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名山丨天台山古洞石刻之迷

2017.3.10丨NO.160

你来了啊 坐下来喝杯茶吧

点击上方蓝色『溪文化

即可关注收听

本溪,一座群山环抱的城市,绵延的群山赋予了这座城市深沉的气质,更赋予了这座城市大山的情怀。要读懂本溪,必然要走进群山。亲近那里的草木,品读那里的故事,感受山的馈赠,你就能了解本溪的文化,读懂本溪的性格。

如果您是一个热爱本溪的人,

如果您是一个行走本溪的人,

如果您是一个关注本溪文化的人,

那么就请和我们一同开启寻山之旅,

让我们探访散落在本溪境内的文化名山

笔下山风阵阵,那是大山自述的故事;

纸上云卷云舒,

绽放的是山上山下的自然人文美景

字里行间的花开花落,

别有一番山里山外的人世沧桑。

这将是一段段关于大山的故事,

更可看做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独白。

(向上滑动启阅)

名片

【中文名】天台山

【别 称】河北大山

【地 址】本溪满族自治县城东北侧,小市镇上堡村北面。

【特 点】山势陡峻冲霄入云,山脚下,古称衍水的太子河忽缓忽急的从它身边由东向西蜿蜒而过,汇入辽河直奔渤海。

【关键词】古洞、摩崖石刻

1

——事情缘起

2016年12月1日,本溪满族自治县图书馆副馆长张强找到笔者,带来两张照片,是他不久前登山时拍摄的。他说,这几年他和“驴友”们把本溪市、县境内的高山都登遍了。在县城东北侧小市镇上堡村北面,县城人俗称河北大山《奉天通志》称为天台山的一处崖壁上有一古洞,村里人称老和尚洞洞口附近有一处摩崖石刻,有二三百字,都是文言文,无标点符号,他看不明白是啥意思,让我帮着解读。

我把照片留下,慢慢琢磨。全碑文共281个字,标题是11个字——《天台太平岩獾广峒碑记》,正文加落款270字,正文及落款中有20个字模糊不清,无法辨识。但碑文的标题和正文中的“丙戌之中秋”“戊子中秋”“四十七年中秋”等字迹仍然十分清晰,为进一步的考证提供了依据,碑文中的故事也引起了笔者的好奇。要想揭开这块磨崖石刻的秘密,仅靠这两张照片是远远不够的,非到现场一探究竟不可。

2

——现场勘察

笔者现场记录碑文

2017年2月15日上午,笔者在张强和同事谢英凯陪同下,穿上带冰爪的登山鞋,从王姑祠处下车,用了一个半小时,爬上了县城可视范围内这座最高的山峰。

仪器显示,这座叫太平岩的山峰海拔831米,顶峰有一高约40米,宽约70米大体呈三角型的峭壁,獾广峒洞口直径约3.5米,嵌在悬崖中央。磨崖石刻离地面约有3米高,石刻有文字部分高约2米,宽约1米,与洞口距离约15米,石碑下方海拔795米。洞口与石碑之间有一条栈道相连,但栈道损毁严重,我们无法进入洞穴内部。

笔者在谢、张两人帮助下,爬上了石刻底部,对碑文进行了现场辨识,谢英凯拍摄了洞口、栈道及磨崖石刻,为我进一步考证提供了帮助。

此洞下方的山势比较陡峭,大多在45度以上,行人难以站立,但在洞子下方东侧约100米处,有一处相对平坦的长条状山地,宽约10米,长约15米。我们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件农家实用的石器,一个是直径104厘米,厚40厘米的磨盘,一个是内径34厘米的石臼。这两件石器的材质和附近裸露山崖的材质一致,应是就地取材,由石匠打磨完成。这是此洞曾有人类居住,且从事过农业生产的物证。

如果有人居住,饮水如何解决?张强告诉我,山的一隅有个叫水缸的地方,从砬缝中常年有水流出。山下春天采山菜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渴了就到此处喝水。

3

——碑文里的故事

山后,我对碑文逐字逐句进行了认真的揣摩推敲,无法辨识的字只剩6个了。我断句后发现,这碑文竟然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盛京城东南二百里,有个叫天台山的地方,山上有个太平岩,岩上有个獾广洞。自大清开国以后,这地方的事情逐渐被人们所知晓。

僧人释明普,是江南姑苏人氏,中年剃度出家为僧,远游朝谒名山,来到这里。有崔、王二位老汉告诉他:后山上有个獾广洞,是一处古迹。僧人便上山去看了,竟然觉得这地方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丙戌年(1706年)的中秋时季,便登上山建茅屋居住。崔老汉的长孙崔世荣组织众人协助修建,崔世荣的奶奶汪氏又组织信佛的居士捐资塑造阿弥陀佛铜质佛像一尊送上了山。戊子(1708年)中秋工程全部峻工。人们相信,这香火可以持续到千秋万代了。

