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第二十六期)走进通辽

通辽文物资源概况

通辽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保留着史前遗址、金代界壕辽代古墓、清代王府等大量历史古迹,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大市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通辽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92处(居全区第三位);可移动文物78142件套(全区第四位)长城202公里。按等级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5处。目前,通辽市境内发现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吐尔基山辽墓、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古遗址分别荣获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称号。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5家,每年免费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

库伦三大寺

哈民遗址

麦新烈士纪念馆

通辽市文物资源特色、代表性遗址遗迹

通辽市文物资源丰富,不同时期的遗址遗迹众多,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92处,居全区第三位,其中:古遗址2059处、古墓葬317处、古建筑29处,石窟寺及石刻11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6处,代表性的遗址遗迹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库伦三大寺、辽代萧氏家族墓、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等。

01.

库伦三大寺

库伦三大寺由兴源寺象教寺福缘寺组成,总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01平方米,是锡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的政教中心。三大寺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伦三大寺

兴源寺,建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库伦旗是清代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喇嘛旗,兴源寺则是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

象教寺位于兴源寺的东侧,占地面积略小于兴源寺,始建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通称“上仓”,是札萨克达喇嘛居住的地方和办公的场所。总体布局分为八字照壁、查玛舞场、内山门、弥勒佛殿、无量寿佛殿和玉柱堂等院落。

福缘寺始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福缘寺就已经成为库伦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这里都要举办庙会

三大寺并存近四百年,其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体制吸收了大量汉文化而构成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具有多民族文化内涵的建筑杰作。

多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库伦三大寺的保护利用工作。2008年至2012年,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库伦旗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库伦三大寺维修复建、环境整治和“三防”工程,恢复了三大寺历史风貌。2010年10月,库伦三大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库伦三大寺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旅游胜地。

02.

萧氏家族墓

萧氏家族墓为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辽西山地北缘的浅山丘陵地带,位于奈曼旗龙山镇庙子山南坡上。其中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于1986年发掘,该墓地出土了辽景宗皇帝孙女、秦晋国王圣宗皇太弟耶律隆庆之女、吴国公主之妹即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该墓约营建于辽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为砖砌多室墓,全长16.7米。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和后室6部分组成。共出土3227件文物。公主和驸马头枕金花银枕,脸部带镏金面具,头上置镏金银冠,脚穿金花银靴,尸体全部裹银丝网络,并带琥珀缨络,腰部束金丝带和银片带,带上悬配不同的金、银、玉件和工具,公主的耳、手、腕、指上均带有金银、珍珠等饰件。此外,随葬器物极为丰富、精致,为金银、玉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等贵重材料制成,其中多数罕见品,是辽代文物的精华。墓道东西两壁和前室东西两壁,画有反映墓主人生活场景的壁画,其中《出行图》《归来图》最具艺术特色。

墓室内壁画

墓室内壁画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成为辽代考古的重要成果,被公布为全国“七五”期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一是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是辽代中期契丹贵族墓葬的典型形制,且保存完整,对研究辽代契丹族墓葬形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是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随葬器物极为丰富,完整地体现了契丹大贵族的殡葬习俗,为研究辽代契丹族宗教、风俗及与宋朝、汉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三是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壁画丰富,具体的反映了辽代早中期绘画的特定风格,成为契丹绘画历史发展过渡阶段的重要标志,为研究中国美术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萧氏家族墓地理位置

03.

哈民遗址

哈民遗址全称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境内,距通辽市城区50公里。该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已探明的核心区面积17万平方米。2010年开始发掘,已发掘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500多件,出土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植物种子80多万粒。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哈民遗址博物馆

哈民遗址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中华三大史前奇观、一大改变”。第一大奇观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丰富、遗迹现象之震撼,在世界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极为罕见的。第二大奇观是:遗址内发现了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房屋构架遗迹,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形态和建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第三大奇观是:房址内发现了大量凌乱堆弃的非正常死亡人类遗骸,特别是其中一座仅十八平方米的房址内就发现了97具人骨遗骸,将史前那个重大灾难事件原生态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堪称中国史前之最。一大改变是: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而且使科尔沁地域历史实证足足提前了一千多年,改变了史前科尔沁地区一向被视为边塞蛮荒之地的认识,充分证明了通辽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哈民遗址展示馆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方投资近2亿元,建设集遗址保护、文物展示、考古体验、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哈民考古遗址公园。现已完成遗址博物馆、保护展示馆、主路、广场、办公服务区、18公里旅游专线等主体及配套服务设施,2016年8月对社会公众开放。截至2020年12月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及各类游客、团体近20余万人次。2019年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现正为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积极筹备中。

04.

南宝力皋吐遗址

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址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约40公里处,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该遗址距今约4500年至5000年,遗址总揭露面积11900平方米。南宝力皋吐遗址由聚落遗址和墓葬遗址两部分组成,因发现于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的南宝力皋吐嘎查而得名。已发现并清理新石器晚期墓葬395座,生活遗址18处,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各类精美文物1500余件。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文物之多、发掘面积之大、获取资料之丰富,为东北地区所罕见。2006年至2008年,该发掘项目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并入选国家文物局举办的“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学论坛”六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三等奖”,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南宝力皋吐遗址博物馆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发掘,是内蒙古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获取遗物最为丰富、文化面貌极其独特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首次发现了几支重要遗存的共存实例,为研究各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关键材料。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文物保护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出土文物的保护、展示和陈列工作,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地方政府于2015年开始在南宝力皋吐遗址处建设3700平方米的“南宝遗址博物馆”。现已建成博物馆、户外房址复原展示区等,停车场、办公服务用房、游客休息区、景区标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现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安防设施基本完善,2016年南宝力皋吐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自治区级考古遗址公园。

南宝力皋吐遗址展示馆(区)

南宝力皋吐遗址的保护利用对进一步保护和研究历史文化、挖掘文化产业潜力、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终审:吉艳敏

复审:王佐政

初审:王猛

编辑:牛菲菲

音频/文字/图片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美丽内蒙古】节目、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网址:wlt.nmg.gov.cn

|联系我们:mail@nmgwlt.cn

觉得好看,随手“在看”

Hash:846911a9a8301acf176461136e5ed2806834cfc8

声明:此文由 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