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发现晋公墓!山西目前最大东周墓资料全面公布!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邱家庄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庄村北的鸣条岗东端,西距县城约2公里(图一),为两周时期大型遗址“上郭——邱家庄遗址”的一部分。墓地所在的鸣条岗为由西南向东北地势逐渐升高的长条形台地,涑水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台地西侧。

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化旅游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闻喜县文化和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邱家庄墓地大型墓葬M500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位于墓地北部,北距台地北端沟边约120米。目前邱家庄墓地考古勘探共发现五组大型墓葬,M5001为其中一组大型墓葬西侧的一座(图二)。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二 邱家庄墓地M5001及大型墓葬位置分布图

墓葬形制

M5001为一座有墓上建筑的大型竖穴土圹墓,现由墓上建筑夯土基址、墓上台阶式遗存和凹槽以及墓室构成(图三、四)。

▲图三 M5001平、剖面图

▲图四 M5001全景(上为北)

(一) 墓上建筑夯土基址

墓葬上方原有墓上建筑,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仅存墓上建筑的夯土基址。揭露厚约0.35米的耕土层后,除西北角地势较低不存外,其余各处均发现墓葬上方残存厚约0.6米的墓上建筑夯土基址,夯土基址南北长26.6、东西宽21.6米,超过墓口范围。夯土基址外围一周是由板瓦和筒瓦组成的散水类护坡,板瓦和筒瓦错落铺筑,斜向内约45°,现仅存东北角局部未被扰动,其余不存(图五)。

▲图五 M5001墓上建筑夯土基址外围护坡

(由东向西摄)

板瓦和筒瓦尺寸、规格大体一致。板瓦正面为素面,背面饰竖向粗绳纹,上有四个瓦钉,长49.5、宽28.5、厚3厘米(图六)。

▲图六 板瓦(正、背面)

筒瓦正背面均饰竖向粗绳纹,背面有两个瓦钉,长51.5、宽18.5、厚3厘米(图七)。

▲图七 筒瓦(正、背面)

(二) 墓上台阶式遗存及凹槽

在墓上建筑夯土基址下、墓口上方外围约1米的区域发现有一周台阶式遗存,且在台阶上发现多条剖面呈不规则半圆形的凹槽,凹槽口径多为0.4~0.8米,个别超过1.2米,每边各有凹槽9条,共36条(图八)。

▲图八 M5001北侧台阶式遗存及凹槽

台阶式遗存壁面粗糙,发现有工具痕迹,上平面较平整,与墓上建筑夯土基址相接,这一高度应为原始地面的高度。在对北侧西起第二条凹槽解剖后发现,此凹槽南端通向墓室,且与墓室填土一起夯打而成,北端未超出墓上建筑夯土基址范围,上部东西两侧呈圆弧状,下部方直,底部较平整,长约3.1米(图九)。其余凹槽未全部解剖,但构造、长度应相一致。

▲图九 M5001北侧西起第二条凹槽

(三) 墓室

台阶式遗存下向内出现墓口,墓口以下为墓室。墓口南北长14.3、东西宽13.5米,墓圹方向2°,无墓道。墓葬口大底小,墓底距墓口约17.5米,在墓内共发现四级小台阶。在距墓口约2.6米处,出现第一级小台阶,宽约0.3米;在距墓口约6.1米处,出现第二级小台阶,宽约0.1米;在距墓口约8.8米处,出现第三级小台阶,宽约0.15米;在距墓口约9.8米处,出现第四级小台阶,宽约0.1米(图一O)。

▲图一O M5001北壁、东壁剖面正射影像

在四级小台阶之上的墓壁均有约0.5米高的垂直墓壁,非常粗糙,且有明显的工具痕迹。从墓口至第一级小台阶以下约0.1米的墓壁均为夯土,夯筑质量较高,夯层厚约0.1米,这部分夯土的平面范围与墓上建筑夯土基址的范围大致相当。夯土墓壁以下为生土墓壁,墓壁均较光滑(图一一)。

