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编号370284的乡土记忆|胶南县地名志(23)

一提起“乡土”

总会让人热泪盈眶

而时光飞速向前跑

有些事情也随之慢慢消散

不如跟随我们的脚步

一起找回记忆中的胶南

海青乡概况

海青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北倚诸城市,南邻日照市,西靠五莲县,东接大场镇。面积100平方公里。辖64个村民委员会,64个自然村。有居民10,906户,47,687人(非农业人口721人)。其中,男性24,157人,女性23,530人。皆汉族。乡人民政府驻海青(村),在县城西南44.5公里处。平(度)日(照)、郝(疃)李(家坡)公路纵横贯穿乡境,在海青(村)交会。

海青乡地势北高南低。大缀骨山、前黄山屏列北端。甜水河发源于大缀骨山,由北向南转东入黄海王家滩湾。潮河由五莲县入境,自西北向东南斜穿西南部入日照市。乡境北部丘陵起伏,南部较平坦。1958年截甜水河支流建成狄家河水库,总库容673.6万立方米;潮河两岸建有引水工程两处,共可灌溉农田3万亩左右。

该乡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一月平均气温-2℃,八月平均气温25.5C。北、中、南部春季回暖时间依次相差10天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850毫米。董家洼为县内著名风口之一。

该乡以农为主。有耕地71,776亩,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种水稻。是县内主要粮菜产区之一。1987年粮食播种面积85,532亩,总产28,842吨;蔬菜3,399亩,总产14,813吨。农业机械总动力13,249千瓦。有林地18,943亩,木材蓄积量8,564立方米。有果园12,241亩,干、鲜果品总产5,159吨,居全县各乡镇首位。1976年“南茶北引”试验成功,年产茶叶2万公斤左右。1987年农业总收入4,6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1元。

该乡拥有面粉厂、罐头厂、果汁酒厂、建筑公司、特种工艺品厂、毛巾厂、汽修厂、拖拉机站、砖瓦厂、汽熨机厂、标牌厂、农修厂等乡办企业。1987年乡办工业总产值795.7万元。

该乡共有中(农校)、小学27处,学生9,000人,教职工420人。198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3%。设有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书店等文化机构和设施。有卫生院一处,床位49张,医护人员29人。各村设卫生室。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86‰。

境内有大岭、甲旺墩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其中甲旺增出土东周遗物,并有汉代墓群迭压,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青乡辖境解放前属诸城县第四区政德乡、仲金乡九龙乡、安民乡和参游乡,共67个村。小店子属政德乡;麻沟河、双墩、后河、西沟、水泊子、郭家岔子、黄山前、董家洼、董家洼北山、孟家沟、臧家庄、西南岭、东蔡家、狄家河、东潮河15个村属仲金乡;南辛庄、李黄崖、大陈村、小陈村、宋家岭、姜家村、鸿雁沟、梯子沟、许家村、郭家桥、大朱家洼、小朱家洼、前显沟、后显沟、廒上、小官庄、于家村、杜家村、修七园、李罗川、梁罗川、赵家庄、唐家庄、石桥24个村属安民乡;坳里、刘黄崖、徐家大村、辛店子、范家庄、徐家洼、小陈庄、小管庄、徐家窑、大芦疃、小芦疃、大官庄、小岭、大岭、玛琥沟、青墩、张黄崖、松园18个村属九龙乡;徐家官庄、前坡楼、坡楼南尧、后坡楼、芦家官庄、小石河口、王家官庄、甲旺墩8个村属参游乡;大石庙属日照县。当时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0人。

