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瓮纳文!这位南安人苦读后考第一,时人称其文章从来会元所未有

南安傅氏族群,“泉山名姓无双本,南邑文章第一家”这对名联千古流传。鲜为人知的是,“南邑文章第一家”指的就是傅夏器。

嘉靖年间,南安县知县伍文定听闻傅夏器高中会元,大笔一挥撰贺这副颂联,可见其对傅夏器评价极高。

传说当时傅夏器的文章一出,京都人士盛赞其文“从来会元所未有”。令人诧异的是,官至吏部稽勋郎中的傅夏器,为官不久,便拂衣南归,隐居山野。

“公不拙于用世,世何拙于用公,使一代名人终老林麓,可惜也!”明代史学家何乔远的一声惋叹,道尽了傅夏器的传奇一生。

会元祠堂

《南安县志》记载,傅夏器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卒于家,享年86岁,葬于南安一都金鸡报亲寺西。

据傅氏后裔所述,夏器墓已不复存在,难觅踪迹。不过,在如今的鲤城区常泰街道山后傅村,还留有一座锦田傅氏的会元祠堂,以及傅夏器故居。

沿着一条叫作“会元路”的巷子前行,眼前一座古老的红砖厝便是会元祠堂。步入内堂,可见大殿正中高悬一方“会元”匾额,匾上书曰:“福建巡按监察御史陈宗夔为嘉靖庚戌科会试第一名傅夏器立。”左右木柱书一副对联:“一代文章山斗,千年诗礼家风。”

陈宗夔为湖北通山县人,时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曾与俞大猷、戚继光等人一同清剿倭寇,颇有战功。有这样一位名人为傅夏器立匾,可想而知,当时傅夏器夺得会元一事轰动一时。

从当地老者口中得知,会元祠堂为傅夏器中会元时所建,曾被生产队作为“粮仓”储存化肥、粮食、种子,因此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会元祠堂内的“会元”匾额乃陈宗夔为傅夏器所立。

傅夏器的故居位于祠堂左侧,因其高中会元,此处便被傅氏后裔尊称为“会元衙”,虽几经修葺,但内部格局几乎原样保留。

在如今的南安市美林街道玉叶村,也有一座傅氏会元宗祠,数百年来供奉“会元公”,香火不断。

位于美林镇玉叶村的傅氏会元宗祠。

来到玉叶村圳后傅氏会元宗祠,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派衍银古光禄第,宗承版筑会元家”,道出了宗族派衍和祖先由来。

进入大厅,只见墙上有一“傅氏会元宗祠碑志”,可从中得知,该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为纪念傅夏器高中会元而建。

傅夏器故居被尊称为“会元衙”。

置瓮纳文

虽说才华横溢,但是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直至42岁,傅夏器才考中会元,其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坚定的毅力令人敬佩。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23岁的傅夏器便在乡试中夺得第六名“亚魁”。翌年,他开始进京赶考参加会试,却屡遭挫折,直至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会试擢名第一,此时的傅夏器已是42岁。

在长达18年的时间内,傅夏器不惧失败,抱着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进京赴考,可想而知他究竟有多勤奋刻苦。

古有“悬梁刺股”,后有夏器“置瓮纳文”。《泉州府志》记载:傅夏器为了方便置放手稿,干脆在桌子底下放了一口瓮,每次文章一写完直接丢进去,这样到了年末时,瓮就被文稿堆得满满当当的。因为有这样下苦功,后来夏器写起文章来澎湃大气,充满自信。

清道光《晋江县志》还有这样的描述:傅夏器曾在晋江紫帽山的一处书馆中教书,晚上又自习典籍到夜阑时分,结果迷迷糊糊地听到空中传来一声呼喊“就寝”,这才上床歇息,可见其专心致志。明末宰相李廷机也曾在这个书馆里研修学业,于是就有“一馆两会元”之说。

因此会试文章一出,就已广泛传颂,京都人士盛赞其文“从来会元所未有”,其实是异于常人的付出撑起傅夏器的才华。

位于美林镇玉叶村的傅氏会元宗祠。

罢官归隐

不过最终,文章惊世的傅夏器终是罢官隐于故山,以灌园著书为乐。

傅夏器为何被罢官归隐?这就必须说到当时的内阁首辅严嵩。

严嵩、严世蕃父子把持朝政,欲收买傅夏器,将其招于门下。据《泉州府志》载,对于严嵩父子的为人,夏器早有耳闻。但他还是按照惯例前去拜谒。

他到了严府时,正好碰到严嵩在洗头发,让儿子严世蕃出门接见。严世蕃当场拉拢夏器,并邀请他常常往来。傅夏器不为所动,后来连自己的名帖都不愿意再投递入严府,不再往来。如此一来,彻底得罪了严氏父子。

