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地域文化的惊人发现:北有山海关 南有辰龙关

幂幂之中的历史轮回,牵出南北两座“第一关”。

三百多年前的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镇守山海关明朝大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拱手让出“天下第一关”,十万满清铁骑由此横扫天下、建立王朝。仅仅三十年后,吴三桂自立为王起兵反清,兵败长沙后残部退据云贵,沿湖南沅陵布防凭辰龙关之险固守,不料清军得当地乡民引导、抄小路绕进辰龙关,近乎诡异的历史轮回就此上演。清军攻进辰龙关后同样势如破竹,占沅陵、入贵州,一路平定西南。后来朝廷立碑纪功,敕封“天下辰龙第一关”。

——辰龙关在大清立国的历史节点上与名满天下的山海关比肩而立,如烟往事深藏功名,似水光阴令人感慨。六月夏初,记者一行赶赴沅陵,展开辰龙关探秘之旅。

湖南入黔滇唯一的官马大道

从县城沿长吉高速(长沙至吉首)驱车东行百里,到达闻名已久的官庄镇后再沿官五公路(官庄至五强溪水电站)前行数里,下车沿溪徐行,连绵青山映入眼帘——远远近近群山夹溪、奇峰高耸、林密谷深、自成胜景。一条弯弯曲曲的马路伸向两山断开的幽深隘口,这便是传说已久的辰龙关。清同治年间《沅陵县志》描叙:“辰龙关县东百三十里,关外万峰插天,峭壁数里,谷径盘曲,仅容一骑。”眼前已经拓宽的隘口虽已畅通无阻,但两边峭壁林木丛生阴翳蔽日,嗖嗖清风贯穿数十步隘口,令人顿生恍惚隔世的清幽之感。林则徐嘉庆二十四年途经辰龙关,泼墨写意沿途风景:“曲磴远垂线,连冈深掩扉。路穿石罅出,云绕马蹄飞。栖鸟不敢下,岂徒行客稀。”

辰龙关前有界亭驿(距关1公里),后有马底驿(距关30公里),是古驿道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历史渊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秦汉设西南驿道之始,只因地处偏远西南夷、未入朝廷“王化地”,隋唐以前史料难寻。据《湖南传统商路》研究,自中原湘西通滇黔的主要商路古已有之,因连年战乱、武装割据而时断时续,唐宋因袭汉制,疏通各地驿道、重建驿馆,至1265年宋朝末年设立界亭驿、马底驿,辰龙关官道重见天日。经元明两朝建设,清代湘黔驿道已成为湘西地区京都通往滇黔唯一的“官马大路”(其余四条支线为“小路”),线路从长沙经桃源,向西折往辰龙关,经界亭驿、马底驿、辰阳驿(今沅陵望城坡)等,与贵州玉屏驿道相连,沿线出产的碣滩茶安化黑茶均需走这条大路北上京都、满蒙,南下越南缅甸。《湖南省志》(1996年版)记载:自乾隆至光绪年间,界亭驿、马底驿等湘黔驿道的驿站“各设马45匹、排夫75名,比长沙、湘潭、衡州(衡阳)等中枢大驿都要多”。辰龙关官马大路的显著地位堪称中国南方的“丝绸之路”。

官庄镇老年大学校长、退休教师陈兴恬告诉记者,同样是官马大路的驿站,辰龙关前界亭驿又明显不同,驿站规模最大时“设马108匹、健夫50,扛夫179”,“驿设刑监,关押过往犯人”,因人流密集、规模过大,驿站还设有全国少见的驿丞衙门。到晚清时期,省级会馆大集、店铺林立,繁荣景象堪比关后十里的官庄大镇。是什么原因成就界亭驿的显著繁荣呢?有人认为辰龙关地势险要不利夜行,行客至此宁愿暂住一晚白天过关;有人认为辰龙关盛产茶叶,茶马古道贸易火爆使然;也有学者认为辰龙关是中原文化与湘西苗蛮文化的天然分界线,迁客骚人至此易生去国离愁,往往在界亭流连不已……个中缘由难以一一辨析,古驿道、古驿站就这样与辰龙关说不清、道不明地紧密联系着。

