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见识!余姚的这个村竟藏着一座距今约400年的古牌坊,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啧啧称奇!

说到高风千古,清节流芳,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必是余姚“四先贤”之一的严子陵先生。他的高风亮节自古传颂。低塘严子陵故里高耸的“高风千古”石坊严氏宗祠更是彰显着后人对严子陵的无限景仰之情。

每次有外地的朋友过来,总会让我推荐一处方便却值得参观的地方,身为低塘人,我首先会选东汉高士严子陵的故里。于是,我为向导他做司机,到黄清堰村寻访严子陵的足迹。

走过三三省道沿着余慈公路一直走,就到了黄清堰村村口,迎面有一座新建石牌坊,再向南前进约百米,过桥,可看到一座“高风亮节”古牌坊。

明万历三十二年,浙江按察司使于重在黄清堰建造了“高风千古”石坊。石坊坐东朝西,四柱三间,通面阔8.7米,高5.95米,石柱呈抹角方形,正面明间额枋石匾上镌“高风千古”四个大字,下为“为汉徵士子陵严先生立”,背面额坊石匾上为“清节流芳”四个大字。

石坊雕刻采用透雕、浅浮雕、高浮雕、线刻等手法,立体感强。雕刻题材丰实,有狮子绣球、瑞兽、花草、仙鹤、蝙蝠等,精雕细琢,刻画细腻传神,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高风千古”石坊是为纪念汉代高士严光而建。严光是余姚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之一,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

严子陵从小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后外出在长安求学时与刘秀成为同学和知交。王莽称帝时,多次想聘请严子陵做得力助手,但因严子陵祖父为人清廉、刚直不阿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严子陵的父辈及严子陵本人,所以,他从小就为人正直,痛恨官场腐败;成年后也一直低调为人,避居乡下。

直到刘秀称帝后,想诏其入京为官辅佐朝廷,所以四处派人寻访盛邀,终于把他接到京都洛阳。刘秀与严子陵常以好友的身份谈论国事,每聊至兴起,常同床共眠。有一次,睡梦中,严子陵的双脚恰巧搁到了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便有太史向皇上奏曰“客星防御座甚急”之险情,而刘秀对此只一笑了之,并告知仅是“故人共榻”而已。

基于信任,刘秀还请严子陵担任谏议大夫,而子陵思考再三,觉得还是不能接受,便悄悄回到浙东余姚,后又转至富春江畔过起了隐居生活。严子陵80岁时,亡于陈山,并葬于陈山北坡。基于如上典故,此后陈山又名客星山。

高士严子陵因不逐名利、高风千古的高尚品德被世人赞颂,并广为流传。他的《省身十则》、《九诫》和严氏家训五十六条成为严氏子孙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去往严氏宗祠的路上,看到河边红色的栏杆,清洁的河道,干净的路面,心情大好。

严氏宗祠又称严子陵祠堂,始建于西晋初年,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并于2013年在原建筑基础上修缮,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原前后三进。2014年被余姚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成为余姚市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在严氏宗祠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器物,就是写着西安户县余姚村的一个鼎。想想西安竟然有个村跟余姚同名,一定不只是巧合,一探渊源,大有文章。

在西安余姚村南边约一公里处有一条古道,叫眉坞岭大驰道,相传为东汉末年董卓所修,因年代久远而废弛,人们便在大驰道以北修了一条大驿路,余姚村人称它为南官路。余姚村人之所以把这条路称之为复兴之路、发展之路,那是因为在八百七十多年前,来自浙江余姚的余姚村人的严氏始祖,便是从这条大驿路走来而入禹王村的。

那还是在北宋元祐五年,浙江余姚有一位叫严肃的举人,千里迢迢出仕豫州,一度为西京通判。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严肃打算弃官还乡,可是才起程三日,即遇金兵大军压境,道路阻隔且又远长,一时难归余姚故里。万般无奈,严肃携四个儿子及一个张姓外甥,从此卜居户邑之北的禹王村。后来,一为解思乡之苦,二为示不忘本嗣,严肃就把禹王村改名为余姚村。多少年来,余村严氏,一直以余姚四先贤之一的严子陵后裔为荣,认为始祖严肃,不留恋官场,而愿意躬耕田亩,过一种平民的生活,正是对先祖严光“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之高风亮节的弘扬。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写下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诗词《读严子陵传》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梅尧臣更是写下诗词

“不顾万乘主,不屈千户侯,

借问此何耳,心远忘九州”

来赞美严子陵

严子陵先生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

不管现在还是以后

他“高风亮节”的品质

都值得我们歌颂和学习

Time酱猜你喜欢

Hash:22383959ff02bc4fdb30257dfeece20500a2e152

声明:此文由 姚时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