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正在消失的古镇,明朝和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现在古迹难寻

蚌埠安徽北部的一个四线小城,因为由着重要的铁路运输线,在安徽近代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这也是一个人文历史深厚的城市,在古代有着“珠城”的称谓。蚌埠紧邻淮河,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古镇。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的变迁中。隐藏在城市角落中的这些古老遗迹,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正在慢慢离我们远去。只有深入到城市的腹地,才能够找寻到一点点历史的痕迹,长淮卫古镇之于蚌埠就是这样的存在。

长淮卫古镇位于淮河南岸,距上游蚌埠只有10公里,距东南方向的凤阳县城只有15公里。隋唐时期,这里还是淮河中一片沙洲地。明初时期因为黄河改道,这里泥沙堆积,沙洲慢慢和淮河南岸开始相连,逐渐形成一个临水的集镇。大明洪武年间,洪武皇帝御笔钦定,赐名“长淮”,自此,设卫驻军,兴建花园、庙宇,拉来了她繁华富丽的一段过往。这里和当时赫赫有名的天津卫、威海卫统称全国三大卫。

在这里设卫以后,朝廷开始在这里筑起城墙开凿护城河,营建官员府邸。居民的增多,也开始有集市和庙宇孕育而生,先后建起了魁星阁、玉皇阁、火神阁、三皇阁;在城内兴建城隍庙、玄帝庙文昌宫地藏庵财神殿、娃娃阁、巧神祠、前庵、后庵等诸多庙宇。一时间,古庙结群,成为长淮卫一道蔚为可观的风景

长淮卫是往来凤阳和蚌埠的交通要道,当时的淮盐也通过这里运往全国各地。一时商贾云集,商业繁荣,小小的长淮街上就有59种行业,近400家商户。新中国成立时,这里更有着“小上海”的称谓,周围县城的农副产品都要到这里进行交易,还有淮河码头更是千帆驶过,白天千竿桅,晚上万盏灯。后来随着经营体制的改革,长淮镇上有供销社、粮站、食品公司等三家商店,后又兴修新河闸水陆两用码头,开辟粮食、牲畜大型商业,集市更趋繁荣。

长淮卫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有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以及蟠龙、高跷、旱船、舞狮、花车、锣鼓、花挑、小跑驴、河蚌精、莲香舞等地方特色文化。特别是徽调,是安徽省的唯一剧种被收进《中国戏曲、剧目大辞典》。

而如今,走在长淮卫古镇的大街上,熙攘和热闹依旧,只是很难再寻觅到旧时的气宇非凡的古建筑,也很难再寻觅到民俗文化的影子。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普及、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和丰富的今天,距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大有淡出我们的视野之势。古镇承载了几代人心中的回忆,承载着几代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那些装满着历史故事的老宅逐渐被一幢幢钢筋混凝土楼房所取代。现代的年轻人,习惯于站在高高的楼上,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可无数的古老村落,依然坚实的卧于青山之畔绿水之旁,书写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Hash:7aa10c27102a5d175b52d2c6ff07d503f4b383fc

声明:此文由 小艾米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