消息后,便命在此建皇陵,用娘娘葬礼葬她。但因战乱而未修成,只好将姑娘埋在了村北的山沟内。后借此事取村名为皇陵。

55.瓦房庄,马蜂庄改名而来

清初,刘氏从黄槐峪迁此居住。康熙皇帝曾在此打渔晒网,后人称该村网护庄,后叫成了马蜂庄。清末村中已有瓦房,遂改名为瓦房庄。

56.板桥,长河上搭一木板桥

明初,马氏从迁安迁此立庄。为行走方便,在长河上搭一木板桥,因此去村名板桥。

57.道马寨,嫌“倒马寨”不好听改名

明万历年间,丁氏迁此定居并开店,故取村名丁家店。清康熙皇帝在烈马峪打猎时跑了一批烈马,病倒在此地,借此改村名倒马寨。因嫌“倒”字不好听,后又改名为道马寨。

58.潘仗子,潘氏搭帐篷在此定居

据查,清代后期,潘氏由迁安县迁此定居。因当时搭了帐篷居住,遂以姓氏取村名潘帐子,后简写为潘仗子。

59.新庄子,当时为新建村庄

据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岩口迁此立庄,因为当时是新建的村庄,故取名为新庄。后叫成了新庄子

60.三屯营,取当时当地三百军屯户而得名

始建于英宗天顺二年(1458),为总兵胡镛督修。旋后移镇府于此,设三屯忠义卫,取原来此地三百军屯户而得名。后撤卫改为三屯营.此城今已毁损。

61.二拨子:可能与元代“勒拨”移民有关

“拨子”是个奇特的地名,在承德唐山秦皇岛都有含“拨子”的村名。一说,“拨子”是唐太宗征东时驻军的地方;另一说,“拨子”应是元朝时,以“勒拨”移民留下的地名。

62.龙辛庄,数次易名

明永乐年间,孙、张、马、赵、于等姓迁至位于现址东面一里半地的山沟占产立庄。因当时西面已有一个西庄户,故取村名东庄户。后因长城上守边兵士见炊烟就来抢好饭吃,顾将村西迁到现址。因位于太平寨之北,遂改名为北新庄。民国年间,因该村为迁安县第三区派出所筹办员龙会川所辖,又改名龙新庄。为了简便,现写成龙辛庄。

63.米城庄,曾是军粮库

建于明代,传说燕王扫北时这里是军粮库,故取村名为米城庄。

64.太平寨太平山之间

据查,明代初期,于,张,王,李,刘等姓从山东迁此居住。相传,南太平山有马四雨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杨必臣为山寨王。该村位于山寨之间,遂取名为太平寨。

65.沙涧,曾叫擦剑庄

明代初期,崔氏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崔家庄。清康熙打猎时曾于此晾甲擦剑,遂改村名为擦剑庄。清又因村边有一个山坡上留下的沙河沟,于清代咸丰年间,改名为沙涧。

66.好桫椤峪,曾名巧老婆峪

清代初期,齐氏从龙辛庄迁至此沟,搭起窝铺居住,因为在龙辛庄北面,遂取名为北沟窝铺。据传,请道光皇帝曾私访到此村,疲饿交加,遂向一农家讨饭吃。一妇女在自家吃剩下的半碗红高粱粥里,又盛上半碗黄色的小米粥,形成外红内黄。道光深居宫殿,从未见过此饭,更不知道怎么做的,谓此女人“真是巧老婆”。自此后,该村改名为巧老婆峪。后因该地桫椤较多,又改名好桫椤峪。

67.罗家屯,曾名落甲屯

明初燕王扫北时,宴氏由河南迁此定居。相传唐王(太宗)征东时曾在此落甲住屯,明初建村时遂借此取村名落甲屯。后写成罗家屯。

68.漆棵岭,确和漆树有关

因清初建村时岭下生有几棵漆树而得。

69.梨树坡,确和梨树有关

因清末建村时山坡长满梨树而得名

70.景忠山,四易其名

据《永平府志》记载,唐代以前,传说每逢灾荒之年,景忠山上常有一耄耋妇人下山给穷人施舍粥饭,接济饥民,百姓认为这是西天王母,尊称此山为娘娘山。宋代以后,道风昌盛,按道教阴阳学说命名,山体南坡属阳,称为明山,山体北坡属阴,称为阴山。明天顺年间,蓟镇总兵府调兵修筑三屯营城,城防按《易经》方位部署,因景忠山位于三屯营城南,故称为朱雀山。到了明万历年间,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朝廷在山顶增建三忠祠,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爱国忠臣,人们取景行仰止,景仰忠烈之意,改称景忠山。

71.五虎山,康熙在此猎虎五只赐名

原名九山,公元1691年,康熙大帝驾幸狩猎,一次获虎五只,诏改九山为五虎山。

72.喜峰口,父子千里在此喜相逢

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报 大笑,喜及 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

Hash:52b055dfea04c4d2bf5cff5b930214355f5ce72d

声明:此文由 掌上迁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