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文化禹迹︱黛瓦青砖马头墙,飞檐翘角古韵扬

别有洞天》劳创人摄

安居方能乐业。家是最温馨的港湾!老余杭人历来以耕读持家,不管官至几品还是富甲一方,最后都会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安享晚年。于是,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老余杭便有了许多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宅,有明朝清朝民国的,更多是晚清的。

民宅故居,仿佛成色依旧的珠宝散落在长弄短巷之中,让后人玩味不尽。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古宅,探寻古韵古味,以观其屋而知其人……

叶熙春故居

清末至民国早期,众多医家荟萃于余杭县城木香弄内,群医之首就是今后闻名全国的中医专家叶熙春。

叶熙春(1881—1968),字倚春,幼名锡祥,又名其蓁。祖籍慈溪,后迁钱塘。从良渚名中医莫尚古习医,又随晚清浙江大名医之一的太夫子姚梦兰侍诊两年。

叶熙春初行医于瓶窑镇,后悬壶于余杭街道直街木香弄2号。他擅长伤寒、温热、妇科,每治都见奇效。贫病者,拒收诊费,并指定在刘仙芝药号免费撮药。

叶熙春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他积极捐资和集资创办医院,曾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及少数民族重要人士治愈疑难疾病,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耄耋之年还下乡参加巡回医疗

叶熙春故居坐北朝南,宅院面积290平方米,房屋为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院,四周均筑有高出老式二楼的马头式封火墙。

整个主住宅共有房间12间,二楼房前建有楼长廊。进入叶宅大门是宅院天井,天井正前是砖筑半圆形的一开间大的廊门,进廊门后,便是三开间宅院。底层宅院是可拆卸雕刻精细、多姿多彩的花格门;二楼长廊内的住房装有雕刻精细的花格窗。老宅是一座独门独户的宅院,穿过天井是主房的后门,出后门是叶家的膳房、杂房。

吴道台府第

吴道台府第为单体建筑,位于余杭通济桥北的“大操场”方井头17号,是清光绪(1875-1908)时道台吴景祺的府第,吴景祺出生书香人家,曾作为海关道台开埠芜湖

中国成立后,余杭县人民政府曾在此办公。1956年5月至1958年10月为《余杭报》社址,后为居民住宅,对房屋作了分隔,总体格局不易看出。

吴道台府第房屋为砖木结构楼房,画梁栋雕,工艺精细。石库门高2.45米,宽1.45米。宅内有左右有对称的厢房,有后花园。在封火墙顶端,筑有左右对称的两个防火台。宅院围墙长33.2米,宽14.2米,占地面积471.4平方米,建筑面积690平方米。目前保存大体完好,2004年8月被列为杭州文物保护点。

澄清巷潘宅

澄清巷潘宅建于清朝,属宅第民居,位于通济社区太炎路澄清巷10号。

潘宅坐北朝南,为一进五开间、二厢房、二层单檐的砖木结构建筑。通面宽18.84米,通进深11.7米,占地面积约221平方米。院墙高筑,东西二面墙(南端)各开一个石库门;西北墙角竖立“潘眉记墙界”。主体建筑明间4柱7檩抬梁式,硬山顶;东西厢楼屋顶单面坡。正房、两厢屋顶橼上铺油毛毡,上履小洋瓦。一楼前檐柱饰人物纹牛腿;二楼挑出,设前廓,挂落、栏杆雕饰美。

潘宅格局完整、结构稳定、用材考究、装饰精美,保存状况较好,为研究余杭古镇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据说,房屋系清末民初盐商潘眉菽家宅。也有说潘眉菽是位将军

古宅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浓厚的民众情感、醇厚的民俗文化,也折射出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文末,附上一首黄炎培先生赠诗,感受古宅名居里的人文情怀:

黄炎培

中西法治一炉新,

日夕辛苦为人民。

江浙农村行一遍,

家家争颂叶熙春。

追忆隽永旧时光,追寻美好新征程,

下期见……

Hash:bb6d039c77b354be3b7e808a155a9620e375dc71

声明:此文由 老余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