天地的道理,生生不息,生成与毁灭,交替代谢,或因理或因势,总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后人不像前人那样去做,这些古迹也就变化成为草莽区域了。以前建成了,后来毁掉了,然后又建成了,这就叫生生不息呀!此洞焕然一新,这就是因袭前人的作为而作为的呀!四面八方来此山此洞观景、修佛的人,当知阿弥陀佛的愿望是普渡十方娑婆世界的一切众生啊!是为记。比丘德宏普撰并书。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年)中秋望日,会首崔有运率孙崔世荣仝立。

至此,碑文的谜底就全部揭开了。

4

——碑文传递的信息

石臼

一是天台山的名字由于已久。“天台山,城东八十里,由兴京烟笼山来脉,曲折行回入本境,结成巍峰,蔚然秀拔,太子河前横如带(《奉天通志》卷七十五·山川九·各县山水·六十一页)”。天台山的名字笔者最早见于修撰于1927年的《奉天通志》,但此碑文告诉世人,三百多年前天台山的名字已经广为人知了。明普和尚喜欢“迢谒名山,云游斯地”。可见在当时,天台山已经是关东名山。所以才有明普和尚是从遥远的姑苏城慕名而来。而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城居住的人们习惯上以方位给山起名,俗称为河北大山,这真是辜负了天台山的雅号了。

二是佛教对本溪满族自治县影响久远。以笔者目前所查阅到了资料分析,本溪县有史料记载的寺庙最早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位于古镇碱厂的宝峰寺。位于天台山西北二十里的温泉寺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刚刚完成一次重新修葺。修建后的温泉寺“金碧交错,幡幛琳琅,狮座莲台,庄严敬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天台山太平岩,明普和尚在崔氏祖孙的帮助下,也完成了一次弘法活动,并将此事镌刻在崖壁之上。落款处,“比丘德宏普”五个字让笔者怀疑上山的可能是三个和尚,法名分别叫明德、明宏、明普。

三是崔王二族较早落户与天台山下太子畔。从碑文中可知,当时天台下山的崔姓已是大户。在300多年前,天台山下太子河畔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村落了。

关于崔姓什么时间落户于本溪县上堡、下堡一带?笔者曾经询问过现年91岁的崔兆丰老人,他说:“我们祖籍在山东云南(登州府),祖辈崔仓、崔山求生闯关东到东北,先落脚在新宾太子城,老祖坟就在太子城。树大要分枝,后来分散到小市上堡、下堡、富楼、泡子沿和马城子。我们这支扎根在马城子。”

2月15日下午,笔者一行三人从太平岩下来,到上堡村里遇到一位刘恩国(64岁)老人,他说:“我小的时候就上过那个山洞,碑文和栈道当时就有,是个古迹。崔家在上堡是老户,有三四百年了。咱本溪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位县长叫崔朋万,就是这支人。”

但笔者不是考古专家,也不会使用碳十四检测之类的手段,仔细琢磨,也有疑问:其一,碑文中俗用字、简化字用的较多。比如台、岩、明、旧,这些字是否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使用,有待于进一步去考证。其二,此碑如果确实有三百年历史,为何新老县志中均无记载,市县文物考古部门均不知晓?其三,这个神秘的古洞因栈道损毁严重笔者无法进入,明普和尚在此处住锡多久?后来的去向?洞内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疑问还有待于方家前来,一一揭示迷底。

那天中午,考察、拍摄完碑文,我们一行三人手足并用爬上积雪没膝盖的太平岩峰顶,远看东北方大约一公里外海拔922米的天台山主峰巍然耸立,此山当地人又叫对面洞山,因悬崖峭壁之间仍有一个神秘的古洞面得名。而此山后面更远处海拔1036米的歪嘴咬砬子山峰此时已被云雾遮掩……我不知道,这一座座巍峨山峰下面还有多少神秘的故事等待着今人去寻觅去发现去探究。

5

——碑文原文

天台山太平岩獾广峒碑记

盛京之东南二百有天台山太平岩獾广峒焉自大清□□以来事迹成其所廣矣比丘明普係姑蘓人也中年祝髪迢谒名山雲游斯地有崔公王公而谓僧曰□□之后有獾广峒乃旧迹也僧至彼观看如旧识乎丙戌之中秋登山结茅而崔公之长孙世荣导众重修世荣之祖母汪氏领众仝铸弥陀佛金像一尊至戊子中秋而告成为百千万年之香火也夫天地之理生生不息成毁也代谢也理势相因而然也后人不继前人之为而为之则迹化为草莽之区也成而毁毁而成乃生生不息之意也斯峒一新因前人之为而为之四方覩修者登斯山上斯峒当知弥陀之愿而普利娑婆之不尽也是为记□□比丘德宏普撰并书皇清康熙四十七年中秋望日会首崔有运率孙崔世荣仝立

注:上文中“□”标识为碑文中文字模糊未能辨识之处。

寻找文化名山之天台山

解读山水文化·特别策划

文 / 张杰贵

摄影 / 谢英凯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溪日报·洞天周刊

本溪日报

《洞天周刊》、《溪周刊》、《关东风》画刊

投稿地址

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东明路59号本溪日报社

601编辑部收

邮编:117000

投稿邮箱:bxzongyi523@163.com

电话:024-43219444

Hash:7b7747cc5703c6b3d221935c7c273eef1473a442

声明:此文由 溪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