▲图一一 M5001西南角墓口下夯土墓壁

第四级小台阶下墓室出现积炭层,厚约1.5米,四角的积炭保持原位置,保存状况较好,墓室中部的积炭向下垮塌,深度达5.3米(图一二)。

▲图一二 M5001墓室积炭层

积炭层以下为椁室,椁室中部塌陷较甚,椁盖板保存较好,东西横向放置,每块宽约0.4、厚约0.1米(图一三)。

▲图一三 M5001椁盖板(上为西)

楟盖板以下为棺室,棺板散乱,有明显盗扰痕迹,棺板以下为椁底板,椁底板以下有两根南北向垫木分列东西两侧,每根宽约0.2米,距东西壁均约0.9米,再以下为积炭层、积石层、生土墓底,墓底南北长9.5、东西宽7.7米。椁壁中部外侧有一周由大块青石构成的石板层,由于墓室塌陷,现存石板层摆放不甚规整,且南北两側均有缺ロ(图一四、一五)。

▲图一四 M5001椁室(上为西)

▲图一五 M5001椁壁中部外侧石板层(局部)

墓室下部四壁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生土墓壁、积石墙、积炭墙、木椁壁。墓室内填土经过夯打。墓室上方可见5个盗洞,另在东、南墓壁上各有一盗洞斜穿进入墓室。由于墓葬多次被盗,墓室内人骨散见于各处,经鉴定有一女性,约35岁,依据墓圹方向,头应向北。

出土器物

此墓曾遭受严重盗掘,不见完整或可修复的大件青铜礼器及陶礼器,出土器物多为墓室扰土过筛所得,且以小件或大件之残片为主,共1703件(组),包括铜、金、铁、陶、玉、石、骨、贝、料器等。

(一) 铜器

379件,器形包括铃、兽形饰、鸟形饰、铺首、环、盖弓帽、带钩、辖軎、輨、节约、扣饰、带具、棺环等。

铃 168件。标本M5001:183,顶部平面呈橄榄形,平整,中间有一半环形纽。铃体为合瓦形,两侧略外张,铃口平直,壁较薄。铃身饰雷纹和斜线纹。宽2.2、高3.3厘米,重15.3克(图一六)。

▲图一六 铜铃(M5001:183)

兽形饰 6件。标本M5001:97,俯卧状,垂首向身右侧扭转,圆吻,凸圆目,头顶两侧贴附圆耳,额中部凸出螺旋锥尖短角,背下沉,垂短尾,前肢后蜷曲,后肢前蜷曲。兽身饰圆圈纹内填短横直线纹,前肢饰卷云纹。长4.1、高2.2厘米,重30克(图一七)。

▲图一七 铜兽形饰(M5001:97)

鸟形饰 2件。标本M5001:251,站立状,昂首前视,目圆瞪,眼球中间有凹窝,勾喙,冠贴附于头顶后方,前腹圆鼓,长尾较宽,腹空腔。鸟身饰错金勾连云纹。长6.7、高4厘米,重34.8克(图一八)。

▲图一八 鸟形饰(M5001:251)

铺首 11件。标本M5001:159,铺首宽扁,正面一兽面,双角向外卷垂,末端锥尖,凸圆目,高鼻衔椭方形环,背面中间置长方形铆钉。兽面饰卷云纹。铺首长5.2、宽3.8厘米,铆钉长1.5、宽1.1厘米,环长4.9、宽3.6厘米,重138.2克(图一九)。

▲图一九 铜铺首(M5001:159)

环 21件。标本M5001:415,圆形。表面饰一周斜角云纹。外径4.8、内径3.4厘米,重27.8克(图二O)。

▲图二O 铜环(M5001:415)

标本M5001:184,一大ー小二连环,作“十”字套连,可游动。表面饰一周斜角云纹。大环外径5、内径3.6厘米,小环外径3、内径1.8厘米,重38.1克(图二一)。

▲图二一 环(M5001:184)

