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宝!淳安这些历史建筑可出名了,你都了解么?

都说一个没有历史建筑的地方,

就好像没了灵魂,

那些历史建筑是每个地方发展轨迹的记录,

它们所承载的记忆不容忘却。

淳安就有很多历史建筑,

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

让淳安的发展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让淳安人拥有了一份共同的记忆,

让我们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日前,杭州市开展了“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最佳修缮单位与最佳利用单位评选活动,全市共有68处农村历史建筑参与此次评选。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审议,我县大夫家庙、汪氏宗祠2处历史建筑被评为最佳修缮单位,余氏家厅被评为最佳利用单位。

大夫家庙

大夫家庙,俗称小金銮殿,位于汾口镇宋京村,坐西北朝东南,距汾口镇约20公里;大夫家庙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是一处造型独特的家庙建筑,依山坡而建,有前后三进,当地人称之为小金銮殿。从建筑风格上看,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2011年11月大夫家庙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该家庙修葺前仅剩前厅一进,门楼犹存,石刻宛然,门前有五座单孔石拱桥,形似微型的故宫金水桥。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 2010 年6月开工,至 2010 年 9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于姜家镇郭村上郭村自然村东北侧,该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722年)。据《汪氏统宗谱》记载,汪氏自四十四世华公以武保障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奉籍归唐。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二十二日封为越国公。华公生九子,长子建公封忠惠侯,其后裔质公迁新建;思立公由旌德新建迁歙县唐模;圣公由唐模迁开化马金江村;传至五十六世道安公,以兵马使都虞侯总戎婺源;故皖、浙、赣三省相邻地区的汪氏人口,多数都属汪华的后代。汪氏宗祠于文革时期被改为粮仓使用。 2012年淳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占地约10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抬梁式,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为一进、二进、三进和四进,东西两侧为厢房,平面布局为四进左右对称结构。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 2011 年3月开工,至 2011 年 7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余氏家厅

余氏家厅又名“象贤堂”,位于淳安县汾口镇赤川口村,坐东朝西偏北25度,平面布局为两进左右对称结构,整个组群由“科甲传芳”坊、门厅、“象贤堂”组成中轴线,左右对称厢廊各三间,占地面积385.80平方米。2005年3月与汪氏家厅合并一处,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汾口赤川口余氏,由宽公季子文广,于明弘治戊申(公元1488年)始迁于象山之下。越三代,由正贡君始建“象贤堂”,始建于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八月,落成于壬子年(公元1552年)。据载,“象贤堂”一般每隔二十至三十年就维修一次,皆由村民自行集资,十六岁以上男丁有钱出钱,无钱出力进行维修。最近几次为四十年代维修一次,1964年维修一次,最近一次维修是在1994年,其中以1994年修缮为最。因此建筑主体构架相对保持基本完好,一直是村内主要的传统文化场所。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0年5月开工,至 2010年8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当然,

淳安的历史建筑远远不止这些,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

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座落于淳安县威坪镇叶家村。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四合院式。公元1609年,十二世的天宦公与十三世的雁鸣公等十二人领建,立敦本为号。

叶氏宗祠,整体布局基本呈长方型。沿纵轴方向依次分布有门厅、天井、正厅。天井两侧有厢房连通。占地而积395. 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5. 04平方米,门厅,厢房现为二层楼建筑,正厅为一层建筑。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2年12月开工,至2013年4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徐氏家厅

淳安县中洲镇徐家村徐氏家厅,为淳北地区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历史建筑之一。据考始建于明朝,迄今约五百余年。

徐氏家厅,整体布局基本呈长方型。沿纵轴方向依次分布有前厅、前天井、正厅、后天井、后厅。前天井两侧有厢廊连通。占地面积425. 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0. 10平方米。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5年12月开工,至2016年4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思成堂

