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城隍庙

说到城隍庙,可能多数茶陵人会想到秩堂乡,因为那里现在还有座城隍庙。不过,真正的城隍庙在县城,在那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南宋古县城里。当然,这早已成为了历史,现在也只是留在记忆里的遗址罢了。那座高大肃穆又透着几分神秘的古建筑,已于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了。拆得彻底干净,已难觅其踪迹。现在人们口中的“城隍庙”,只是一个地名而已。

老城隍庙坐落在距离犀城广场东北方2公里,洣水河南岸的南宋古城墙下。与正南方400米处的工农兵政府旧址遥相呼应。

小时候,我上学时就从城隍庙门前经过。依稀记得,那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有一块较宽阔的坪地,坪前立有一个大牌坊,用青石凿成的牌坊横梁上,刻有“城隍庙”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两根立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城隍庙门口一边一只大石狮,古色古香的两扇大门硕大无比,我们几个孩子合力都开关不了它。门上斑驳的朱红色油漆,被岁月的风霜浸浊成黑红色,门扉上的铆钉门扣已松动,门坎很高很宽,七八岁的孩子进出都很费劲。进门是宽敞的大殿,正对大门,一尊4米高的城隍爷木雕塑像,目光如炬。可能是长时间没扫尘的缘故,眸子上落满灰尘,目光里透着几许落寞凄凉,甚是瘆人。如果不结伴,我绝对不敢独个儿进去。

穿过正殿旁边侧门,便进入了城隍庙内院。内院比前殿大很多,院中间是一口用麻石砌成、边长约10米的四方天井。绕天井是一条宽大的回形走廊,其形状类似北京四合院。回廊的建筑材料全是木料,天井边支撑廊檐的12根大立柱,直径在40厘米之上。柱上和廊檐装饰板上,都雕刻龙凤麒麟等图案,刻纹镀有金色。回廊外侧有近20间大小不等的厢房,当时房子大部分是空的。只有紧靠大殿处那间住着庙祝,也是城隍庙唯一的守庙人。

城隍庙有21亩耕地的庙产,庙祝把耕地租出,租金和香客的敬奉便是他的生活费,当然,每年还要对庙宇进行维护修缮。

庙祝是个和善的老人,我们常缠着他讲城隍庙的故事。

城隍庙始建于南宋晚期,至拆除时历经近700年,其间经过数次重建。至清末民国初,城隍庙的香火达到鼎盛。庙里工作人员最多时有10多人,每年都举办庙会,抬“城隍老爷”出巡,声势十分浩大,持续时间达月余。

由于县城地处洣江河畔,地势低洼,常遭水涝。从民国后期开始,县城逐渐西迁南移,城隍庙的香火也随之衰落。至上世纪60年代,茶陵县城已全部移出南宋古城墙之外。繁华散去,城隍庙渐渐地褪去光华,淡出人们的视野。由于长年失修,当时的城隍庙已被岁月浸蚀得风雨飘摇了。

1968年,县政府把城隍庙连同21亩耕地,划给茶陵县示范农场经营,农场将其命名为“城隍庙”分场。城隍庙分场当时有5户农场职工家属,20多口人,分住在庙里后院那些房子里。由于大殿那尊城隍老爷的雕像,经常吓哭孩子,农场几个后生便用锯子、斧头,将其劈成近1吨柴火,填进了人们烧饭的灶堂。至此,尘归尘,土归土,城隍爷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第二年,城隍庙便被拆了,在原址盖了两排平房。这些平房至今还在,那个地方还叫城隍庙,可城隍庙却已然成为了过去,只能朦胧地存于我们儿时的记忆里。

来源:株洲晚报(2020年12月31日A14版)

作者:欧阳跃

编辑:晓玲

Hash:9b24a667757124a846d0321602be578190661589

声明:此文由 茶陵生活百宝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