当时刑部有些高官出面为夏器说好话,结果严嵩奸笑着说:“殆亦朴实头人耳!”言下之意称夏器这人有点“一根筋”,不懂见风使舵。不久,夏器被授仪制司主事一职,无缘晋身翰林院。

傅夏器清正廉明、为人正直,从不徇私舞弊。礼部尚书欧阳南野(欧阳德)感叹道:“没想到你既精经术,也精世务。”考功郎中申燧对夏器十分欣赏,称其“藻鉴精明,肠腑忠厚”。

不料,傅夏器任吏部稽勋司郎中时,严嵩的一名亲信遭吏部撤换,这下惹恼了严嵩。于是,严嵩等人将矛头对准傅夏器,对他论劾,傅夏器因此被免官归里。

挂冠归隐后,傅夏器在岩山边山后傅村居住,还亲自培植荔枝、龙眼、桃李等名果,以此为生计。

家在岩山下,岩野主人居。

虽迩郡城外,总为小隐庐

巢燕初落构,旋马仅容车。

垣墙不坊饰,茅茨不剪除。

三千望里界,六一窗前书。

默探草玄诀,白守太素初。

翔风常作客,彩霞时映渠。

学曾闻一贯,骚乃比三闾。

孤庭叹凉月,吾意独晏如。

傅夏器的一首《岩野行》,道出了他的归隐生活。似乎一切荣华富贵都与傅夏器无关了,但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迅速地找到归隐田园的乐趣:“课家童耕耘,夏雨秋云,陶然自足。”晚年闲时,更是“偕弟昆数辈,藜杖追玩,备极天伦之乐”。如今看来,倒也是惬意散漫的田园生活。

传世文章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穆宗继位,朝臣意欲起用傅夏器,但他无意仕途,“默然应之”,重新出仕之事不了了之,从此绝迹于权贵之门。

虽罢官归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当地的影响力。傅夏器归隐后,一时“名声大噪”,登门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他都热情接待、指教。

在泉州百姓中,流传着很多戒赌的俗语,“水倒过碗会消蚀”这句俗语,便是出自傅夏器三劝林继发戒赌的故事。

在古时,每逢重修或有重大建设皆留碑为志,这撰写者,须是当地德高望重或文章惊世之人。

傅夏器两者兼备。因此,他被聘协修《泉州府志》,在他的大量文章中,也留下了包括《南安县重修儒学记》《南安重修城隍庙记》《重修大盈桥记》《见龙亭记》《天心洞记》《莲花石岩室记》《修南安万石陂水利记》等重要碑记。

其中,傅夏器所撰的《南安修儒学记》碑刻至今仍收藏于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内。这通碑刻如今已风化严重,主要载述的是明隆庆年间,南安知县邱凌霄鸠材敦匠修葺文庙,而后顺势训诲、开导南安儒生一事。

屹立于黄龙溪故道边上的《重修万石陂水利记》碑刻,则记载了嘉靖年间,南安民众疏浚万石陂的故事。

傅夏器留下的文章,大多被后人收录于《傅锦泉先生文集》内。文集海涵序、碑文、记、传、说、墓志铭、祭文、诗等文体。

重读先人笔墨,可见傅夏器所治经义,见解独特,主旨“经世励俗”。毛野直授鄱阳县令,向傅夏器请教治政方法。夏器勉励野直要行直道、绝浮言、揭虚伪:“为治之事即为学之事,以为已之心治人,何所往而不可;以为人之心治人,何所往而可?”

虽受官场排挤,傅夏器毫无怨言,于吏治、教化、法制反复言之,揭时弊,为民请命喋喋不能休止。

对此,清初诗人吴伟业感叹:“由今观之,如先生者,何可得哉!何可得哉!”

人物:傅夏器

傅夏器,字廷璜,号锦泉,泉州南安锦田人(现鲤城区常泰街道华星社区山后傅村),生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

夏器童稚时读书专精、博学强记,稍长居紫帽山麓,明嘉靖辛卯科(公元1531年)乡试中举。嘉靖庚戌科(公元1550年)会试第一,考试文章一出,京都人士盛赞其文为“从来会元所未有”。其闱文海内传诵,官至吏部稽勋郎中,人称通才。因与权臣严嵩不合,罢归,家居二十余载。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卒,享年86岁。

遗迹:会元祠堂

会元祠堂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常泰街道华星社区山后傅村,始建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祠堂内有古老“会元”匾额,是福建巡按监察御史陈宗夔为嘉靖庚戌科会试第一名傅夏器所立。因长年累月历经风雨侵蚀,其后裔于1987年进行局部整修,保留至今。

来源:海丝商报

Hash:2e7b86de10b6cdda4d290846aa8aa62f91f13c6e

声明:此文由 金刺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