盖弓帽 43件。标本M5001:5,顶部呈圆锥状,锥尖残缺,下部作长方形直筒,上细下粗,棱角分明,銎口近马蹄状,近銎端有一对穿孔,器身一侧中部附一弯折实心倒钩。銎内有腐朽的木枝。长4.1厘米,銎口长1.1、宽0.9厘米,重10.8克(图二二)。

▲图二二 铜盖弓帽(M5001:5)

带钩 1件(M50001:243)。器身较短,钩首圆鼓,圆纽加长,短颈长钩。长2.5、高2.3厘米,重9.3克(图二三)。

▲图二三 铜带钩(M5001:243)

辖軎 8件(套)。标本M5001:202,軎呈圆筒形,外端透空而略细,近外端有一周凸棱,内端较粗,作较厚宽折沿,折沿下有一对辖孔,孔内安插条形辖,辖首较大,有一横穿,键为扁条形,末端有一方穿。軎身饰蟠虺纹。高6、外端径3.1、内端外径5.5、内端内径3.3厘米,重218克(图二四)。

▲图二四 铜辖軎(M5001:202)

輨 1件(M5001:203)。圆筒形,较短,器身中部有四个圆穿,两两相对。内径4.3、外径4.7、高2.3厘米,重67.3克(图二五)。

▲图二五 铜輨(M5001:203)

节约 18件。标本M5001:204,长方体,空腔,壁面平整,棱角方正,周壁开三个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穿孔。长3.6、宽2.2、高1.6厘米,重25.6克(图二六)。

▲图二六 铜节约(M5001:204)

扣饰 6件。标本M5001:126,长方形框,一长边中间竖起一外折长钩,钩首上翘。框长4.8、宽3.4、厚0.6厘米,钩长3.1、宽0.7、厚0.8厘米,重45.7克(图二七)。

▲图二七 扣饰(M5001:126)

带具 1件(M5001:13)。由两U形带扣作“十”字形套接而成。一件平面呈曲尺形,端平齐,一端出圆柱状凸饰,曲尺两端均有圆穿;另一件平面呈长方形,近两端有圆穿,一面中间附一较厚环纽。曲尺形带扣凸饰安插于长方形带扣环纽内。曲尺形带扣长4.8、宽2.3、厚0.2厘米,长方形带扣长4.2、宽2、厚0.2厘米,重90.6克(图二八)。

▲图二八 铜带具(M5001:13)

棺环 5件。标本M5001:29,由方钉和圆环组成。钉体为条形,棱角明显,横截面呈长方形,上粗下细,末端微尖凸,钉帽宽大,作半圆形,有穿,衔实心圆环。钉长3.6、环内径1.4、外径2.2厘米,重11.3克(图二九)。

▲图二九 铜棺环(M5001:29)

另有铜器残片88件,器形不辨。

(二) 金器

5件,均为金箔。标本M5001:201,残缺不全,甚薄。残长2.5、残宽2.2、厚不足0.1厘米,重不足0.1克(图三O)。

▲图三O 金箔(M5001:201)

(三)铁器

4件,包括斧1件,凿2件,饰件1件,均锈蚀较甚。

(四)陶器

经拼对,可辨器形者仅1件。

壶 1件(M5001:11)。泥质灰陶。直口,宽折沿,内外缘凸起有棱,沿面成槽,斜方唇,矮直颈,圆肩微鼓,肩部以下残缺。整器磨光,沿面饰暗勾连云纹,颈部饰数周暗弦纹,肩部饰数周宽凹弦纹。手制、轮修,口沿内外均有横向旋痕,肩内壁有手指按压痕迹。口内径10、口外径18、残高11.8厘米(图三一)。

▲图三一 陶壶(M5001:11)

(五)玉器

119件,器形包括牌饰、璜、圭、扣、环、壁、龙形饰、兽形饰及玉器残片。

牌饰 49件。标本M5001:289,青绿色,夹杂大量黑色斑点,半透亮。长方形,较薄,四角方正,四边平直且各有两个凹缺,两两相对。两短边中间各单面钻一圆穿。正面阴线刻勾连云纹,背面光素。背面中部偏一侧有一道解玉痕迹。长4.5、宽3.5、厚0.1厘米,重5.8克(图三二)。

