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具茨山,“结茅为舍”之意,登过具茨不登山,拜过黄帝不拜帝

位于新郑长葛禹州新密登封 5 市交界的具茨山,地处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西接中岳嵩山、东连豫东平原、北倚邙山洧水、南面颍淮流域,它不仅是伏牛山脉向东延续的终点,也是华中平原的龙头。具茨山自禹州市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首,在浅井乡北大鸿寨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州,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经无梁镇西部、朱阁乡、郭连乡入许昌,绵延 40 余公里。

具茨山不仅是裴李岗文化的首掘地,还是黄帝文化、郑韩文化等悠久文化的发源地。从字面上看,“具茨”,即“结茅为舍”之意,这不仅形象说明了此山在得名甚至更早之时就已茅屋重重的繁盛,而且也从侧面说明该地早已是古人重要活动区域的事实。

黄帝文化的隆兴之地

文学意义上的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崆峒山。在《山海经》中,居天之中,得地之灵的大隗山,被列为“中次七经”(即中央第七列山系)中由西向东的最后一座山峰。而在科考领域,位于中原腹心的具茨山是“黄帝文化的隆兴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华夏文明的主体内核形成源点”的说法,并无异意。

中原文化之所以成为华夏文明的正统源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中华 5000 年文明的发端即始于五帝之首的黄帝。传说中,被尊为“华夏人文初祖”的黄帝除统一中华,并“合符”出中华民族所共奉的龙图腾外,还创立了《春秋命历序》所谓:“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年”的“十大伟业”。

从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看,黄帝文化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风俗等几乎各个层面的文化类型,创造了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罕见文化现象,凝化为后世各个政权、阶层所共同秉承与自发传承的信念内核与行为模式。正因为黄帝文化所奠定的“祖性”与“根性”,形成于五帝时期的黄帝文化,素来被视作华夏文明的构成主体,而作为孕育黄帝文化摇篮的具茨山,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具茨山与黄帝文化的关系渊源,广泛体现在大量文献、遗址和传说、典故等记载之中。《庄子·徐无鬼》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水经注》写道:“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郦道元又在记述洧水流至新郑地域时引《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明《湖南府志》载曰:“崆峒山,在钧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相传黄帝修炼之处”。

巧合的是,具茨山上现仍有一座崆峒山,山上有一座逍遥观。雍正九年(1731)的《河南通志·山川》中:“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与黄帝有关的遗址、遗迹和传说、典故更是遍布全山:在具茨山主峰风后岭上,分布有黄帝推策台、群臣盟誓台、智慧台和鸳鸯台,传说是“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遗址,推策台上至今还留有黄帝与嫘祖的脚印和座印;以风后岭为中心,附近还保留着纪念黄帝与岐伯、雷公的南崖三宫、黄帝避暑洞、黄帝御花园、黄帝访大隗真人处、黄帝问道广成子处、黄帝口、黄帝饮马泉、嫘祖洞、嫘祖庙、少典墓、少典祠、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三女冢、广成城、熊耳山、讲武山、摩崖山、西太山、大鸿寨、常先口等众多遗迹。

“登过具茨不登山,拜过黄帝不拜帝”的黄帝祭祀习俗也源于具茨山。据说黄帝仙逝之后,大臣左彻曾削木为像以供天下百姓纪念;春秋时,郑国相国子产在执政时就已开始登山拜谒黄帝;《汉书·地理志》中载:“此山西南属禹。东北属新郑,西北属密县。上有轩辕庙、风王庙……”这说明最晚在汉代以前,具茨山就有了专门祭拜黄帝的轩辕庙,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建筑专家傅希年曾考证该庙为汉代以前的建筑,并称其为“中国最古老的庙宇”。

唐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和武则天曾遣使“祭祀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此后,无论盛世或乱世,拜轩辕黄帝的习俗一直持续至今;现在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自发前来寻根问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山脚下往往会形成聚集数万人的大型庙会。除浓厚的黄帝文化氛围外,在具茨山附近的众多山体中,还分布着如周定王陵(无梁龙虎山)、卢照邻墓等丰富的人文遗存,它们一同丰满和强化了具茨山的文化底蕴。

从唐时杜甫的“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李颀的“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皮日休的“具茨云木老,大块烟霞委”,到宋人韩维的“具茨山外夕阳多,展江亭下春波满”,再到乾隆年间的晏饮曲“缅崆峒问道,虚怀谒具茨”和近人陈三立的“常迷具茨驾,空睨老骥枥”……如是种种,具茨山被中原百姓视为“圣山”、“神山”,甚至在当地被恭敬地以“始祖山”代之。

位于具茨山南部的禹州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都之地——阳城;发掘于具茨山周边地区的新砦遗址(新密)、华城遗址(新郑),极有可能是考古界一直苦苦寻觅的夏启(夏代开国之君)都城和古华胥国所在;在具茨山附近相继出土的裴李岗遗址吴湾遗址瓦店遗址、谷水河遗址、阳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新砦遗址、古城寨遗址唐户遗址石固遗址等遗存,也都纷纷将昨日“华夏”、今日“中华”的发端起源考据指向了具茨山,几乎所有涉及中原和华夏文明起源的科考工作均围绕具茨山地区展开。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Hash:47c949d8cdffa3c9b2351c80544b4a30d65acf9a

声明:此文由 小周周有话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