1994年7月26日解放,属日北县大山区。1946年10月日北县撤销,划归藏马县,分属海青区和大山区。海青区辖5个乡,45个村。郭家桥、廒上、小石河口、王家官庄、芦家官庄、于家村、甲旺墩7个村属旺墩乡;宋家岭、大石庙、姜家村、大陈村、小陈村、许家村、后显沟、鸿雁沟、梯子沟、刘黄崖10个村属旺海乡;前显沟、李黄崖、南辛庄、张黄崖、范家庄、徐家洼、辛店子、大朱家洼、小朱家洼、松园10个村属海青乡;东潮河、大卢疃、小卢疃、徐家窑、狄家河、小管庄、玛琥沟7个村属潮河乡;大岭、小岭、大官庄、小官庄、杜家村、修七园、李罗川、梁罗川、赵家庄、唐家庄、石桥11个村届大岭乡。大山区辖6个乡(合今大场镇部分村)、41个村。前坡楼、坡楼南尧、后坡楼、郭家岔子、水泊子、前老窝、后老窝、西老窝8个村属坡楼乡;小店子、麻沟河、双墩、臧家庄、西南岭、后河、西沟、丁家柳沟8个村属小店子乡;东蔡家、董家洼、董家洼北山、孟家沟、黄山前5个村属蔡家乡;青墩、坳里、徐家大村、小陈庄、徐家官庄5个村属青墩乡;东王家柳沟、西王家柳沟、尹家柳沟、宋家柳沟、西丁家庄、苏家庄子、殷家庄、刘家村、窝洛子、凤凰庄10个村属柳沟乡;胜水、胜水南岭(正南岭)、杀牛岭(西南岭)、吉湄村、雹泉庙5个村属胜水乡。

1947年将胜水乡5个村划归吉利区

1949年7月,海青区改为第八区,大山区改为第九区。1955年第八区复称海青区,第九区复称大山区。

1956年2月藏马县调整区划,大山区并入海青区。3月藏马县撤销,海青区并入胶南县

1958年3月撤区划乡。原坡楼乡、小店子乡、蔡家乡、青墩乡并为小店子乡,原旺墩乡、旺海乡、海青乡、潮河乡、大岭乡、柳沟乡并为显沟乡。9月两乡合并成立了海青人民公社。辖徐家大村、董家洼、董家洼北山、孟家沟、黄山前、后河西、后河东(1955年后河村分为两村)、西沟、臧家庄、西南岭、小店子、东蔡家、双墩、麻沟河、水泊子、郭家岔子、后坡楼、狄家河、玛琥沟、青墩、前坡楼、坡楼南尧、徐家尧、小陈庄、坳里、芦家官庄、王家官庄、小石河口、东潮河、小管庄、辛店子、范家庄、徐家官庄、梯子沟、于家村、甲旺墩、小岭、大岭、大芦疃、小芦疃、徐家洼、松园、张黄崖、刘黄崖、鸿雁沟、后显沟、许家村、廒上、郭家桥、唐家庄、李罗川、小官庄、大官庄、杜家村、小朱家洼、李黄崖、南辛庄、大朱家洼、姜家村、小陈村、大陈村、宋家岭、石桥、赵家庄、梁罗川、修七园、前显沟、大石庙、西老窝、前老窝、后老窝、丁家柳沟、宋家柳沟、东王家柳沟、西王家柳沟、西丁家庄、苏家庄、窝洛子、凤凰庄、尹家柳沟、殷家庄、刘家村82个村。

1963年,股家庄、西丁家庄、窝洛子(村)、凤凰庄、苏家庄5个村划归大场人民公社。1973年因建狄家河水库,东蔡家部分居民迁建蔡东(村)。1976年,西老窝、前老窝、后老窝、丁家柳沟、宋家柳沟、东王家柳沟、西王家柳沟、尹家柳沟、刘家村9个村划归大场公社。1972年至1973年因村庄规划,西沟迁入后河西,西南岭迁入双墩,坡楼南尧并入前坡楼。以上3个村注销。海青公社时辖64个大队,66个村。

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徐家大村更名海青,南辛庄更名海屯,松园更名富园,唐家庄更名唐村,小管庄更名向荣村,徐家官庄更名徐官庄,王家官庄更名莲花前,双墩更名双河