▲图三二 玉牌饰(M5001:289)

璜 15件。标本M5001:62,绿色,局部夹杂浅褐色斑驳,半透亮。弧长约为整圆的三分之,较薄,两端平直且各有一圆穿。正面单线阴刻蟠虺纹,边缘以阴线方框为界,背面光素。长8.7、宽2.1、厚0.2厘米,重7.7克(图三三)。

▲图三三 璜(M5001:62)

标本M5001:244,青色泛绿,局部夹杂褐色斑驳,半透亮。弧长约为整圆的四分之一,较薄,外缘和两端中部各有一圆穿。两面饰卷云纹,边缘以阴线方框为界。长4、宽1.2、厚0.2厘米,重2.1克(图三四)。

▲图三四 玉璜(M5001:244)

标本M5001:136,青绿色,局部为深褐色,表面附着少量朱砂,不透亮。半圆形,两端平齐,且各有一凹口,外缘有四个凹口,外缘近两端各有一圆穿。两面均单线阴刻勾连云纹,边缘以阴线方框为界。长6、宽2.1、厚0.2厘米,重6.1克(图三五)。

▲图三五 璜(M5001:136)

圭 20件。标本M5001:2,稍残。青绿色,局部受沁呈棕黄色,多处泛白,不透亮。扁条形,两面平整,两侧平直,顶端两侧斜折聚尖成锋,底端斜直。素面磨光,两面有斜向打磨痕。一面有解玉痕迹。长26.2、宽8.3、厚1.3厘米,重662克(图三六)。

▲图三六 玉圭(M5001:2)

扣 6件。标本M5001:208,浅绿色泛白,表面附着少量朱砂,不透亮。圆形,顶面圆弧隆起,底面中部单面钻一穿孔。顶面阴刻卷云纹。直径1.3、厚0.5厘米,穿径0.3厘米,重2克(图三七)。

▲图三七 玉扣(M5001:208)

环 8件。标本M5001:290,浅绿色泛白,局部有褐色斑块,透亮。圆形,横截面呈八边形,两面磨棱明显。素面磨光。外径4.1、内径2.5、厚0.7厘米,重16.1克(图三八)。

▲图三八 玉环(M5001:290)

璧 3件。标本M5001:1,青绿色,局部夹杂褐色斑驳,不透亮。圆形,扁平,内外缘为方唇,两侧边缘对称各单面钻一圆穿。两面各饰一周斜角云纹,边缘以阴线为界。外径2.2、内径0.8、厚0.3厘米,重2.5克(图三九)。

▲图三九 玉璧(M5001:1)

标本M5001:304,残,青绿色,大面积夹黑斑。圆形,内缘方唇平整,外缘减薄成刃。外径8、内径2.8、厚0.3厘米,重37克(图四O)。

▲图四O 玉璧(M5001:304)

龙形饰 5件。标本M5001:7,青绿色,局部受沁呈深褐色,半透亮。平面呈“凹”字形,扁平,作一身双首龙形,两端龙首朝外,昂首,椭圆眼,卷鼻,角后扬,末端尖翘,身弧曲,腹中部有小平面,背部作卷云形,以示羽翅,曲身两侧各刻一扉牙,以示足爪,腹部平面有一穿,未穿透至顶部。颈部、羽翅饰鳞纹,身饰卷云纹,腹中部饰一对椭圆眼,纹饰均单线阴刻。长3.5、宽2、厚0.5厘米,重5.7克(图四一)。

▲图四一 龙形饰(M5001:7)

标本M5001:87,绿色,局部受沁呈铁黄色,夹杂少量褐色斑驳,不透亮。扁平,龙回首顾,张口,卷鼻,粗角耸立而前折,末端平齐,长身作S形卷,尖尾上折而回卷,身下有足,背部作卷云形,以示羽翅。两面有解玉痕迹。长10.2、宽6.4、厚0.5厘米,重45.6克(图四二)。