官马大道遗址

康熙年间的辰龙关大战

雄关高耸, “上扼滇黔,下控荆湘,为京都至西南之锁钥”。但真正造就辰龙关“第一关”盛名的,则是康熙年间的那一场大战。

沅陵本土作家民俗学者熊振起介绍: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自封“周王”攻打长沙,屡屡失败后一病不起,其孙吴世璠即位退守云贵,派部将吴应麟屯兵辰州府(沅陵),凭辰龙关天险与清军周旋。辰龙关一带山势险峻、连绵起伏、少有隘口,易守难攻。吴应麟扼守辰龙关三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军对此无可奈何。巧合的是,当年吴三桂主动打开城门让山海关轻易失守,他的后人也因内应指路导致辰龙关轻易攻破。

《辰州府志》记载:吴应麟驻守沅陵军纪涣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窃据辰龙关三年,“四野淫掠,委骨成邱”。当地乡民口口相传,当时吴军为了取乐,甚至将无辜百姓抓来,五花大绑拖进竹林,弯下楠竹、削去枝叶,将竹尖插入百姓下体,然后松开楠竹,借楠竹弹力将绑者射向空中,惨状不忍目睹。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乡民向梦熊、王玉美、蔡斗还不堪其辱,主动向清军将领蔡毓荣献计,引清军抄小路绕过辰龙关,里应外合一举攻破辰龙关。清军从此一路向西,连克沅陵、镇远贵阳,仅用一年时间便剿灭吴世璠、平定大西南。

辰龙关一战名声大振,朝廷敕封“天下辰龙第一关”立碑关前,辰龙关从此以比肩山海关的赫赫声威高耸大清一朝。据原官庄镇文化站长侯建新统计,有清一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一般文士,凡经辰龙关者,多有诗文记述,目前收集到的诗作仅以《辰龙关》为题的就达40多篇,其中不乏高官、名士佳作——蔡毓荣之女、敕封一品皓命夫人蔡琬,辰龙关之战四十年后途经辰龙关,睹景思父,赋诗一首:“一径登危独惘然,重关寂寂锁寒烟……残碑洒落诸军泪,苔蚀尘封四十年。” 晚晴宰相张百煕过辰龙关,赋诗“万里晴翠扑空来,鸟道盘迂一线开。北向峰峦千树合,南征兵甲几人回……”。名士查慎行、何绍基、王岱等,游历辰龙关莫不为之动容,均有《辰龙关》诗文传世。

上世纪五十年代,辰龙关敕封石碑因修建水库被移作水库基石,一度风光无限的“第一关”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民间口口相传不绝。当地老人黄绍禧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安江读师范,亲眼看到当地村民每逢争斗,常以“打进他的辰龙关”自诩,足见辰龙关大战影响之深。

辰龙关碣滩茶当贡品上千年

辰龙关以关命名,地形险要、扼守湘黔官道要冲,却不像历史上有名的山海关、娘子关嘉峪关等建有高大的城墙,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道稀有的风景。

深谙当地人文地理沅陵茶叶协会会长张干发认为:辰龙关地形过于险要,“仅容一骑”的隘口不利大军行动,在此筑城虽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进攻一方几无胜算,必然会绕关而走,就此筑城费时费力又难以产生实战效果,东汉马援征讨五溪蛮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武陵蛮单相程发动武装起义,一代名将马援率四万大军前来镇压,经水路在沅陵壶头山与单相程展开激战,奈何起义部队据高凭险,马援损失惨重无法取胜,最后感染风寒客死战场。马援军队得水路之便尚且难过壶头山,如果走陆路攻辰龙关更无任何胜算。

张干发进一步说明,清代辰龙关大战条件特殊,当时防守一方仅剩残余只能凭险困守,进攻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又得乡民之助,无需劳师远行,因而才发生辰龙关的攻守大战。战后清军连战连胜、平定西南,全国一统江山后自然更无筑城必要。