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海青人民公社改为海青乡,辖64个村民委员会,66个村。

1986年地名补调时,董家洼北山、孟家沟并入董家洼,该两村注销。海青乡尚辖64个村。

海青

位于县城西南44.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与郝(疃)李(家坡)公路交会处。系海青乡人民政府驻地。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70户,1,687人,耕地2,355亩,果园390亩。以农为主,有建筑队、综合加工厂。1987年人均收入663元。农历三、八逢集。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氏十四世徐亮、十五世徐芝桂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取名徐家村。明末,因比邻村大,改称徐家大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海青。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徐家大村。

董家洼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6.2公里、大缀骨山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73户,1708人,耕地2254亩,果园550亩。特产茶叶。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0元。

据传,元末杜姓为河西杨家看坟,在此居住。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江海州迁此。因两面有岭,中间低洼,故名岭夹洼。后演变为董家注。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后董家洼、前董家洼。

黄山前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5.5公里、前黄山南面。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2户,824人,耕地1,277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4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河南省迁此立村。因位于前黄山前,故名。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黄山前。

后河

是一片村名称,包括后河西,后河东两个村。当地统称后河。

后河西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6.2公里、前黄山南麓。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43户,1,058人,耕地1,344亩,果园900亩。以农为主,产茶。1987年人均收入573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初徐泰之后由大场迁此立村。因此地位于前河庄(今臧家庄)之后,故名后河(村)。1955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该村在西,更名后河西。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后河。

后河东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6.2公里、前黄山南麓。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8户,949人,耕地1,328亩,果园300亩。以农为主,产茶。1987年人均收入788元。

来历同后河西(村)。1955年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该村在东,故名后河东。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后河。

臧家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5.5公里、前黄山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5户,865人,耕地969亩,果园2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6元。

据传,明初臧姓从河南省迁此立村。因在后河(村)前面,故名前河庄。清初改称臧家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臧家庄。

小店子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两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60户,1,621人,耕地2,459亩,果园26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1元。农历四、九逢集。

据传,明洪武年间蔡姓由河南省迁此立村。因在此开店,又比邻村小,故名小店子。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小店子。

东蔡家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5.7公里、狄家河水库西北侧,西靠五莲县。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1户,603人,耕地910亩,果园1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蔡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取名蔡家。后因附近另有一个蔡家,以该村在东,改称东蔡家。1960年因修狄家河水库,迁至水库东西两侧岭上。1973年划为两个村,该村仍名东蔡家。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东蔡家。

蔡 东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4.8公里、狄家河水库东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9户,159人,耕地220亩,果园39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70元。

来历、沿革同东蔡家。1973年以该村在狄家河水库东岭,取名蔡东。

双 河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4.2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61户,697人,耕地1,265亩,果园150亩。以农为主,有运输业。1987年人均收入740元。

据传,明末李中从附近后河(村)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两个土墩,故名双墩。

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双河。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双墩。

麻沟河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4.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5户,942人,耕地1,160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有木器加工厂。1987年人均收入713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祝、刘等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沟、河中遍生野麻,故名麻沟河。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麻沟河。

水泊子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3.2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1户,832人,耕地1408亩,果园1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7元。

据传,明初徐姓由今大场镇凤墩、吕姓由江苏迁此。因此处低洼积水,有水泊,故名水泊庄。清初分成两个村,称前、后水泊。清后期,又合为一村,称水泊子。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前水泊、后水泊。

郭家岔子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3.7公里、平(度)日(照)公路东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04户,441人,耕地720亩,果园103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1元。

据传,清康熙年间张姓由今张家楼乡松山子迁此立村。因此地有郭姓林地,又处两河汇流处,故名郭家岔河,后改称郭家岔子。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郭家岔子。

狄家河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3.3公里、狄家河水库东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64户,1,098人,耕地1,469亩,果园4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1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狄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傍河,故名狄家河。清乾隆版《诸城县志·山川》载:“邸家河者,元百户邸稳之故居也。”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狄家河。

玛琥沟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2.3公里、跑马岭东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2户,348人,耕地56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6元。