思成堂位于淳安县汾口镇汾口村,初建于清中期,座北朝南。南北纵深4.15米,东西面宽16.90米。

平面布局呈四合院结构,左右对称厢廊,占地面积4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5.50平方米。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2年12月开工至2013年3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又名“诚正堂”。位于金峰乡朱家村中,清代。朱家村实为朱熹后代。据民国紫阳朱氏统宗谱》记载,朱熹第四代孙朱澹为躲避元末战乱,从江西婺源逃到淳安锦坑源头,见此山水秀丽,便定居下来,后将锦坑源改为朱家村。2004年1月2日,淳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为木构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39.80平方米,面阔三间,分前厅、正厅两进,硬山顶,月形梁(或称冬瓜梁),抬梁式和穿斗式混用,花篮式柱础。整个建筑雕刻精美,色彩华丽,绘有108幅彩色戏剧图案,为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1年6月开工,2011年8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忠孝堂

章氏宗祠又名“忠孝堂”,位于淳安县姜家镇章村,初建于南宋,重修于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章村“忠孝堂”为原遂安南宋进士章元礼故地,宋亡为国忧而隐居于家中。元皇招其至京而不从,皇问其故,答曰守孝。于是赐匾“忠孝堂”。后为章氏子孙尊祖敬宗之场所。

“忠孝堂”,坐北朝南偏西8度,南北纵深32米,东西面宽12.10米,整个组群由门坊、门厅、忠孝堂、神寝组成中轴线,左右对称厢廊各三间,占地面积387.20平方米,建筑面积409.70平方米。“忠孝堂”前有一空地,左右与后面都有一条宽约1米的小巷,隔巷相邻的皆是章村的民宅。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1年3月开工,2011年6月12日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鲍氏宗祠

鲍氏宗祠,位于淳安县浪川乡鲍家村中部,是鲍氏族人用于祭祀祖先、婚丧礼仪、节庆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据《鲍氏宗谱》记载,该祠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于清多次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2012年1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鲍氏宗祠,坐南朝北偏东,为砖木结构;南北面宽21.84米,东西纵深40.64米,祠堂由门楼、门厅、正厅、后厅四部分组成中轴线,两个天井,平面布局为三进左右对称结构;占地面积1425.9平方米,建筑面积876.9平方米。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0年6月开工,2010年9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位于富文乡漠川村中部,又名“高祠堂”。西汉末年,外戚王莽趁机篡位。时任朝廷大司马长史出守河南的始祖方纮,为避王莽之乱,于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挈家自河南平方山避居江左歙之东乡(即今淳安)漕湖(原进贤渡村村头,现已淹入千岛湖),是为江南方姓始祖、迁淳第一世祖,亦是淳安最早定居的汉民族。刘秀消灭王莽政权,建立东汉王朝后,淳安方姓又为汉皇室所倚重。方纮长子方雄,汉光武帝时任西河太守。方雄有三子,长子方侪为南阳太守。次子方储,聪明博学,曾注释《孟氏易》,知天文五行,精于占卜,章帝元和初年(公元84年),举贤良方正,对策天下第一,拜授议郎,转为洛阳令,升太常。后方储因秉忠受屈,饮鸩而卒。和帝追封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淳安民间尊他为方氏神祖、“方仙翁”。三子方俨为大都督、丹阳太守。其后子孙繁衍,渐次分派,徙居原淳、遂各地,尤以长岭、光昌、左口、郭村、富文等乡镇为多,全县共计有方姓计4万余人。在中国历史上方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了不少名人,例如,唐代有著名诗人方干,宋代有江南农民起义领袖方腊,还有时人称之为“两浙三方,天下无双”的方誾、方闳、方闻弟兄三人;此外,还有南宋学者方逢辰(时人称为蛟峰先生)、方一夔(人称富山先生),所著《富山先生遗稿》10卷,入《四库全书》。2012年11月方氏宗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氏宗祠,坐南朝北偏东,东西面宽16.2米,南北纵深31.68米,平面布局为三进左右对称结构,整个组群由门厅、正厅组成中轴线,左右对称厢房、前后天井和后堂组成,系为典型的江南地区祠堂风格。总建筑面积582.0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71.5平方米。本历史建筑物修缮自2010年7月开工,2010年9月竣工。

▲▲▲修葺前

▲▲▲修葺后

ertert

这么多历史建筑都焕然一新

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投个票吧~

版权归淳安发布所有,转载须告知!

稿件来源:县文广新局

通讯员:王文

责任编辑:蔡君楠

讲文明 树新风

Hash:2cab15090027a4b1f0c18a62291220b444f88c67

声明:此文由 淳安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