有关无城多少有点遗憾,但丝毫不减辰龙关的特有魅力。康熙四十三年冬,提督俞益漠《抚红苗夜度辰龙关》有诗为证:“路入桃源尽是山,冲寒破螟踏辰关。门将石磴迷高下,缘乏藤萝费仰攀。历落马蹄行树杪,依稀星斗挂崖间。车书一绕尊王化,何用岖嶔障百蛮。”乾隆进士钮汝骐在《辰龙关》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飞将急前锋,危关实要冲。虚声经亥豕,间道出辰龙。六诏惊天降,群蛮扫地从。皇威清万里,徼外乐耕农。” 一句“徼外乐耕农”,道尽几十年后辰龙关里天下太平、民事耕种的繁荣景象。剔除诗歌中吹捧皇恩浩荡的成分,即使凭借车水马龙的古驿道、供奉朝廷上千年的碣滩茶,辰龙关也足以在文人的诗词唱和中绚丽千古。

沅陵碣滩茶,唐代成名。唐睿宗李旦初时被贬辰州(今沅陵),与胡家溪胡员外之女胡凤姣相恋,后回朝即位,差人接胡凤姣进京。官船由沅水东下,途至碣滩,胡凤姣品尝碣滩茶,觉得甜醇爽口,十分欣赏,便带回朝廷,赐文武百官品饮。碣滩茶从此名声大躁,列为贡品。辰龙关、界亭与碣滩相距不远,引种碣滩茶后来居上。唐朝宰相权德舆在《陆贽?瀚苑集》序中说:“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盛行,极先摘者名曰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

陵县人大副主任田官武告诉记者,辰龙关一带出好茶,秘密就在这里独特的峡谷小气候和紫砂土质里。辰龙关属丹霞地貌,山体高耸、林木苍翠、连绵蜿蜒、山水相间,形成独特的峡谷小气候,生态优良、气温清凉、湿度适中、无阳光暴晒,类似武夷山峡谷气候,特别适合茶叶生长。山中紫砂岩经长期风化,形成紫砂土梯田,土质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对提升茶叶品质很有帮助。辰龙关碣滩茶芽条肥壮紧细、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完整,采用传统半烘半炒工艺,香气清爽、汤色翠亮、滋味浓郁、饮后余甘,堪称茶中精品,直到清朝晚期都是朝廷青睐的贡品。

时光跨越百年,即使后来驿道废弛、辰龙关不复当年熙攘,萦绕着碣滩茶香的辰龙关始终保持着某种高贵气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举办中国茶文化周,由沅陵县茶叶协会选送的碣滩茶及湖南官庄干发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碣滩银豪”,分别摘下“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和“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桂冠。

让世人铭记“南有辰龙关”

一场历史烽火,将辰龙关与远隔数千里的山海关神秘地联系在一起。即使在辰龙关上千年的驿道文化、茶文化历史长河中,辰龙关大战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当地文史专家仍然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句“北有山海关,南有辰龙关。”

这是某种执拗还是别有深意呢?记者不得而知。仔细想来,辰龙关在大清立国的历史节点上与山海关遥相呼应,文史专家这个提法有史可据、并无不妥。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句“南有辰龙关”石破天惊,以辰龙关的发展走势,如何载得动天下人的满眼期待?

——事在人为!黔中故地新沅陵,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疼”的地方,旅游开发厚积而勃发,近年来接连打出文韵沅陵、水韵沅陵、绿韵沅陵、茶韵沅陵四张锃亮的旅游名片,入列全省创建全域旅游范县,成为张吉怀精品旅游线路桥头堡,与张家界凤凰构成大湘西旅游“金三角”,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3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9亿元,是怀化旅游名副其实的北部增长极。站在全域旅游的新起点上,沅陵县委、县政府又依托辰龙关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产业根基,沿茶马古道和古驿道打造“辰龙关百里九乡十万亩茶旅融合产业园”,将旅游休闲与茶文化体验相结合、特色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相结合,在全国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上抢得先机。全县上下奋力实干,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基础建设配套,先期启动以辰龙关为中心的碣滩茶十里茶廊建设,垄垄茶园依山延伸,座座古桥修葺一新,沿河堤岸、景区道路保留自然形态除险加固,高华山自然风光与辰龙关文化底蕴无缝对接,精准的旅游设计渗透到每个细节,走出历史尘烟的辰龙关越建越奇、越变越美,又怎么会载不动人们的满满期待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关不在大,有韵则灵。在全域旅游的盛世版图上,精思谋远笃行者必有大成,我们期待着——让世人在心底深深刻下“南有辰龙关”!

通讯员青松

Hash:6c2135e98cdd7111e052946f139f0ca765f53ecd

声明:此文由 边城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