据传,清中期徐姓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立村。因此地沟中曾出产玛瑙琥珀,故名玛琥沟。

青墩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北1.9公里、跑马岭东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6户,852人,耕地1220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9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丁二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土墩,松树多,四季长青,故名青墩。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青墩。

坡楼

是一片村名称,包括后坡楼、前坡楼两个村,当地统称坡楼。

前坡楼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2.7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93户,1170人,耕地1,643亩,果园328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35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诚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相传,同时,李、吕等姓亦由江苏迁此。因地处岭坡,位于亭楼(明万历年间徐元照下访所筑)前面,故名前坡楼。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前破楼。

后坡楼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3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9户,1,033人,耕地1,640亩,果园2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8元。

据传,明末吕宽从今大场镇高家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岭坡,位于亭楼(明万历年间徐元照下访时所筑)后面,故名后坡楼。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后破楼。

徐家尧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3.6公里、跑马岭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39户,1,366人,耕地2,496亩,果园2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96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处由学堂村(今东潮河)迁此立村,称玉堂村。后因此地有72座密,多属徐姓,故改名徐家窑。解放后“窑”写为“尧”。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窑上。

小陈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1.8公里、跑马岭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6户,165人,耕地219亩,果园36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0元。

据传,清末陈姓从徐家大村(今海青)迁此立村。因村小,故名小陈庄。

坳里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北1公里、跑马岭东北侧、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8户,944人,耕地1,083亩,果园114亩。以农为主,有木器加工厂。1987年人均收入739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豹后人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相传,明中期赵姓亦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与徐姓共同立村。因坐落在岭间平洼处,故名坳里。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腰里庄。

卢家官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2公里处。地处丘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45户,600人,耕地1,110亩,果园1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8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卢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名卢家官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卢家官庄。

莲花前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2.6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6户,397人,耕地818亩,果园21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3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周、王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周姓人多,取名周家官庄。清初改名王家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莲花前。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官庄。

小石河口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3.4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9户,115人,耕地215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59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初徐思乐由今大场(村)迁此立村。因地处河口,石多,村小,故名小石河口。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石河口。

东潮河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4.3公里处、西靠五莲县。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21户,1,334人,耕地2,400亩,果园326亩。以农为主,有砖厂、瓦厂、绣花厂。1987年人均收入758元。

据《续修徐氏支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泰由江苏海州戴村迁此立村。因立有学堂,故名学堂村。清初以位于另一潮河(村)东,改称东潮河。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东潮河。

向荣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1.9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7户,166人,耕地218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3元。

据传,清末徐姓由附近小芦疃迁来给今塔山乡蔡家村看管林地,遂在此立村,取名小管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向荣村。

辛店子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1.4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8户,1,048人,耕地1,559亩,果园29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27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徐、李等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小庄子。清初因有人在此开店,居民增多,改称新店子。清中期,又改名为辛店子。1974年村庄规划,向西北迁移0.3公里。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辛店子。

范家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2.3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21户,531人,耕地1,086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71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范姓由江苏迁此立村,取名范家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范家庄。

徐官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1.8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08户,462人,耕地780亩,果园129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8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正德年间徐党率子徐百显、徐百著、徐百明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名徐家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徐官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徐家官庄。

梯子沟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3.6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17户,528人,耕地740亩,果园1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9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徐氏由今大场镇迁此立村。相传,清中期周姓亦从江苏迁此。因地处山岭,北高南低,如梯子,临沟,故名梯子沟。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梯子沟。

甲旺墩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4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19户,595人,耕地1,020亩,果园1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3元。

龙山文化遗址及汉墓群,曾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古墓葬八座,相传为王侯葬地,又因有烟墩,故名八王墩。民国时演变为甲旺墩。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贾王墩。

于家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4.4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3户,633人,耕地928亩,果园11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3元。

据传,明末于进表、于进洪兄弟由今琅琊镇迁此立村。因位于仓廒(今廒上)北面,故名廒北头。清初改称于家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于家村。

