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城的前身是什么?如今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你一定得看看!

第四集:迪化城的前身是个土围子

如果您仔细研究乾隆年间的

《迪化州属安西北路图》,

就会发现“巩宁”被标注为“城”,

而迪化则称之为“州”,

这“一城一州”又有哪般玄机?

《迪化州属安西北路图》

■纪大椿:“清朝的制度,省以下设立‘道府厅州县’,‘道’在民国时候继承下来了,变成‘区’,‘府厅州县’都归并成‘县’。‘府厅州县’就是一个概念,就是大小有区别,有级别上的限制。”

清代文献中关于“道府厅州县”的记载

《镇迪道总图》中,可见新疆当时的部分道府厅州县

按照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老所长纪大椿老先生的解读,

这迪化城是迪化州的州城。

在设立伊犁将军之前,

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

还一度归属甘肃布政司管辖。

史书中记载:“镇迪道隶甘肃布政司”

在清代“地舆联句”中,迪化州收录在甘肃省名下

乾隆20年,

清军铁蹄踏踏讨伐准噶尔部,

游牧于此的噶勒丹多尔济部族闻风而降。

《清实录》中关于“噶勒丹多尔济降”的记载

《大清一统志》中也有噶勒丹多尔济投降朝廷的记载

■纪大椿:“乌鲁木齐这块地不是打下来的,是当地的准噶尔部落送给乾隆皇帝的。”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局部

清军打前站的协镇

便在一马平川的乌鲁木齐河谷建起一座小土城

这个小官大概从未想到,

如今南门外的这个土围子,

竟然生长出一座国际化都会。

那么,这个乌鲁木齐最早的土城,

究竟有多大呢?

■纪大椿:“有两个说法,《西域图志》《新疆图志》都说是三里,后来在那个《清实录》里头找到是一里六分。一里六分是多大概念呢?算下来0.047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70亩地。”

《清高宗实录》记载,土城周一里六分

《大清一统志》记载,土城周三里

还有史籍记载,土城周一里五分

按纪大椿老先生的估算,

这座土围子小城,

跟现在一个机关单位的院子差不多大,

驻扎清军千余人。

土城修好没两年,

乾隆皇帝便降旨移民四千在乌鲁木齐屯田。

清代文献中记载的乌鲁木齐副都统,乾隆27年给朝廷的奏折,“乌鲁木齐屯田兵四千名”

■纪大椿:“就那小土围子蹲上一个团或者一个营的兵可以,你要再搞4000人来种地放不下。为了解决那个移民问题,先盖了1200多套房子,那个小土城里头是放不下,那就再往北。在修房子的时候,另外还修了个城。”

黄色部分为新城区域

于是,清军便在土围子以北

一里多的地方修筑新城

这座城北起如今的小十字,

南到解放北路与人民路的交叉路口,

西至中山路上的红旗路口,

东到人民广场口,

以大十字为中轴,

正南正北方方正正。

和老土城相比,

这座新城又有多大呢?

■纪大椿:“书上讲的清代的都是 ‘营造制’。现在我给你换算,迪化州城是五里四分,接近于正方形,我给它打九折计算,估计迪化州城占地面积是0.545平方公里,就那么点儿。”

按现在的度量衡算,

这座新城占地大抵七八百亩,

是北边老土围子的十倍大小。

■纪大椿:“这个城修起来后,乾隆28年就请示皇帝了,就封了个‘迪化城’。同时报了两个,一个是乌鲁木齐的,一个就是特纳格尔的。现在特讷格尔谁都不知道了,阜康谁都知道,阜康是由城名代替了地名。”)

乌鲁木齐办事副都统给乾隆皇帝的奏折

清乾隆画像

乌鲁木齐城市规划设计院

总工程师蔡美权历数,

乾隆以“启迪教化”为意,

给这座新城起名“迪化”,

同时还御赐了四座城门的名称。

■蔡美权:“这个门叫‘惠孚门’(东门),好像接受了很多国家的好处;这个大一点的就是现在的南门——‘肇阜门’,‘肇’是开始,实际上无非是国泰民安,物阜民丰的意思;这个叫‘丰庆门’(大西门),西面好多提到是丰收;北面是‘憬惠门’。”

东门惠孚门旧照

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

描述的“初开两郡”,就是这新旧两城

东惠孚

西丰

南肇阜

北憬惠

这些古老的城门如今早已踪迹皆无

只是在史书中留下两百多年前的印记

这座城市在不断地生长着

跨出城门的阻隔

延伸、蔓延

就像一棵古树

扎根于此

根深叶茂

Hash:77a6a8afc526a1e3768d8e2bd14f208acde394f9

声明:此文由 先锋96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