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岱宗街泰山行宫的历史变迁

碧霞宫,为祭祀碧霞元君的道场,因泰山顶上有碧霞灵应宫,故名。碧霞元君,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性神袛。因为碧霞元君的道场是泰山,所以各处的碧霞宫也称“泰山行宫”。明代,碧霞元君的地位逐渐上升,遍布全国南北各地。对碧霞元君祠的修缮,明英宗是第一位皇帝。正德二年(1507),明武宗下诏在泰山天书观旧址建碧霞元君殿。明正德十一年(1516),分封到济南的第一代德王朱见潾(德庄王,明英宗次子)在德王府后重建碧霞宫。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三代德王朱载墱(德恭王)又对碧霞宫进行重修。碧霞宫的后殿祀有真武神像,为明代藩王祝釐祈祷之所。

据明崇祯《历城县志》在记述“碧霞宫”时写道“行宫以十数,以德府后为古。”由此可知,明代,位于德府后、今百花洲东岸的碧霞宫为济南最古老的泰山行宫。明代诗人王象春曾写有《北芙蓉泉》一诗,诗曰:“碧霞宫左北芙蓉,深苇荒芦闭乳钟。传说每年惊蛰日,居民床底吼蛟龙”。

碧霞宫在明代为德王主持修建和致祭的道教道场,到了清代中期,“常为省会祈雨之所,地方官朔望行香,以四月十八日致祭,礼同东岳庙”。据清道光《济南府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等志书记载,清代,官方对这座碧霞宫的维护依然很重视。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碧霞宫;嘉庆辛未年(1811),山东布政使朱锡爵主持维修碧霞宫,并将碧霞宫东畔水官庙前北芙蓉泉清理出来,上面建起亭子,周边景观颇为雅致。当时诗人范坰有《咏北芙蓉》诗云:“碑上名泉已遍探,濋泉大比尽流甘。碧霞宫外新亭好,秋水芙蓉一镜涵。”道光乙未年(1835),山东巡抚钟祥因在此祈雨灵应,再次将碧霞宫修缮一新。当时,碧霞宫前殿对悬着清朝御题的“广生普育”和“资生普润”二匾。

碧霞宫大殿旧貌

清末至民国早期的地图上,碧霞宫依俗称被标注为“娘娘庙”,旁边的街巷因此称“娘娘庙前街”、“娘娘庙街”。20世纪30年代,娘娘庙街改称“岱宗街”,街名依然和碧霞宫息息相关。民国时期,泰山行宫曾作为“警察厅”、城内公安分局驻地,1928年“五三”惨案时曾遭日军炮击。民国二十八年(1939),济南名人辛铸九等人曾发起重修泰山行宫。当时所立的重修泰山行宫石碑在2009年3月于百花洲北侧的大明湖路被发现,碑文撰文者为辛铸九,书丹人为李筱东。 新中国成立后,泰山行宫改为岱宗街小学,1975年后改建为济南六十六中学,不久又成为济南十七中学的分校和教师宿舍。2009年岱宗街拆迁改造时,据岱宗街老居民回忆,泰山行宫残存庙宇建筑约在20世纪90年代被最后拆除。

碧霞宫以东旧有水官庙及风神庙,水官庙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祷雨灵验,从德平县(清代济南府德平县,今位于德州临邑)迎神位来济南城内供奉。水官庙一侧为风神庙,也称风伯庙,建于嘉庆六年(1801)。

来源:济南明府城管理中心

作者:耿仝

Hash:7eea4c5fba9148064e131cfc8a932cfbaaf3a349

声明:此文由 无线济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