大芦疃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4.1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25户,1,430人,耕地2,140亩,果园10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6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兄弟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地河边盛产芦苇,故名芦疃。后兄弟分居,该村为老大所居,故名大芦疃。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芦疃。

小芦疃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4.1公里、潮河东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75户,751人,耕地1,097亩,果园17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4元。

来历同大芦疃。因该村系兄弟分居时老二所立,故名小芦疃。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芦疃。

徐家洼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3.1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半岭半洼。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4户,979人,耕地1,640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76元。

据传,明初徐氏由东潮河迁此立村。因此地低洼,故名徐家洼。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徐家洼。

富 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4.1公里、平(度)日(照)公路东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4户,360人,耕地456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7元。

据传,明末徐姓由狄家河(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松林,故名松园。后在书写中演变为松元。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富园。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松园。

张黄崖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3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62户,771人,耕地1,231亩,果园80前。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8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从诸城县潘尺河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河崖,土呈黄色,故名黄泥崖。后因附近有三个黄泥崖(村),该村较大,改称大黄泥崖。清后期,又改称张家黄泥崖。解放后,简称张黄崖。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黄泥崖。

刘黄崖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3.7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0户,269人,耕地458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6元。

据传,明初刘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地处黄泥土崖下,故名黄泥崖。又因附近有三个黄泥崖(村),该村较小,改名小黄泥崖(属潮河练)。清后期,又改称刘家黄泥崖。解放后简称刘黄崖。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黄泥崖(潮河练)。

李黄崖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5.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25户,528人,耕地460亩,果园37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1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地有黄泥土崖,故名黄泥崖。又因附近有三个黄泥崖(村),该村较小,称小黄泥崖(属两城练)。清后期,改称李家黄泥崖。解放后简称李黄崖。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黄泥崖(两城练)。

鸿雁沟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3.3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71户,707人,耕地1,350亩,果园6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4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沟,常有鸿雁落此,故名鸿雁沟。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鸿雁沟。

前显沟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6.3公里、平(度)日(照)公路东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32户,1,014人,耕地1,675亩,果园150亩。以农为主,有木材加工厂。1987年人均收入652元。

据传,清初安姓从今日照市安家村迁来立村。因地处甜水河南岸半坡上,为当时五莲一带到王家滩驮盐必经之地,路临险峻陡崖,人称险沟,该村坐落沟南,故名前险沟。后演变为前显沟。1973年村庄规划,向东北方向搬迁0.5公里。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前显沟。

后显沟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4.7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38户,1,440人,耕地2,952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27元。农历三、八逢集。

据传,清初安姓从今日照市安家村迁此立村。因地处甜水河北岸,南岸半坡上当时是五莲到王家滩驮盐的必经之地,路临险峻陡崖,人称险沟,该村坐落沟北,故名后险沟,后演变为后显沟。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后显沟。

许家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5.6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5户,675人,耕地1,410亩,果园16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4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夏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夏家村。清初,许姓从今大场镇殷家庄迁此。夏姓迁走后,改称许家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许家村。

廒上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5.3公里、甜水河下游北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32户,1,519人,耕地2,258亩,果园4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76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嘉靖年间,徐豹后人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相传,明时此地为灶户所居,曾建有仓廒,故名廒上。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廒上庄。

郭家桥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4.8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5户,238人,耕地400亩,果园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31元。

据传,明末郭姓从今日照市两城迁此立村。后因在河上修桥一座,故名郭家桥。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郭家桥。

小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5.6公里、潮河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0户,997人,耕地1,477亩,果园3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3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岭,村小,故名小岭。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岭。

大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5.8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65户,1,550人,耕地2,449亩,果园232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0元。

据《海曲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又据《徐氏支谱》记载,明初徐氏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

相传,王氏立村时,因地处山岭,取名王家大岭。后异姓渐多,于道光初年改称大岭。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岭。

唐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6.8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3户,221人,耕地360亩,果园78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9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唐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取名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唐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唐家庄。

李罗川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6.1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45户,635人。耕地778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93元。