▲图四二 玉龙形饰(M5001:87)

标本M5001:33,青色泛绿,局部受沁呈深褐色,半透亮。扁平弧形,龙首较宽,张口,卷鼻,翻唇,角圆凸,短身弓背,曲弧腹,尾上翘而略窄。尾有一圆穿。长7.5、宽2.6、厚0.2厘米,重7.1克(图四三)。

▲图四三 玉龙(M5001:33)

标本M5001:158,残。浅白绿色,局部受沁泛褐色,透亮。扁平,龙首回顾,张口,卷鼻,翻唇,角作圭首形尖凸,长身残缺,身下一立足,足爪明显。龙首角部钻一圆穿,以示圆眼,足部对钻一圆穿。器身正面饰卷云纹,背面光素。长2.8、残宽2.2、厚0.3厘米,重2.8克(图四四)。

▲图四四 龙形饰(M5001:158)

兽形饰 3件。标本M5001:59,青色泛白,正面右部受沁呈蜂窝状,不透亮。整器近长方形,器身较厚。圆首回顾而凸起较高,圆嘴宽阔,宽鼻,弯眉,眉梢尖翘,头顶阴刻一对C形云纹角,身团蜷宽短,背部雕刻扉牙以示羽翅,身下雕刻出前后肢,屈肢短粗,阴刻弧线以示足爪,尾上折翘起,背面平整。器两端中间对钻一贯穿。兽首额顶和前后肢阴刻麟纹,正面身饰麟纹和云纹,尾饰云纹,背面身尾饰云纹。长2.7、宽2.2、厚0.7~1.1厘米,重8.2克(图四五)。

▲图四五 兽形饰(M5001:59)

标本M5001:224,黄褐色,夹杂褐斑,不透亮。整器为一简化兽首,平面近长方形,下部为方形兽面,较窄,额部有一横向凸棱,上部耸立双角,角内卷且略宽。上宽1.4、下宽1、高2、厚0.5厘米,重3.4克(图四六)。

▲图四六 玉兽形饰(M5001:224)

另有玉器残片10件。

(六)石器

13件(组),器形包括牌饰、圭、磬。

牌饰 1件(M5001:8)。灰色。扁长条形,四面平直,棱角方正,横截面呈长方形,一面端处磨出“⊥”形凹槽。整器素面磨光。长6.2、宽1.1~1.2、厚0.6厘米,重10.4克(图四七)。

▲图四七 石牌饰(M5001:8)

圭 11件。标本M5001:69,深灰色,前半段为浅灰色,表面附着少量朱砂。扁长条形,两侧斜直,前端圆折聚尖成锋,底端较宽。素面磨光,两面可见明显斜向打磨痕,且有切割痕迹。长18.8、宽4.3~7.1、厚0.9厘米,重226.4克(图四八)。

▲图四八 石圭(M5001:69)

磬 1组10件(M5001:15)。灰色,局部受沁泛白,大多表面剥蚀呈蜂窝状。形状相同,大小依次递增。顶角为钝角三角形,侧边斜直,底边凹弧。近顶角处有一钻孔(图四九)。

▲图四九 石磬(M5001:15)

标本M5001:15-1,最大件。长42.5~54、宽9.5~15.5、厚2.8厘米,孔径1.8厘米,重4.5千克。标本M5001:15-10,最小件。长20~26.5、宽6.5~9.5、厚2.1厘米,孔径1.5~1.6厘米,重1.1千克。

(七)骨器

875件,器形包括镳、塞、扣、管、叉、珠。

镳 5件。标本M5001:189,顶端残。黄色,局部被铜锈沁染成绿色。器身向一侧弯曲,顶端较粗,末端锥尖,横截面呈八边形。素面。残长7.8、厚1.2厘米,重7.3克(图五O)。

▲图五O 骨镳(M5001:189)

