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巩义窑洞走出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巩义窑洞走出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1993年郑州家中

位于巩义市河洛镇董沟村一处小院里,4孔土窑洞前,枣树叶儿依然葱翠。1923年的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就出生在这里。

苦水泡大的“名角”

如今的河洛镇,物阜民丰,时和景丽。可常香玉出生时的贫困,现代人难以想象。那时,她还叫张妙玲。

因为贫穷,张妙玲的4个姑姑都当了童养媳,饱受虐待,其中一个被打死,一个被打残。在冬闲春荒接济不上时,妙玲就跟着她奶奶,时不时去外地讨饭,磕磕绊绊地长到了七八岁。

8岁那年,为了避免让妙玲再当童养媳,她会唱豫剧的父亲,一头挑着铺盖卷儿,一头挑着她,摸黑偷偷逃出董沟村,从此流落江湖

豫剧起源于河南,现在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咏叹调”。可妙玲的父亲,虽说会唱戏,离家后不仅自己下煤窑,还让她也学唱豫剧,只为了让家里人吃上一口饭。

为了把9岁入行的女儿培养成才,妙玲的父亲教她:“上了台,戏比天大”“戏是苦虫,不打不成”“吐字不清、道字不明,等于钝刀子杀人”。

有一次,因妙玲踢腿没到位,父亲拿出鞭子举手就打,直到把她打得昏死过去。她含着血、流着泪,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地反复吟唱,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好不容易能够登台了,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族人,却认为“戏子”下贱,妙玲要唱戏,就不准姓张。父亲与她的义父常老大,只好给张妙玲起了艺名“常香玉”。

当年,为了“赶场子”,常香玉白天唱戏,晚上还要“赶台口”。近的一二十里,远的四五十里,也必须天明之前赶到。即使困了、累了,她还要练着功走路。

超出常人的努力和灵气,让常香玉13岁就能主演6部《西厢》。她的成名之地,是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她回忆说:“那时候我就有身价了,一个月就能挣八块大洋了。”

此后的几十年,常香玉成为豫剧的领军人物。豫剧被她带到了祖国的天南地北,带到了维也纳克里姆林宫……让豫剧由一个地方戏种,变成了全国老百姓广为传唱的地方戏。

“两个省主席,不如一个常香玉”

距离董沟村不远,就是“刘振华庄园”。上世纪30、40年代,刘振华和他的兄弟刘茂恩,曾担任过河南省和安徽省主席(省长)。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刘振华庄园”也看起来富丽堂皇,远超“香玉故里”。

河洛镇才南的伊河河,民国时期经常决口,当时的政府不闻不问。刘振华、刘茂恩有钱盖庄园,却没钱帮乡亲。

1945年秋,本来已经准备结束洛阳演出的常香玉,抱病演出了20多天。她把演出所得,购买了400多袋面粉,捐给在雨水里泡着、将要决堤的老家。她的河洛老乡以面粉为工钱,修筑了一条约高10余米,长80余米的石坝。

直到现在,当地村民说起“香玉坝”仍然赞不绝口。当地还流传着80余年前的一句顺口溜,“两个省主席,不如一个常香玉”。

常香玉帮助的,何止是巩义人。民国31年(1945年),不计其数的河南人受“水、旱、蝗、汤”所害,沿着陇海铁路陕西逃荒。常香玉专门登台义演,为逃难的河南灾民及其子女募捐。那一年,她只有22岁。

即便这样的好人,在旧社会仍然没有活路。1945年,因为反抗帮头欺侮,常香玉只好吞金戒指自杀进行抵抗。1947年10月,为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丈夫陈宪章,她几近倾家荡产。

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称号

熟悉常香玉的人都知道,由于在旧社会受过苦,她的生活习要用“抠门”来形容。常香玉从不允许在外面吃饭“乱花钱”,自己的衣服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冬天只吃白菜、萝卜,直到临终家里都是石灰墙、水泥地。

就是这样生活,常香玉却一直忙个不停,让豫剧“顺民心,反映时代”。她博采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等众家之长,形成了深受广受喜爱的“常派唱腔”。她和丈夫陈宪章改编了《拷红》、《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等传统剧目,又创作了《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等现代戏。

“常香玉的戏说农家的事,讲农民的道理,人物形象,甚至包括传统剧目里的帝王将相,也被农民化了。常香玉演的红娘,连脚步都是地道的农村姑娘,活脱脱一个热情洋溢、风风火火的‘河南妞’。”戏剧理论家刘景亮曾经这样说。

“抗美援朝”时,常香玉为国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就是这样的人,常香玉给志愿军捐飞机的故事,仍不断感动着后来人。1951年,全国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常香玉时常想:国家有难,我能做点啥?

当时,常香玉创建的“香玉剧社”,是一家民间剧团。她说服思想有包袱的同事,卖掉剧团最值钱的财产--拉道具的汽车,以及自己的嫁妆和首饰,筹措了到外出义演的经费,和丈夫一起创作、排练了新戏《花木兰》。

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这可是个天文数字。剧团有同事打起了退堂鼓,说咱捐坦克、大炮,不也是爱国吗?常香玉却说,既然已经给政府打过报告,这个承诺不能变。

随后,常香玉把3个女儿留到西安,用了半年多时间,在全国巡演180多场,每天演出3个多小时。最后,义演捐款金额达到了15.2亿余元,超额完成了捐献一架米格15战斗机的目标。郭沫若亲自为这架飞机,题写了“香玉剧社号”5个大字。

1953年4月,常香玉率领豫剧队,还到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180多场慰问演出。前线并不太平,随时面临敌机的野蛮轰炸,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就牺牲在了慰问演出过程中。

常香玉一生到底有过多少次义演,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说,常香玉的一生,是“捐赠”的人生。

2003年12月23日,常香玉正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得知有一场慰问河南民工的演出,她拔掉输液管,在家人的搀扶下才登上舞台。一段《柳河湾》,成为她舞台生涯的绝唱。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郑州病逝,享年81岁。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

人们说,常香玉捐钱捐物,捐献的还有她那分真挚、发自内心的爱。还有首诗写常香玉:“有的人活着,就是没有声响;有的人死了,却仍在歌唱!”

来源:巩义市融媒体中心

收藏

举报

Hash:2da3ffe2c1006c8983175181232ca89cc094bea9

声明:此文由 巩义观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