据传,明朝李姓兄弟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三面环岭,状如罗圈,故名李家罗圈。因“圈”“川”谐音,书写中“圈”讹作“川”。解放后简称李罗川。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李家罗圈。

梁罗川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6.9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0户,341人,耕地458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5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梁黑球从日照巨峰迁此立村。因此地三面环岭,状如罗圈,故名梁家罗圈。后因“圈”“川”谐音,书写中“圈”讹作“川”。解放后,简称梁罗川。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梁家罗圈。

小官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5.9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5户,241人,耕地3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55元。

据传,清乾隆36年(1772年)赵姓从附近大官庄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村小,故名小官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官庄。

大官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5.3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0户,919人,耕地970亩,果园2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34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徐、赵等姓从江苏金陵府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名官庄。清乾隆36年(1772年),赵姓迁出,在村南自立一村,取名小官庄,该村遂改称大官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官庄。

杜家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6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85户,714人,耕地980亩,果园56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9元。

据传,明末杜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取名杜家村。

又据《曾氏族谱》记载,明末曾氏六十八世曾兴志由今大场镇马家滩迁此。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杜家村。

大朱家洼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4.6公里、平(度)日(照)公路东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91户,430人,耕地588亩,果园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6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朱姓兄弟二人从江苏海州迁此分立两村,因地势低洼,且该村为大哥所立,故名大朱家洼。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朱家洼。

小朱家洼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4.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5户,273人,耕地580亩,果园9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86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朱姓兄弟二人从江苏海州迁此分立两村。因此地低洼,且该村为小弟所立,故名小朱家洼。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朱家洼。

海屯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南5.4公里、平(度)日(照)公路东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0户,321人,耕地467亩,果园91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20元。

据传,清道光年间陈姓两户由附近前显沟迁此立村,租种原诸城县叩官庄地主土地。因位于叩官庄东南,是新立的村庄,故名南新庄。后因“新”“辛”谐音,并取辛勤之义,演变为南辛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海屯。

姜家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6.1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27户,541人,耕地924亩,果园1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81元。

据传,明初姜姓由江苏迁此立村,取名姜家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姜家村。

大陈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6.3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42户,713人,耕地860亩,果园60亩。以农为主,有配件厂等。1987年人均收入782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俊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陈家村。后因比邻村大,改称大陈家村。解放后,简称大陈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陈家村。

小陈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6.7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8户,347人,耕地435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4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名陈家村。后因该村较小,改称小陈家村。解放后,简称小陈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陈家村。

宋家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东南7.6公里、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7户,308人,耕地399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1456元。

据传,明初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岭,故名宋家岭。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宋家岭。

石桥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7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9户,408人,耕地578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7元。

据传,清初梁姓从日照巨峰迁此立村。因此地河上有石桥,故名。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石桥庄。

赵家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6.7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7户,244人,耕地298亩,果园36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由江苏迁此立村,取名赵家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赵家庄。

修七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海青(村)西南7.4公里处。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2户,874人,耕地1006亩,果园1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1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兄弟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正值秋天,取名秋哥园。崇祯年间,王氏十六世又从海州迁来团圆,遂改称秋齐园。又因村内多臭齐树(杞树),亦称臭齐园。清末,因谐音,演变为修七园。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臭齐园。

大石庙

位于乡人民府政驻地海青(村)东南9公里、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北侧,南邻日照市。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5户,664人,耕地1,135亩,果园17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5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姓兄弟二人从江苏迁此各立一村。因此地有一座石庙,故名大石庙(村)、小石庙(村)。清中期合并为一个村,称大石庙。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石

庙。

今天我们回顾了海青乡区图及概况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走进

塔山乡、小场乡

重拾泛黄的记忆

请继续关注

如果有想了解更多信息的朋友

金汤免费送票啦!

来源:《山东省胶南县地名志》(1990年版)

Hash:779e5f10a3bcb854999370d8056ec242c5ca37de

声明:此文由 胶南信息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