塞 41件。标本M5001:72,顶端残。黄色,大面积被铜锈沁染成绿色。长条形,上窄下宽,棱角明显,两侧斜直,横截面呈梯形,下端平齐。素面。残长3.6、宽0.5~0.9、厚0.6~0.9厘米,重2.5克(图五一)。

▲图五一 骨塞(M5001:72)

扣 1件(M5001:133)。顶面圆弧隆起,底面平整。底面两侧向中部对钻一孔。顶面饰云纹。直径1.6、高0.6厘米,穿径0.2厘米,重2.2克(图五二)。

▲图五二 骨扣(M5001:133)

管 443件。标本M5001:85,边缘残缺。黄色,表面被铜锈沁染成浅绿色。圆柱形,两端平齐。器表以褐彩绘制两周心形云纹,以弦纹带为界。直径2.5、高4.3、壁厚0.3厘米,重14.2克(图五三)。

▲图五三 骨管(M5001:85)

叉 1件(M5001:71)。两端残缺。白色,表面被铜锈沁染成浅绿色。扁条形,前部较宽分两叉,分叉处有一圆穿,后部为条形柄,横截面呈长方形。通体磨光,柄部绘制褐色三角纹、弦纹、宽带纹。残长9.1、宽0.4~1、厚0.3厘米,重2.5克(图五四)。

▲图五四 骨叉(M5001:71)

另有骨珠384件。

(八) 贝器

303件,均为海贝。标本M5001:3,完整。浅黄色,局部朽蚀剥落。顶部前端钻一不规则穿孔,后端切割为半圆形穿孔。长2.2、宽1.8、高1.2厘米,重2.9克(图五五)。

▲图五五 海贝(M5001:3)

(九)料器

4件,均为料珠。

结语

邱家庄M5001的墓葬规模超过了太原赵卿墓、新绛柳泉大墓,是目前为止山西地区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其墓上建筑夯土基址及由板瓦、筒瓦组成的散水类护坡,墓上台阶式遗存、剖面呈半圆形的凹槽,墓室内四层小台阶与椁壁中部外侧的石板层,均较为罕见,体现出特殊的墓葬形制与结构,为研究东周时期的丧葬制度、建筑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和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判断,M5001的年代为战国早期,出土器物的造型、纹饰与新绛柳泉大墓如出一辙,均带有明显的晚期晋文化风格。新绛柳泉墓地共发现四组大墓,其中三组为中间大、两侧小,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晋公陵园,且埋葬晋国末期晋幽公之后的晋公。而邱家庄墓地M5001墓主应为晋国高级贵族夫人,这一组大墓或为晋幽公或早于晋幽公的其他几位晋公墓葬。

发掘情况表明,M5001的营造过程为先在选定的墓位地面上挖坑并填土夯平,然后在夯土范围内挖台阶式遗存、凹槽及墓室,致使墓室口部周壁均为夯土,更加坚实,待下葬后将墓室、台阶式遗存、凹槽一体夯筑,最后在墓上夯筑建筑台基。这种先挖坑夯平再挖墓室的构筑方法还见于新绛柳泉、辉县固围等战国大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郭——邱家庄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前后出土了荀侯匜、刖人守囿挽车等大量珍贵文物,同时发现了周代夯土墙。目前认为,该遗址为晋国“古曲沃”的核心区域,是东周时期晋国宗庙所在地。已勘探发现的五组大型墓葬均有可能是晋公及其夫人墓,这对推进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附记:考古发掘证照为考执字(2019)第(318)号。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为范文谦、田建文,参加发掘的人员有范文谦、田建文、王金平、陈海波、荆泽健、常如意、褚启俊、马泉等。冶金分析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正耀、山东大学王全玉等完成,人骨遗存由吉林大学张全超等鉴定,现场及器物照片由韩亚军、解宙鹏拍摄,绘图为刘泽鹏。本次发掘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闻喜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忧。

图文来源:文博山西

Hash:435bab0bd6b6908b4ae624d4a66d30fee0ea5b5c

声明:此文由 我爱运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